朱中平
(湖南加農正和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329; PSY應用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329)
非洲豬瘟以摧枯拉朽之勢,在我國長驅直入、攻城略地。時至今日,盡管非洲豬瘟導致大多數豬場全軍覆沒、傾家蕩產,但仍有不少豬場頑強抵抗,力挽狂瀾,扭虧為盈,甚至有些豬場至今安然無恙。是什么原因導致豬場結局差距如此之大?固然有區(qū)域病原壓力、生物安全設施不足、人為執(zhí)行力不強等原因,但與豬場管理者對非洲豬瘟防控認知存在重要誤區(qū)關系很大。
現有的生物安全體系是以豬場為中心,即:阻止外來病原侵入本場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與方法,這種防控疾病的生物安全方法并沒有錯誤,但并不完善?;趯Ψ侵挢i瘟的認知,大家應該知道:第一,不可能阻止病原完全不進豬場,只能最大限度減少病原載量;第二,很多病原本身就是條件性致病菌,豬只健康狀態(tài)下就存在?;谶@兩種情況,豬場應該考慮,如何在病原少量進入豬場或已經與豬體“共存”的情況下減少豬群發(fā)病風險?是不是可以有一種新的生物安全思路?是不是可以在提高被感染門檻上進行研究?
基于此,筆者及團隊創(chuàng)新性提出了一種新的生物安全體系——P氏生物安全體系。P氏生物安全是以豬為中心,以豬(pig)不發(fā)病為目標,通過控五流、真消毒等一系列制度、流程和措施,控制、消滅傳染源,阻止病原體傳入、傳出豬場,監(jiān)測、淘汰隱性感染豬,防止病原在豬場擴散,并通過以提升豬只抗病力、清除幫兇、清除毒素等一系列防內亂措施保護易感動物,提高豬只被感染閾值。
P氏生物安全的防控策略,其核心解決思路是“一高一低”,即降低病毒載量,提高被感染閾值,最終以豬不發(fā)病為目標,實施步驟是通過控五流實現病原不進豬場,不接觸豬只;通過真消毒控制傳染源,并防止在豬場擴散;通過真消毒保證控五流的實際效果;通過防內亂實現提高被感染閾值,即在少量病原進入豬場或條件性致病菌“共存”于豬體的情況下降低感染發(fā)病風險,如圖1。
消毒只是生物安全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其最終目的是降低病毒載量。并且要“真消毒”才能實現有效消毒。要實現有效消毒,筆者認為必須重視“海陸空”立體消殺。“?!?,指豬場的水安全。豬場環(huán)境帶毒,通過徹底洗消、空欄干燥、空地硬化等比較容易做到合格,但是地表水污染和流動過程污染問題比較容易忽略,水是每天與豬接觸最頻繁的,非洲豬瘟感染場中的水風險是飼料風險的100萬倍。解決水安全問題,一是要硬化地面及地下井周邊和圍墻周邊,防止地表水污染;二是要對豬場用水及豬群飲水進行消毒或酸化處理?!瓣憽保肛i場場地洗消,即清掃,清洗,去脂,消毒,檢驗。“空”,指空氣消毒和空氣除臭。
非洲豬瘟等病毒性疾病防控,尤其在非洲豬瘟“拔牙”過程中,到底該治發(fā)病的豬還是豬發(fā)的???這話說起來有些拗口,但理解起來并不難。也就是說,是應該重點針對病毒的清除還是豬的體質提高?對于病毒性疾病,沒有特效藥物,拼的是正氣和內功,提升體質是至關重要的。參照目前新冠肺炎治療經驗,控制基礎病、支持療法、維持生命體征,等待機體產生免疫力,靠自身抵抗力自愈。所以,在非洲豬瘟防控尤其是“拔牙”過程中,豬場既要重視環(huán)境病毒載量的減少,更要重視豬只自身免疫力的提升。
如果把非洲豬瘟當作目前豬病防控最大、最重要的敵人——元兇的話,那么,諸如:應激、細菌性疾病、其他病毒性疾病就是幫兇。筆者在實踐中也發(fā)現,通過“拔牙”穩(wěn)定的豬場,一遇到應激或其他細菌感染往往會導致復發(fā)流行,這個現象也給豬場敲響了警鐘:機體本身的抵抗力可以把病毒局限于某一個器官辟如淋巴結,但不表現出癥狀,檢測也是陰性。健康狀況下,耐過豬沒有病毒血癥不會排毒,但不排除淋巴結帶毒的可能;一旦遇到應激、健康度下降,可能會造成新的排毒和新一輪疫情暴發(fā)。
筆者及團隊在一線發(fā)現,非洲豬瘟防控存在“發(fā)情、配種、分娩、斷奶、轉群、免疫”等六大窗口期風險。在窗口期,由于人與豬只頻繁接觸;黏膜免疫屏障受損;豬群容易出現應激,應激導致氧自由基增多,致使黏膜通透性改變;帶毒豬處在排毒期等原因容易誘發(fā)非洲豬瘟發(fā)生。因此,在這六大窗口期,豬場需要更好營養(yǎng)方案(免疫營養(yǎng))、更高的健康度(幫兇清除)、更低的炎癥反應(應激管理)、更嚴的抵御外敵措施(控五流、真消毒)通過控五流實現“不接觸”,減少病毒載量(如圖2所示)。
非洲豬瘟病毒體積很大——170~215 nm,差不多是豬藍耳病病毒的12倍,有人認為病毒體積大就很厲害,無法對付。而實際上,非洲豬瘟病毒大不一定是它的強項,而可能是它的弱項,因為大,導致根本進不去正常細胞內,所以只要皮膚、天然孔、細胞結構等黏膜屏障完整,黏膜免疫完善,非洲豬瘟病毒粒子就無法入侵。所以,傷口、注射、應激是非洲豬瘟感染的重要途徑,通過減少應激、增強黏膜免疫是很有效的抗非洲豬瘟策略。
大眾普遍認為只要接觸了非洲豬瘟病毒,哪怕是一個病毒也會被感染發(fā)病。其實,被非洲豬瘟感染是有門檻的,一個病毒不會導致被感染。任何病原菌都有一個感染閾值,都有感染門檻。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哈爾濱獸醫(yī)研究所實驗室中測定的中國毒株的半數組織培養(yǎng)感染劑量是104TCID50。國外學者的原始文獻:在液體環(huán)境下分別用1個TCID50的病毒飼喂8頭豬,最后檢測有3頭核酸陽性。在固體介質中,分別用1 000個TCID50的病毒飼喂5頭豬,通過核酸檢測方法證明沒有1頭陽性。感染劑量達到10 000個TCID50后,也只有40%的豬核酸陽性(總數量5頭)。以上研究表明,非洲豬瘟與其他疾病一樣,接觸不一定感染,感染不一定發(fā)病,發(fā)病不一定死亡,一定有感染劑量要求,一定與被感染個體體質有關。所以,“一高一低”的P氏生物安全一定是非洲豬瘟防控最基礎最有效的防控體系,可以通過防內亂實現提高被感染閾值(如圖3所示)。
不少豬場,由于認知誤區(qū),導致操作不當,復產后又復發(fā),無法實現穩(wěn)定復產,進而對非洲豬瘟背景下復養(yǎng)產生畏懼。筆者認為,非洲豬瘟背景下養(yǎng)豬,一定是“富貴險中求”,“藝高人膽大”。只有藝高,才能人膽大。為什么會發(fā)生非洲豬瘟“拔牙”不成功?表明豬場需要學習掌握快速“拔牙”穩(wěn)定技術,幫助豬場穩(wěn)定疫情,實現有序復產。為什么“拔牙”成功復產不成功?表明豬場需要學習掌握減毒轉陰凈化技術,幫助豬場凈化種群,實現安全復產。為什么復產暫時成功不穩(wěn)定?表明豬場需要學習窗口期管理技術,幫助豬場降低感染風險,實現平穩(wěn)復產。因此,豬場有風險不可怕,可怕的是風險不可控。
在非洲豬瘟發(fā)生時,有不少豬場,相信“神藥”“神人”“神苗”,導致花高價買來的產品不僅無效,反而貽誤戰(zhàn)機甚至遭受更大損失??偨Y其失敗的原因,如圖4。
所以,筆者認為,不管是養(yǎng)豬生產還是豬場的疾病防控,一定是體系的完美,團隊的完美,非洲豬瘟防控沒有絕招。非洲豬瘟的防控思路應該是“以豬為本,由外而內,步步為營”,進而步步為贏。如何步步為營,具體如圖5。
以此構建12311 P氏生物安全防控體系,如圖6。“1”指1個核心——以豬為本;“2”指兩條防控路徑——降低病毒載量,提高感染閾值;“3”指防控3道防線——控五流、真消毒、防內亂;“11”指11項關鍵技術——水料流、車輛流、動物流、人員流、物品流、飲用消毒、場地消毒、空氣消毒、提體質、抗應激、清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