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薇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省沈陽市 110000)
在“十七年”文學中,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受到了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強度限制,這導致了知識分子形象到塑造出現(xiàn)了公式化與概念化的情況。于是最終運用“二元對立”的寫作方式描寫出來的知識分子形象明顯地分為了正面和負面兩種:有的知識分子在黨的教導下,始終堅定自己的革命信念,走上了與工農(nóng)兵結(jié)合的革命與建設之路,成為了真正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而有的知識分子則未能經(jīng)受住黨的考驗,過于看重“個人主義”“小資情感”,最終走上了反革命道路,成為了革命的叛徒。
《紅巖》中塑造了眾多的正面知識分子形象:以堅強的毅力用手指挖通地牢的石壁,為全監(jiān)獄的難友準備了越獄的通道,但絕不自己使用的許云峰;面對特務頭子沈養(yǎng)齋的威逼利誘以及敵人的各種酷刑,仍舊大義凜然、義正詞嚴地痛斥敵人的罪行的江雪琴;在獄中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并堅持出版《挺進報》,及時向戰(zhàn)友傳遞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消息的成崗;一直忍辱負重,關(guān)鍵時刻接通了獄中與外界的聯(lián)系的“瘋子”華子良;為了掩護戰(zhàn)友自甘成為靶子,吸引敵人火力,最后壯烈犧牲的齊曉軒……《紅巖》描寫出了一個個共產(chǎn)黨人的崇高形象,展現(xiàn)出了一幅幅驚心動魄的畫面,匯聚成為一部記載英雄壯舉的悲壯史詩。
在眾多英雄中,江雪琴江姐是作者著力描寫的一個重要人物,接下來我將就這一正面知識分子形象做出具體分析。江姐初次出現(xiàn)在小說中是在成崗家里,她“安詳穩(wěn)重”“中等身材,衣著樸素,藍旗袍剪裁得很合身”,一段與成崗的對話,出現(xiàn)了兩次“不慌不忙”兩次“溫和”,足以為我們展現(xiàn)出一個冷靜老練、成熟溫和的地下工作者形象。小說中對江姐的第二次描寫是在朝天門碼頭,她一眼便看出了甫志高“身穿西裝,卻自己拿行李”這一行為的不妥;面對特務的搜查,她用從容的態(tài)度熟練自如地應對,充分體現(xiàn)出她的敏銳嗅覺和沉著老練。在去川北的路上,當她發(fā)現(xiàn)被懸首示眾的同志是多年來朝夕相處、患難與共的丈夫彭松濤時,她“熱淚盈眶,胸口梗塞”“禁不住要慟哭出聲”。然而,她想到了自己肩負著黨委托的任務,于是把這永世難忘的痛苦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凝視著巖石上暴風雨年代革命先烈刻下的“前仆后繼”的字句,踏著烈士的足跡毅然向前走去。對江姐內(nèi)心活動的細膩深情的描繪,生動地反映出江姐作為一個妻子特有的感情,一句“我怎能流著眼淚革命?”更寫出了她的堅強與堅定。
小說中對江姐的描寫著墨最深之處便是她在渣滓洞集中營中的情形。十個指尖被釘進竹簽,她卻堅強地說:“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竹做的,共產(chǎn)黨員的意志是鋼鐵做的”,她把敵人的審訊當做揭露敵人的戰(zhàn)場,早已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在就義前,她帶著“永恒的微笑”,梳理好頭發(fā),換上藍色旗袍,吻別“監(jiān)獄之花”,同戰(zhàn)友一一告別,從容鎮(zhèn)定地走向刑場。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果需要為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而犧牲,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也可以做到——臉不改色,心不跳?!边@是她一生的總結(jié),是這位革命烈士英雄品格的基本特征。
《紅巖》對江姐形象的細膩塑造,為我們生動地展現(xiàn)出一位懷揣著堅定的革命信念、不斷地向工農(nóng)兵靠攏最終成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的正面知識分子形象。
甫志高作為《紅巖》中最先出現(xiàn)的人物,也是這本小說中最典型的反面知識分子。他因為性格上的軟弱性最終走上了“反革命”的歧路,“在那風雨飄搖而又黑暗動亂的年代,性格如他的人不適合做革命者?!?/p>
首先,甫志高太過于看重“個人主義”,是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典型代表。文中多處描寫暗示,他過于追求物質(zhì)與“個人主義”。“小圓桌鋪上了臺布,添了瓶盛開的臘梅,吐著幽香;一些彩色賀年片和幾碟糖果,點綴著新年氣氛;壁上掛的單條,除原來的幾幅外,又加了一軸徐悲鴻畫的駿馬?!边@是對甫志高家里客廳布置的描寫,余新江認為甫志高作為一名地下工作者,他是為了掩護自己才過于追求生活品質(zhì),然而實際并非這樣,甫志高對生活的追求恰恰反應了他那極強的“個人主義”,與其他無私的革命者形成鮮明的對照。
其次,他對家庭過于眷戀、依賴。一個最終成為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的知識分子,在面對家庭與革命發(fā)生沖突時,應該毫不猶豫地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之中。然而,甫志高在身份暴露的情況下,即使“背心冰涼,害怕得連心跳也停頓了”,卻還記掛著妻子的安危,鋌而走險回家看望。這是與小說中其他的正面知識分子形象截然不同的行為,無論是江姐,還是成崗、許云峰等等最終走向革命正確道路的知識分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可以為了革命毅然決然地舍棄小我、舍棄家庭。
甫志高在黨的考驗與磨練下,仍不能擺脫知識分子的獨特性,仍舊堅持“個人主義”、追求“小資情感”,這也是他最終走上反革命道路,成為了革命的叛徒的根本原因。
《紅巖》在對正反知識分子的描寫方面,便運用了二元對立的寫作方式。下面我將從小說對江雪琴和甫志高人物形象的描寫,來分析作者運用的二元對立的利與弊。
首先,從外貌描寫來看,江姐出現(xiàn)的場景前文已經(jīng)提及過,作者從成崗的視角描寫江姐,整體給人的印象就是干凈利落、成熟溫和的“知心大姐姐”形象,從而也使讀者很快也代入了江姐正面知識分子的整體形象。反觀文中對甫志高的外貌描寫:“甫志高噓了一口氣,騷著自己油亮的頭發(fā)?!焙苊黠@,“油亮的頭發(fā)”是對反面人物的慣用描寫,給讀者留下的印象便是“油滑、猥瑣”等反面形象。其次,從面對家人與黨的沖突的時候如何選擇來看,當江姐看見被懸首示眾的丈夫的瞬間,悲傷侵蝕了她整個思想,不過她為了黨很快強壓住了極度悲傷的情緒,重新投入到斗爭之中。而甫志高在得知被暴露了以后,他卻是想著給妻子買她愛吃的四川麻辣牛肉,作者對他的這一細節(jié)抱有相當反對的態(tài)度,點明這是一種不顧大局的體現(xiàn)。
這樣“二元對立”的寫作方式,好處在于能讓讀者一下子就對小說中正反面人物有了明確的認知,不過弊處也顯而易見。在“十七年”時期的文學作品中,二元對立寫作方式的運用并不是很成熟,使得人物刻畫模式化,程式化,僵化,抹殺了人性的復雜性。我們并不能說所有的正面人物都儀表堂堂、一身正氣,所有的反面人物都油光滿面、矮小猥瑣;同樣,《紅巖》中的正派人物在面對家人與黨的沖突的時候,可以毫不猶豫地舍棄家庭而顧全大局,而反派人物則會立刻選擇個人利益,未免太過于絕對。因此,《紅巖》在人物描寫運用的“二元對立”的寫作方式,使人物形象過于非黑即白,隱藏了人性的復雜一面,不免得有些模事化,使人物形象僵化、程式化。
雖然說是分析《紅巖》中知識分子的人物形象,但是最終成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的知識分子,都擺脫了原本屬于知識分子的氣息。而依舊保留知識分子特性,沒有與工農(nóng)民眾相結(jié)合的甫志高卻成為了反面知識分子的典型人物。在十七年文學時期,作家們對知識分子的形象大部分都用了“二元對立”的寫作手法,對知識分子的分類無非就是“革命”“反革命”兩種,“不革命”的知識分子很少有人提及。由此可見,當時,知識分子在中國文學中的形象正在逐漸瓦解、逐步扁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