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陽
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近日在完成采集月壤的任務后,首次在月球展開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此舉讓西方媒體回憶起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中,先后在月球插上的6面美國國旗。
載人登月是冷戰(zhàn)期間美蘇航天爭霸中最引人關注的環(huán)節(jié)。由于美國此前在航天競賽中處于下風,為重新凝聚美國民眾的信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組建了“首次月球著陸象征活動委員會”,并于1969年2月25日任命NASA副局長威利斯·沙普利擔任主席。該委員會為“載人登月的象征”向美國各界征求意見,收到的最常見建議是“在月球插上一面美國國旗”。NASA方面也對此給出可行性答復:可以在月球上留下美國國旗,只要這類行動不影響航天員的訓練,并且相關物品符合載人航天的尺寸和重量要求就可以。唯一的擔憂是,在月球插上美國國旗可能給外界留下“美國試圖占有月球”的印象,后者違反了1967年剛簽署的《外層空間條約》,即任何國家都不許私自占有包括月球在內(nèi)的其他天體。
但少許困擾阻擋不了NASA的熱
情。載人航天中心主任羅伯特·吉爾魯思下令由技術服務部主任杰克·金茲勒設計登月用的旗幟,使它可以在無空氣的月球環(huán)境中“飄揚”。受到童年時代家中窗簾的啟發(fā),金茲勒想到用一個“L”形支架支撐旗幟的想法。此時距離首次載人登月飛行只有不到3個月的時間,金茲勒在幾天內(nèi)就設計出這個裝置。該旗面是尼龍材質(zhì),5英尺長、3英尺寬,旗子上邊緣專門縫了一個花邊,寬度正好能容納一根細金屬棒穿過——這樣旗幟就能夠在無風的環(huán)境中保持展開的狀態(tài),而且看起來像是在“飄動”。這面國旗被綁在一根8英尺高的旗桿上,由航天員將旗桿插到月球土壤中。值得一提的是,這套裝置還得考慮到航天員的活動范圍。因為他們使用的早期航天服很厚,航天員的手部活動范圍和敏捷度都受到限制,只能做很簡單的動作。經(jīng)過多次測試后,NASA科學家發(fā)現(xiàn),將國旗套件固定在登月艙的前著陸腿上是安全的,而且在著陸過程中足以承受發(fā)動機的熱量。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飛船搭載的美國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成功登月后,開始了舉世矚目的插旗活動。奧爾德林向月球上豎立的美國國旗致敬的照片(如圖)成為人類航天史上的經(jīng)典一幕。
但外界罕有人知的是,當時美國航天員曾面臨一個極尷尬的處境——想將旗桿深深插入月球表面竟然是很大的挑戰(zhàn)。之后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于地球土壤,由于月球沒有水也沒有風,只有熱脹冷縮反應,因此月球表面的土壤實際是棱角分明的礦物碎片,它們鋒利的邊緣帶來的摩擦力,使插入旗桿時的阻力很大,最終在月壤中僅插入7英寸深(約18厘米)。當“阿波羅11號”飛船從月面起飛時,奧爾德林報告說,他看見國旗被氣流吹倒。
“阿波羅11號”的成功登月以及插旗活動極大鼓舞了美國各界。“阿波羅11號”登月的4個月后,美國國會于1969年11月通過的法案規(guī)定:“作為任何飛行任務的一部分,任何航天器的機組人員均應將美國國旗(而不是其他國旗)插入或以其他方式放置在月球表面或任何星球的表面上。該行為旨在象征對國家成就的驕傲,而不應被理解為宣布主權占有的宣言?!?/p>
根據(jù)這條規(guī)定,在接下來的“阿波羅”登月行動中,陸續(xù)又有5面美國國旗被留在月球上。后來的美國航天員們都汲取經(jīng)驗,把國旗插在離飛船盡量遠一點的地方。根據(jù)美國“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近年拍攝的照片,月球上的這些國旗大都仍豎立在月球表面。但由于這些國旗只是由普通尼龍材料制成,并沒有考慮到應付惡劣的太空條件。在太陽光和太空輻射的長期照射下,它們可能已經(jīng)褪色甚至分解。
讓NASA意想不到的是,當初為保證國旗在月球表面“飄揚”的設計,后來卻成為陰謀論者的“證據(jù)”。他們認為在無空氣的月球不可能出現(xiàn)旗幟“迎風招展”的效果,因此“阿波羅計劃是超級騙局”。盡管各國科學家都對此進行過解釋,但仍有很多人執(zhí)迷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