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亮,謝靜霞,王小燕,王怡香,葉志方,王耀興
(1.廣東省清遠市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廣東 清遠 511510;2.廣東省清遠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清遠 511510)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突出、關節(jié)突移位、骨質增生或骨贅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內或椎間孔處刺激和壓迫頸神經(jīng)根所致。在各型頸椎病中發(fā)病率最高(60%~70%),好發(fā)于頸C5~6和C6~7椎間隙,以頸痛、頸部發(fā)僵、上肢放射痛或麻木為主要癥狀[1]。目前多以手法、理療、牽引、封閉、艾灸、針灸、藥物內治外敷等保守治療為主[2-4]。本研究用浮針療法聯(lián)合雷火灸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8年01月至2019年10月我科收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4~60歲,平均(40±4.5)歲;病程0.5~15年,平均(7.2±2.3)年。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4~59歲,平均(39±5.6)歲;病程1.6~16年,平均(6.5~3.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①有慢性勞損病史,或頸椎退行性變;②多發(fā)生于20歲以上,有長期低頭工作者;③頭痛、頸肩背疼痛、頸部僵硬,上肢麻木、疼痛,好發(fā)落枕;④頸部活動明顯受限,病變部位頸椎棘突、棘突旁、患側肩胛骨內上角常伴有壓痛,能摸到條索狀結塊或硬結,壓頂試驗陽性,臂叢神經(jīng)牽拉試驗陽性;⑤頸椎X線片可見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反弓、韌帶鈣化或骨質增生,椎間孔狹窄、椎間隙變窄,MRI或CT檢查可見相應改變。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肌肉骨骼康復學》[1]:①有頸部疼痛和頸部發(fā)僵、活動受限等癥狀;②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壓頭試驗及臂叢神經(jīng)牽拉試驗出現(xiàn)陽性;③頸椎X線片可見頸椎生理曲度異常、椎間孔狹窄、鉤椎關節(jié)增生等。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24~60歲;③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治療期間沒有使用其他方法。
排除標準:①依從性差、精神病、癡呆;②有頸椎結核、感染、頸椎骨折、骨質疏松、脫位、腫瘤等;③合并心腦血管疾病、造血系統(tǒng)疾病或嚴重的心肝肺腎功能不全;④治療部位有糜爛、濕疹、潰瘍。
兩組均給予趙氏雷火灸治療[6]。灸療部位:C1~C7椎,兩側頸部。取風府、風池、大椎、肩井、肩俞、曲池、合谷、百會、中沖和阿是穴?;颊咦⑽?,點燃1~2支灸藥,固定在灸具上。距離皮膚2~3cm,首先灸C1~C7椎,再灸頸椎橫突兩側的頸部,15min。用雀啄法,距離皮膚1cm,灸風池、風府、頸椎壓痛處阿是穴、大椎、雙肩井,若疼痛麻木至手加灸患側肩俞、曲池、合谷、中沖,每雀啄8次為1壯,每壯之間用手壓一下,每穴各灸8壯。每天1次,3天為一療程,持續(xù)3個療程。
觀察組加用浮針療法[7]。肩、頸、上肢遠端開始,尋找患?。ㄉ窠?jīng)根型頸椎病的患肌主要是頭夾肌、頸夾肌、肩胛提肌、斜方肌、岡上肌、岡下肌、菱形肌、肱橈肌等)。距離患肌4~5cm處確定進針點,取4~5個進針點,用中號一次性浮針(南京派福醫(yī)學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先消毒進針部位,右手持浮針,針體與皮膚夾角15°~25°,快速透皮;進針后平放針身,右手持針沿皮下向前推進,保持在皮下,皮膚呈線狀隆起,使針身退于皮下;持針座使針體做扇形運動,掃散時以拇指為支點,示指和環(huán)指一前一后做扇形掃散,動作要穩(wěn)、柔、勻,每個進針點大約掃散2min,150~200次,配合主動或被動的再灌注動作,操作完畢后抽出不銹鋼針芯,將塑料軟套管留置皮下,膠布固定,留置4~5h,留管期間患者可照常活動。每天1次,3天為一療程,連續(xù)3個療程。
兩組均給予健康指導:①注意頸肩部的保暖;②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不宜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玩手機或打麻將;③避免劇烈或大幅度的頸部活動;④枕頭的高度和軟硬度適宜;⑤每2h做15次頸部回縮的動作。
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疼痛程度[8],0為無痛,10分為無法忍受的疼痛,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劇烈。
臨床治愈:主要癥狀、體征消失,功能恢復良好,能勝任日常工作。顯效:主要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復,能勝任輕體力勞動。有效:癥狀、體征減輕,頸、肩、肢體功能均有改善,但不能勝任輕體力勞動。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7.51±1.05 1.23±1.13*△對照組 30 7.47±1.09 2.45±1.87*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浮針療法是1996年由符仲華博士發(fā)明,以肌筋膜觸發(fā)點為切入點,在患肌周圍進針,并進行掃散和再灌注活動的現(xiàn)代針刺方法。符仲華認為頸椎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頸椎肌肉等周圍組織缺血缺氧密切相關,而肌肉組織功能失調在發(fā)病機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了完成各種生理活動所需要的姿勢、體位平衡及穩(wěn)定,肌肉隨時都要作出適應性的變化,肌肉張力不平衡容易引起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韌帶增厚等[9]。頸椎病患者在放松的狀態(tài)下,項背部相關肌肉上可觸及局部緊張的肌肉和繃緊感,壓之可誘發(fā)整塊肌肉痛,并擴散到周圍組織或遠處部位放射痛。慢性肌筋膜疼痛觸發(fā)點可能是急性損傷繼發(fā)局部功能障礙所致的一種慢性肌肉病變結構,因此可糾正肌肉缺血缺氧的狀態(tài),改善受損組織的代謝和微循環(huán),能有效打破疼痛的惡性循環(huán)、促使功能的恢復[10]。浮針治療機制在于用一次性浮針直接擠壓、牽拉皮下組織,特別是在掃散時可致液晶狀態(tài)疏松結締組織的空間結構發(fā)生改變,由于壓電效應,釋放出生物電,而具有良好半導體導電性能的疏松結締組織能夠高效率地傳導生物電,當生物電到達病變組織時,產(chǎn)生反壓電效應,改變細胞離子通道,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進而促進肌肉等軟組織的修復[11]。研究表明[12],局限性疼痛患者的疼痛部位血流量明顯低于健康人,浮針治療后血流量明顯增加,可使致痛物質減少,而起到治痛作用;浮針能迅速起效,也與神經(jīng)調節(jié)和體液調節(jié)有著密切的關系。
頸椎病屬中醫(yī)“項痹”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多為風寒阻絡所致,氣血瘀阻、不通則痛。治療當以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為主。趙氏雷火灸藥力強、滲透性強,有祛風除濕、溫經(jīng)通絡功效[13]。
浮針療法聯(lián)合雷火灸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