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航,高 揚,李文紅,楊 卓,溫晴宇,徐 鵬
(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廣西高校水生生物健康養(yǎng)殖與營養(yǎng)調控重點實驗室,廣西 南寧 530004)
【研究意義】羅非魚(Oreochromisniloticus)除在海南、臺灣、廣東、廣西及福建的部分地區(qū)可自然越冬外,在其他地區(qū)水溫降至16 ℃及以下時均需采取溫泉或地熱水及保溫大棚模式才能確保安全越冬[1]。低溫停食會引起魚體重下降和健康狀況變差,生產(chǎn)上主要采用復溫后增加飼料投喂量等措施以減少損失。奧尼羅非魚(O.niloticus×O.aureus)幼魚經(jīng)歷不同時間饑餓脅迫后,可通過提高攝食率和飼料效率獲得補償生長[2],而低溫條件可導致其停止攝食,且受低溫和饑餓協(xié)同脅迫[3];但低溫和饑餓協(xié)同脅迫后奧尼羅非魚幼魚是以何種方式獲得補償生長至今尚不清楚。奧尼羅非魚在常溫條件下投喂3次/d為其最佳投喂頻率[4],但目前對低溫及復溫后投喂最佳時間和最佳投喂量的研究極少。因此,分析低溫停食和復溫后投喂頻率對奧尼羅非魚幼魚生長的影響,對建立奧尼羅非魚越冬精準飼養(yǎng)技術具有重要意義。【前人研究進展】羅非魚越冬時可按“次多量少,不留剩餌”原則進行投喂[5],以防止過度投喂使魚肥胖,或產(chǎn)生過多的糞便和殘餌而影響水質[6]。pH、氨氮濃度和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顯著影響羅非魚越冬成活率[7],因此在實際生產(chǎn)中遇到天氣突變或水溫較低時通常需要減少投料或停止投料[8]。羅非魚自然越冬水溫低于15 ℃時應停止投喂[9],抗寒羅非魚品種在水溫低于14 ℃時停止攝食[10]。我國羅非魚主要養(yǎng)殖品種吉富品系羅非魚(O.niloticus,GIFT)、奧尼羅非魚和紅羅非魚(Oreochromisspp.)各有特點[11],其中,吉富羅非魚生長速度快,起捕率高,耐鹽性好,但不耐寒;奧尼羅非魚耐低溫,生長速度快,抗逆性強,紅羅非魚耐低氧,體腔無黑膜,肉質鮮嫩。已有研究表明,奧尼羅非魚魚苗最佳培育溫度為28~31 ℃[12],14 ℃為奧尼羅非魚的最低攝食溫度,12 ℃時奧尼羅非魚即停食,11 ℃時14 d內全部死亡,低溫及饑餓脅迫下奧尼羅非魚由于消耗體內的蛋白質和脂肪作為能源物質,會使其肝臟受到損傷[3]?!颈狙芯壳腥朦c】至今,關于羅非魚脅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饑餓處理[13-14]、耐寒性[15]和投喂策略[16],而針對低溫停食和復溫后投喂頻率對奧尼羅非魚幼魚生長影響的研究鮮見報道?!緮M解決的關鍵問題】模擬羅非魚越冬生產(chǎn)實際情況,開展奧尼羅非魚在經(jīng)歷低溫和停食脅迫并恢復常溫后給予不同投喂頻率試驗,分析奧尼羅非魚越冬后的補償生長特點、最佳投喂時間和投喂量,為建立奧尼羅非魚越冬精準飼養(yǎng)技術提供科學依據(jù)。
供試奧尼羅非魚由廣西大學水產(chǎn)養(yǎng)殖基地提供,挑選活力較強、規(guī)格一致的幼魚(400尾,平均體重15.33±0.60 g/尾)在廣西大學水產(chǎn)實驗室控溫循環(huán)玻璃水族箱(70 cm×40 cm×60 cm)中暫養(yǎng)2周,水體為曝氣后的自來水并通氣保持溶氧充足,水溫(25±0.5) ℃,pH(7.6±0.2)。暫養(yǎng)期間投喂羅非魚專用浮性顆粒飼料(粗蛋白含量≥39.0 %,粗脂肪含量≥2.5 %,粗纖維含量≤8.0 %,粗灰分含量≤13.0 %,鈣含量1.00 %~4.60 %,總磷含量≥0.80 %,氯化鈉含量0.50 %~3.00 %,賴氨酸含量≥1.70 %),且按2次/d飽食量投喂。
1.2.1 試驗設計 參考曾蘭等[17]、盧其西[18]的方法設初始水溫為25 ℃,然后以0.2 ℃/3 h的速度進行降溫,8 d內降至12 ℃(降溫期間投喂頻率為2次/d)。溫度降至設定12 ℃后,挑選規(guī)格一致的奧尼羅非魚幼魚,分為對照組(FC)和4個試驗組(第1組為RF1,第2組為RF2,第3組為RF3,第4組為RF4)開展試驗,每組設3個平行(重復),每個平行為1箱,每箱有羅非魚幼魚25尾,共15箱。
分組后試驗組低溫停食脅迫持續(xù)2周[3],對照組為在25 ℃下以2次/d的頻率持續(xù)投喂,試驗組脅迫2周后進入恢復階段,水體按0.5 ℃/h的速度升溫[19],24 h內升至25 ℃,并在此溫度下養(yǎng)殖至試驗組特定生長率(SGR)與FC組無顯著差異為止,約3周[13],試驗共持續(xù)5周。在溫度恢復至25 ℃(復溫)后的養(yǎng)殖期間,各組按照以下投喂頻率進行養(yǎng)殖:RF1組4次/2 d(間隔1 d投喂4次,分別于9:00、12:00、15:00和18:00投喂)、RF2組2次/d(分別于9:00和17:00投喂),RF3組3次/d(分別于9:00、13:30和17:00投喂)、RF4組4次/d(分別于9:00、12:00、15:00和18:00)和FC組2次/d(分別于9:00和17:00投喂)。所有組別均按飽食量投喂,即每次將飼料少量多次投入水族箱,觀察奧尼羅非魚幼魚的進食情況,投喂3 min后,若水族箱內有殘餌,則結束投喂并撈出殘餌,求得攝食量[20]。
1.2.2 取樣方法 在整個試驗周期內,各組每隔7 d取樣1次(取樣時間點為早上魚苗空腹時),每次用30 mg/L間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鹽(魚安定,MS-222)將魚麻醉后[21],將各組奧尼羅非魚幼魚撈出現(xiàn)場稱重,取總重的平均值為每條幼魚體重,再從每組的3個平行中各隨機取奧尼羅非魚幼魚樣品10尾,每組30尾,用于現(xiàn)場體長測量,并從10尾樣品中隨機取3尾,每組共9尾帶回實驗室解剖,用于肝體比和臟體比指標測定,其余樣品放回水族箱。將復溫投喂后每天撈出的殘餌置于37 ℃烘干箱烘干,以實際投喂量減去殘餌量即為奧尼羅非魚幼魚攝食量[20]。
1.2.3 生長指標計算
特定生長率(SGR, %/d)=100×(lnWt2-lnWt1)/tΔ
攝食率(FR, %)=100×C/[tΔ×(Wt2+Wt1)/2]
飼料效率(FE, %)=100×(Wt2-Wt1)/CΔ
肝體比(HSI, %)=100×Wh/Wb
臟體比(VSI, %)=100×Wv/Wb
肥滿度(CF)=Wb/L3
式中,Wt1為上一次測樣時試驗魚的體重(g/尾),Wt2為當次測樣時試驗魚的體重(g/尾),Wb為樣品魚的體重(g/尾),Wh為樣品魚的肝臟重(g/尾),Wv為樣品魚的內臟重(g/尾),L為樣品魚的體長(cm),tΔ為當次測樣時間與上一次測樣時間之差(d),CΔ為上一次測樣至當次測樣時間內的攝食量。
采用Excel 2003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和統(tǒng)計,以SPSS 16.0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以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
在整個試驗期間,F(xiàn)C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存活率為100.00 %,而試驗組奧尼羅非魚幼魚在降溫至12 ℃停食后,隨著時間的延長有部分死亡現(xiàn)象;復溫時RF1組奧尼羅非魚幼魚存活率為88.00 %,RF2組為86.67 %,RF3組為85.33 %,RF4組為88.00 %,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下同);復溫投喂后均無死亡現(xiàn)象。
由表1可知,脅迫期間試驗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體重均明顯降低,且顯著低于FC組(P<0.05,下同);恢復投喂期間,各處理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體重均明顯升高,其中RF2和RF1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體重間無顯著差異,但始終顯著低于RF3、RF4和FC組;RF4和RF3組奧尼羅非魚幼魚在恢復投喂的第2周體重已高于FC組水平,但相互間無顯著差異,至試驗結束時,RF4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體重高于FC組,顯著高于RF3組,RF3組與FC組差異不顯著。說明脅迫后每天投喂3或4次可促進試驗奧尼羅非魚幼魚體重恢復,尤其以4次/d投喂頻率奧尼羅非魚幼魚的體重恢復效果更佳;RF2組與FC組恢復投喂后的投喂頻率一致,但奧尼羅非魚幼魚體重顯著低于FC組,表明在低溫停食2周后以2次/d投喂頻率投喂的奧尼羅非魚幼魚發(fā)生了部分補償生長。
表1 各處理組奧尼羅非魚幼魚體重的變化情況
表2 各處理組奧尼羅非魚幼魚SGR的變化情況
由表2可知,脅迫期間試驗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SGR均明顯下降,呈負生長,而FC組奧尼羅非魚幼魚幼魚的SGR呈上升趨勢;恢復常溫投喂后,RF3和RF4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SGR呈下降趨勢,RF1和RF2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SGR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而FC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SGR仍呈上升趨勢,即恢復投喂第3周時FC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SGR大幅提高,表明此時奧尼羅非魚幼魚達生長加速時期。其中,在恢復常溫投喂后第1周時RF1和RF2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SGR恢復至接近FC組水平,但組間差異不顯著,而RF3和RF4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SGR差異不顯著,但二者顯著高于其余各處理組;在第2周時各試驗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SGR無顯著差異,但均顯著高于FC組;在第3周時RF4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SGR最高,但各處理組間無顯著差異。說明SGR的顯著提高發(fā)生在恢復常溫投喂后第2周,并于恢復常溫投喂后第3周恢復至FC水平,表明低溫和饑餓脅迫后復溫投喂的3周內,奧尼羅非魚幼魚發(fā)生了補償生長,且補償生長發(fā)生有約1周的遲滯;補償生長期間提高投喂頻率可提高奧尼羅非魚幼魚的SGR,投喂頻率為4次/d時其SGR提升最大,但補償生長結束時提升效果不顯著。
由表3可知,低溫停食脅迫2周時,試驗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HSI、VSI和CF均顯著低于FC組;復溫投喂3周時,RF4和RF3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HSI與FC組無顯著差異,但三者的HSI均顯著高于RF2和RF1組;RF4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CF顯著高于其余處理組,RF1、RF2和RF3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CF均顯著低于FC組;RF4和RF3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VSI雖低于FC組,但三者間差異不顯著,RF2和RF1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VSI顯著低于FC組。說明復溫投喂后增加投喂頻率可提高奧尼羅非魚幼魚HSI、VSI和CF的恢復速度,其中投喂頻率為4次/d的恢復效果最佳,而投喂頻率為3次/d的CF恢復程度不足,投喂頻率為4次/2 d和2次/d的恢復程度總體上較差。
表3 各處理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HSI、VSI和CF的變化情況
表4 復溫投喂后各試驗組奧尼羅非魚幼魚FR與FE的變化情況
由表4可知,在復溫投喂期間,RF2、RF3和RF4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FR均顯著高于FC組,而RF1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FR均顯著低于FC組;各處理組的FR排序為RF4>RF3>RF2>FC>RF1;RF2、RF3和RF4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FR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在恢復投喂的前2周,各試驗組的FE均顯著高于FC組。其中,投喂第1周時RF4組的FE最高,顯著高于其余處理組,而在投喂第3周時各處理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FE無顯著差異。說明復溫投喂后各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FR隨著投喂頻率的提高而升高,其中以4次/d投喂頻率的FR最高,隨后FR降低可能與補償生長強度下降有關;RF1組間隔1 d投喂4次的FR顯著低于FC與RF2組,不利于奧尼羅非魚幼魚攝食;因RF2組恢復投喂后的投喂頻率與FC組相同,根據(jù)RF2組與FC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FR和FE比較結果,可判斷低溫和饑餓脅迫下奧尼羅非魚幼魚補償生長的發(fā)生是通過FR和FE的共同提高而實現(xiàn);補償生長期間提高投喂頻率可暫時增加FE水平,投喂頻率為4次/d的FE最高,但隨后提升不顯著;而FC組恢復投喂第3周時FE提高,可能與此時奧尼羅非魚幼魚進入快速生長時期有關。
動物獲得補償生長的生理機制主要有通過提高食物轉化率、攝食率和同時提高攝食率和食物轉化率實現(xiàn)3種觀點[22-24]。已有研究表明,受饑餓脅迫后羅非魚的補償生長是通過提高攝食量而不是通過其代謝機制變化來實現(xiàn)[25];恢復喂食后,奧利亞羅非魚立即進行大量細胞和細胞器合成從而實現(xiàn)快速生長[26];恢復投喂期間改變飼料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不會影響尼羅羅非魚的FE[27],但饑餓脅迫后奧尼羅非魚在補償生長期間的FE有所升高[13-14]。在饑餓1 d、連續(xù)投喂6 d的投喂模式下,奧尼羅非魚可通過提高飼料轉化率以達到完全補償生長目的[2]。本研究中,RF2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投喂頻率與FC組相同,但恢復投喂后RF2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SGR、FR和FE均顯著高于FC組,表明奧尼羅非魚幼魚在低溫停食條件下復溫投喂后發(fā)生了補償生長,且是通過同時提高FR和FE得以實現(xiàn);RF2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SGR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在復溫投喂后第3周與FC組無顯著差異,表明其補償生長期間的快速生長階段已停止,即補償生長持續(xù)時間為復溫投喂后3周左右。
目前,針對奧尼羅非魚補償生長的研究多采用不同饑餓時間和饑餓投喂循環(huán)模式處理,如27 ℃時經(jīng)3~6 d饑餓脅迫的奧尼羅非魚幼魚可獲得超補償或完全補償生長現(xiàn)象[13],在9 d以上的長時間饑餓下獲得部分補償生長[14]。本研究中,RF2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投喂頻率與FC組一致,但最終體重未達FC組水平,即僅發(fā)生部分補償生長,且在復溫投喂第1周時SGR與FC組差異不顯著,表明在復溫投喂后2次/d的投喂頻率下,奧尼羅非魚幼魚發(fā)生了1周的補償生長遲滯現(xiàn)象。關于補償生長是否存在遲滯現(xiàn)象目前尚有分歧,如經(jīng)低溫脅迫的大西洋鮭出現(xiàn)補償生長前存在生長時滯[28],而經(jīng)過長時間停食后以3次/d頻率投喂的雜交羅非魚在出現(xiàn)補償生長前無明顯的生長時滯[13]。本研究中產(chǎn)生的生長遲滯可能與低溫和低投喂頻率有關。
魚體饑餓時需要消耗較多自身儲存的營養(yǎng)物質以維持基本的生命活動[29]。本研究結果表明,奧尼羅非魚幼魚在經(jīng)過低溫停食雙重脅迫2周內,各檢測指標均隨脅迫時間的延長而下降,且顯著低于FC組,與賈明亮[3]對奧尼羅非魚的研究結果一致,即低溫時奧尼羅非魚停止攝食,發(fā)生負生長。
本研究中,復溫投喂后試驗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SGR和FR均隨著投喂頻率的增加而上升,與強俊等[4]的研究結果一致;隨著試驗時間的延長,各試驗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SGR和FR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RF2組的奧尼羅非魚在低溫及饑餓脅迫后發(fā)生了補償生長,致使復溫投喂后SGR和FR逐漸上升,隨后SGR和FR下降可能是因為補償生長強度降低而引起;RF4組奧尼羅非魚幼魚在復溫投喂后其FE僅在第1周顯著高于其他試驗組,在復溫投喂的第2和第3周與其他試驗組無顯著差異,與強俊等[4]認為提高飼喂頻率可使飼料轉化率降低的觀點不一致,可能是奧尼羅非魚受到低溫停食脅迫后,增加投喂頻率具有提高FE的作用,但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探究。吉富羅非魚的拐點體重為498.8 g/尾,且消化酶活力隨著羅非魚發(fā)育階段的變化而波動變化[30],黃鱔[31]和草魚[32]的消化酶活力也隨著發(fā)育階段的變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而本研究中復溫投喂后第3周時,F(xiàn)C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FE和SRG呈上升現(xiàn)象,可能是因奧尼羅非魚幼魚處于快速生長期其消化酶活力上升所引起,但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探究。
本研究中,復溫投喂后RF2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2次/d投喂頻率與RF1組幼魚的4次/d間隔1 d循環(huán)投喂頻率的平均每日投喂次數(shù)相同(均為2次/d),其HSI、VSI、CF及最終體重均顯著低于FC組,可能與長時間脅迫使魚體營養(yǎng)不足[33]、胃和腺體受到損傷[34]及復溫投喂后平均2次/d的投喂頻率無法滿足魚體恢復需求有關;RF2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FR和最終HSI均顯著高于RF1組,可能是該投喂方式延長了魚體受饑餓時間,導致魚體健康未得到良好恢復,故2次/d的投喂頻率不適于奧尼羅非魚幼魚低溫停食脅迫后的生長恢復;RF3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體重、HSI和VSI等指標最終均恢復至FC組水平,但CF顯著低于FC組,而RF4組奧尼羅非魚幼魚的各生長指標均達FC組水平,說明在低溫停食后的補償生長期間4次/d的飽食投喂頻率可充分發(fā)揮奧尼羅非魚的生長潛能,其生長指標可恢復至最佳。
在羅非魚越冬養(yǎng)殖生產(chǎn)中,水溫較低時通常減少投料或停止投料[4],溫度升高使奧尼羅非魚的消化酶活性上升[35],越冬后應利用奧尼羅非魚低溫饑餓脅迫后的補償生長特點,提高投喂頻率,以提高其FR和FE,最大程度地補充魚體越冬的消耗。在實際生產(chǎn)中,奧尼羅非魚的低溫停食脅迫條件與本研究低溫脅迫條件存在差異,其補償生長持續(xù)時間可能也存在差異,且飼料轉化率隨著投喂頻率的增加而下降[4],在本研究中,F(xiàn)R隨著補償生長強度的下降而降低,因此,實際生產(chǎn)中可將復溫后FR持續(xù)下降時間視為奧尼羅非魚補償生長結束時間。綜合韓春艷等[2]、強俊等[4]的研究結果,提出奧尼羅非魚越冬后投喂技術建議:第一階段投喂量以飽食投喂為宜,投喂時間為9:00、12:00、15:00和18:00,以4次/d的頻率投喂至其補償生長后攝食量持續(xù)下降為止;第二階段投喂量以體重的6 %為宜[4],投喂時間為8:00、12:00和16:00,投喂頻率為3次/d,且采用投喂6 d停食1 d的投喂模式[2]。
奧尼羅非魚幼魚在低溫和饑餓脅迫雙重作用下依靠同時提高其FR和FE獲得約3周時長的補償生長,且在投喂頻率為2次/d時發(fā)生補償生長時滯;在補償生長期間提高投喂頻率可提高奧尼羅非魚幼魚的FR和FE,其中4次/d的投喂頻率可使奧尼羅非魚幼魚SGR、FR和FE大幅提高,可恢復體重、HSI、VSI和CF,投喂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