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琳,郭 琳
(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qū)植保植檢站,陜西 渭南 714100)
2019年秋季華州區(qū)共種植溫室和大棚西葫蘆2000余畝,多是8月中旬移栽定植。經本人調查和走訪菜農,9月中旬不同程度爆發(fā)西葫蘆病毒病,病田率100%,到10月中旬,病株率幾乎達到100%,導致西葫蘆葉片扭曲變形,果實商品率下降到20%~30%,對當季西葫蘆生產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據統(tǒng)計在西葫蘆生長過程中,危害最大的就是西葫蘆病毒病,該病一般在9~10月發(fā)生,會造成50%左右的減產,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絕產絕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1]。
西葫蘆病毒病的危害時間較長,幼苗期到成株期均可染病。幼苗期感病,葉片出現綠色斑點,有明脈現象,植株矮化,較為嚴重時葉片變形呈雞爪狀,葉片失綠起皺并出現蕨葉。成株期感病,植株容易落花導致結實率降低,有的植株會結實,但所結瓜體表面出現腫瘤或黑色斑點,嚴重影響其外觀和口感,商品率下降,還會危害人體健康。此外,感病后,果實在未成熟時比較容易掉落[2]。
西葫蘆病毒病的病原有南瓜花葉病毒、煙草環(huán)斑病毒、西瓜花葉病毒、黃瓜花葉病毒以及甜瓜花葉病毒。其中最主要的病原是黃瓜花葉病毒以及甜瓜花葉病毒。這些病毒的寄主和傳播途徑都很多,會導致西葫蘆病毒病的大面積發(fā)生。
西葫蘆種子如果沒有經過消毒處理就直接播種,種子自身就極有可能攜帶病毒,成為西葫蘆病毒病的初侵染源。
現代農業(yè)提倡減施化肥,施足有機肥。但在使用有機肥時,用了沒有經過腐熟的農家肥,就可能會攜帶病毒,并隨著肥料的施入,侵染到西葫蘆植株中。如果在發(fā)生過病毒病的田塊種植西葫蘆,并且種植前沒有進行土壤處理,那么土壤中殘留的病殘體找到新的寄主后便會繼續(xù)侵染新的植株。
西葫蘆病毒病的主要傳播媒介是蚜蟲和白粉虱,通過它們的刺吸式口器取食汁液,將西葫蘆病毒病的病原傳至健康的植株上,造成病毒病的大面積發(fā)生,尤其是在干旱、少雨且溫度較高的季節(jié),蚜蟲和白粉虱會大量繁殖,病毒病也會大面積爆發(fā)。
西葫蘆栽培管理過程中需要經過人工綁蔓、整枝、打杈、蘸花以及田間管理,病毒都會沾染在人身和農具上,并隨農事操作傳染到其它植株上,造成病毒病的大范圍發(fā)生。
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消毒和催芽處理,以防種子自身帶毒,成為初侵染源。具體操作過程:首先將種子放入清水中浸泡,4 h后加入10%磷酸三鈉溶液浸泡30min,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并晾干,放置在滅過菌的濕布中催芽。
種植抗(耐)病性強的品種是防治病毒病的最有效方法。只有提高植株本身抗(耐)性,病毒病造成的損失才會較輕。
一是西葫蘆種植田塊可與禾本科作物實行輪作制度,切忌在同一地塊連年種植,以防病毒病的交叉感染以及土壤養(yǎng)分的相對耗盡。二是播種前要整地,深耕,耕深一般在10cm左右。施足基肥,可培育壯苗,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三是定期對田塊進行雜物清理,減少病毒的其他寄主的數量以及蚜蟲、白粉虱等蟲媒生存的空間。四是西葫蘆定植后要加強溫度管理,溫度過高時,可適當噴水和打開防風口來降低田塊溫度。土壤水分含量較大時,要適當減少氮肥的使用量;結果后,要適當提高溫度,白天溫度保持在25~30℃,有利于有機物質的合成,夜間溫度保持15~18℃。五是發(fā)現病株時,要及時將其拔除并進行焚燒或深埋處理,以防病原體傳染到健康植株上,造成病毒病的發(fā)展蔓延。六是在棚室懸掛黃板誘殺蚜蟲和白粉虱或在棚內設置防蟲網控制蟲口基數。
3.4.1 殺蟲:西葫蘆定植后及早在地表及棚室四周噴施殺滅蚜蟲和白粉虱的藥劑,一般選用阿克泰水分散粒劑、50%吡蚜酮、噻蟲嗪等;或用粉斯(12%噠螨·異丙威煙劑)特效煙熏劑防治棚室西葫蘆蚜蟲、白粉虱、
3.4.2 及時噴施殺滅病毒病病原的藥劑:發(fā)病初期使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油800倍液,或31%氮苷嗎啉胍可濕性粉劑900~1200 倍液進行噴施,每周用藥1次,連續(xù)噴藥3~4周能有效殺滅病毒,緩解病害癥狀。
3.4.3 加強植株營養(yǎng):噴施植保素7500倍液,或愛多收6000倍液提高西葫蘆植株的抗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