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菲
摘 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影響深遠,其中“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論一直以來受到各級教師的廣泛支持。本文筆者結合自身的數學教育教學實際,就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如何“做上教”與學生如何“做上學”問題進行初步思考與探究。
關鍵詞:動手實踐; 做上教; 做上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0)11-063-001
陶行知說過:“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須是教學做合一?!焙唵蝸碚f就是將“教”和“學”落實到實踐上。數學課堂上教師教的多是方法,一節(jié)課下來可能所有人都知道答案,但是能真正說出想法的沒有幾個。所以“教”和“學”不能停留在表面,要落實到“做”上。
一、教師:在做上教
課堂上最常見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正是這種缺乏趣味、形式單一的教學方法在整節(jié)課上的普遍使用,讓許多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逐漸減弱,變得像提線木偶一樣,“牽一牽”才“”動一動”。如何有效提高廣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在數學課堂上依舊維持精神飽滿、興致盎然?
1.興趣是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已經被無數人講了無數遍,但是真正有行動的,能堅持實施的又有幾個?仔細想想,教學以來讓許多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是哪些?是書本上常見的猴子摘桃?還是小朋友來回澆花?還是景區(qū)游玩乘車?……這些情景一次兩次可能會引起學生的注意,但是如果出現次數多了,也就沒用了。讓小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對象是那些符合他們年齡特點和思維活動的人物或事物,是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實情趣事,是類似講故事、猜謎語這樣各種形式的數學活動……課堂如果一開始就創(chuàng)設出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小學生就會憑著他們的好奇心去參與、發(fā)現、探索,進而主動地學習。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時,筆者將各類的生活用品紙盒帶進課堂,提前將它們各個面拓印下來,讓學生猜一猜它屬于哪個圖形,引出學生對立體圖形各個面特征的進一步探究。當問到拓印下來的小正方形是哪個立體圖形的面時,有些人說是在長方體上,有些人說是在正方體上,這就激起了學生思考的火花,讓他們的注意力瞬間集中起來。
2.技術是輔助
有趣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讓孩子的注意力得到集中,但這只是一時的。在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加持下,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課堂增添顏色。比如將一節(jié)課的完整教學編成一個繪本故事,這樣學生內心的壓力有所降低,可以愉快地在故事中學習數學知識。即使之后的復習,學生通過回憶也能相對連貫地再現當時情景。
3.創(chuàng)造是核心
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根據“天時、地利、人和”做出相應的改變。如何成功地組織好教學活動與學生合作性探究,如何充分利用數學課堂上的現成素材進行教學生成、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不斷探索學習,涉取新知,充實自己,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去培養(yǎng)自己的學生。
二、學生:在做上學
我們認識這個世界,一般來自直接和間接經驗。間接經驗主要指書本知識;而直接的活動經驗是指通過親自活動、探索獲得的知識經驗。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間接經驗,因為這些知識是現成的,經歷過時間的考驗和前人的實踐,可以大大節(jié)約學生的時間和精力,少走多余的“彎路”。但這些經驗是學生沒有親身參與的,不易于他們的理解和消化。因此,“做”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以練習冊中“老鷹捉小雞”問題和“十幾減9”教學為例進行說明。
教學片段1
問題描述:有15個小朋友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已經捉到了6只“小雞”,還有幾只“小雞”沒被捉到?
生:8只。
師:你是怎么算的?
生:15-1-6=8
師:你能說一說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嗎?
生:從15人里先去掉老鷹,再去掉6只被捉的小雞,就是剩下的小雞。
師:真的是這樣嗎?請同學們現在排成4隊,一起去操場玩一玩。玩的時候注意聽清游戲規(guī)則,想一想如何計算剩余的小雞數量。
教師介紹游戲規(guī)則,學生分組進行游戲。
筆者專門花了半節(jié)課來做一次補充講解。在這節(jié)補充課中,筆者給了學生“做”時間和空間,在猜想——實踐——發(fā)現——驗證中理解了題目隱含的信息(這個游戲有三個角色,即1只“老鷹”、1只“母雞”和若干“小雞”),發(fā)現其中規(guī)律(要先去掉“老鷹”和“母雞”,再去掉已經捉住的小雞,剩下的才是沒捉住的小雞),最終轉化成自己的知識經驗。
教學片段2
圖片展示:盒內有10個蘋果,盒外有3個蘋果。小猴要拿走9個。
師:我們已經知道求“還剩多少個”可以列式為13-9。得數是多少,你會計算嗎?不著急,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有需要的小朋友可以借助小棒等學具擺一擺;已經完成的小朋友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說一說自己的計算方法。學生同桌操作、交流。
如果不借助任何學具直接教授“破十法”和“平十法”,學生是不容易接受的。在探究算法的過程中,通過操作小棒等學具,學生能夠迸發(fā)各種思路與算法。這時我們要給予他們充分的認可和尊重,主動呈現并與他交流屬于他的方法。交流后還要及時引導學生整理自己的操作步驟,并且完整地、有條理地說出自己的計算思路。通過這樣反復多次的學習整理,學生就能積極地動手、動腦、動口,理清自己的思路與方法,納入自己知識經驗體系中去。
總之,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方法論,對筆者當下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應該努力吸取陶行知先生的思想精華,給小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趣味化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大膽觀察,勇敢質疑,自由探索、創(chuàng)造,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74
[2]劉磊.初探小學數學中的“教學做合一”[J]時代教育,2014,(6):176-176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62
[3]於慧敏.傳承、突破、創(chuàng)新——小學數學“教學做合一”的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2019,8(26):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