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杰 孫軒 王志江 謝永輝 余楊 張毅杰 艾宇 張?zhí)祉?/p>
摘要:為探明靜電噴霧作業(yè)中關鍵噴霧參數(shù)(噴霧高度、噴霧速度、噴霧壓力)對煙葉葉面上霧滴沉積分布的影響規(guī)律,進行了3種噴霧高度(40、50、60 cm)、3種噴霧速度(0.62、0.79、0.98 m/s)和2種噴霧壓力(0.2、0.36 MPa)的影響因素試驗。以清水為藥劑沉積指示劑,以水敏紙為霧滴檢測介質,運用圖像分析軟件Imaje J獲取霧滴沉積分布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1)噴霧壓力、噴霧速度、噴霧高度對第1、2層正面煙葉霧滴體積中徑、霧滴覆蓋率、霧滴均勻度、霧滴密度均有極顯著影響(P<0.01),對第1、2層反面煙葉霧滴體積中徑和霧滴均勻度無顯著影響(P>0.05),對1、2層反面煙葉的霧滴密度和覆蓋率影響顯著(P<0.05);(2)隨著噴霧高度的增加,第1層(煙株頂層)、第2層(煙株中間層)煙葉正面上的霧滴體積中徑和霧滴覆蓋率降低,霧滴密度和霧滴均勻度增加,第1、2層煙葉反面上的霧滴密度降低和體積中徑降低;(3)隨著噴霧壓力的降低,煙株各層葉面上的霧滴密度、覆蓋率和均勻度顯著降低,霧滴體積中徑增加,噴霧壓力為0.36 MPa時獲得最優(yōu)霧化參數(shù);(4)在噴霧高度為50 cm、噴霧壓力為0.36 MPa的條件下,隨著噴霧速度的增加,第1、2層煙葉正面霧滴體積中徑和霧滴覆蓋率降低,霧滴均勻度和霧滴密度增加。本研究結果可為煙草等大葉片作物靜電噴霧作業(yè)提供理論指導和數(shù)據(jù)支持,并為后續(xù)開展大田試驗研究提供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靜電噴霧;施藥參數(shù);沉積分布;噴霧壓力;噴霧高度;噴霧速度
中圖分類號:S2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0)19-0249-08
收稿日期:2019-12-23
基金項目:云南省煙草公司重大科技專項(編號:2018530000241010);云南農業(yè)大學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行動基金(編號:2018ZKY046)。
作者簡介:張少杰(1992—),男,山東煙臺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農業(yè)電氣化與自動化研究。E-mail:13061322461@163.com。
通信作者:張?zhí)祉槪T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農業(yè)工程研究。E-mail:351997207@qq.com。
煙草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煙草病蟲害每年對煙草行業(yè)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1]?,F(xiàn)階段病蟲害防治還是以化學防治為主,防治器械以背負式噴霧器為主。近幾年靜電噴霧已經在農業(yè)領域得到一定的應用[2-3]。靜電噴霧可以提高農藥的有效沉積,提高農藥在作物葉背的沉積效率,減少農藥飄逸對土壤微生物和環(huán)境的污染[4]。但不合理的施藥方式造成農藥的大量浪費,農藥的有效利用率不足30%[5]。國內外專家學者對靜電噴霧施藥參數(shù)進行了大量研究。美國學者Law等研制了靜電噴霧系統(tǒng),并對其在棉花植株上進行應用研究,提出在靜電噴霧的基礎上加大霧滴運動速度,有助于提高霧滴的附著率和在植株上的穿透率[6-9]。茹煜等研究荷電電壓對霧滴沉積特性與作物附著性的影響,對比靜電與非靜電霧滴沉積分布特性和葉片附著率得出,霧滴荷電可增加霧滴的運動速度與作物的定向移動,靜電電荷可增加葉片正面與反面的霧滴密度,減少霧滴的表面張力,提高霧滴的附著率[10]。周良富等研究感應電壓、風機頻率、噴霧距離和噴霧壓力對紡錘型蘋果樹霧滴沉積分布的影響,結果表明,對霧滴反面吸附性影響程度從充電電壓、噴霧距離、噴霧壓力、風機頻率等方面依次遞減[11]。孫國祥等通過Fluent軟件模擬分析背負式噴霧器霧滴分布特性,證明模擬仿真與試驗分析結果存在明顯差異,為了驗證實際效果必須進行試驗研究[12-13]。周宏平等研究靜電電壓對霧滴沉積的影響,結果表明,霧滴粒徑隨著靜電電壓的增大而降低,且隨電壓增加分布更加均勻[14]。陳志剛等研究表明,噴霧壓力和風速對霧滴沉積分布有顯著影響,且噴霧壓力影響大于風速[15]。李芳麗研究噴霧高度對霧滴沉積分布的影響,證明噴霧高度對霧滴沉積的影響非常明顯,并指出噴霧高度的制定要根據(jù)不同的作物形態(tài),且要具體問題具體研究[16]。
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國內外專家學者主要研究風速、靜電電壓、噴霧壓力等對霧滴沉積分布的影響,而針對背負式靜電噴霧器不同噴霧壓力、噴霧速度、噴霧高度等關鍵施藥參數(shù)的綜合研究相對較少。而霧滴在不同作物形態(tài)葉面上的沉積分布不同,針對煙草作物葉面霧滴沉積分布的研究尚未見報道。
本研究以云煙203品種為試驗作物,分析背負式靜電噴霧器在3個噴霧高度、2個噴霧壓力、3個噴霧速度等不同條件下煙株各層霧滴沉積分布,以期為煙草等大葉片作物的施藥提供理論依據(jù),達到節(jié)約農藥、提高農藥利用率的效果。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裝置
1.1.1 供試靜電噴霧器
本試驗采用江蘇泰御威機電科技有限公司TYW-WJ16靜電噴霧器,其工作壓力為0.2~0.4 MPa,靜電電壓為22~30 kV。因噴霧器的噴頭類型對霧滴的粒徑等有顯著影響[17],為控制變量,試驗過程中統(tǒng)一采用切向渦流式噴頭,其噴頭墊片如圖1所示。
1.1.2 試驗噴霧試驗臺
為保證試驗過程中噴霧高度、噴霧速度等的準確性,減少試驗誤差,采用按國際標準[IS0 5682-1 ∶1996(E)]設計的噴霧試驗臺控制噴霧速度和噴霧高度。將噴霧器的噴桿固定在橫軸上,由單片機和電位器控制橫軸運動,以實現(xiàn)不同速度需求;在橫軸上加立桿實現(xiàn)不同的噴霧高度。噴霧試驗臺如圖2所示。
1.1.3 試驗水敏紙
采用重慶六六山下植??萍加邢薰旧a的水敏紙霧滴測試卡進行試驗,為方便數(shù)據(jù)對比,統(tǒng)一采用3 cm×8 cm的水敏紙。水敏紙遇水由黃色變?yōu)樗{色,通過圖像處理軟件分析霧滴粒徑等數(shù)據(jù)。
1.2 試驗設計
試驗配置TYW-WJ16靜電噴霧器,噴霧速度設為0.62、0.79、0.98 m/s;噴霧高度設為40、50、60 cm,噴霧高度是噴頭距離煙株頂端的距離;噴霧壓力設為0.36、0.20 MPa,進行3個因素全面試驗,每組試驗噴霧3株煙草,試驗示意如圖3所示,水敏紙布置如圖4所示。
1.2.1 采樣點設計
煙草作物的葉面特性和植株外形與花生等其他作物不同,煙葉的面積較大。根據(jù)煙草農藝師的指導,在煙草整個生長周期中選擇
煙株高度40 cm時進行病蟲害防治,因此選取3株形態(tài)相近、高度約40 cm的煙株作為試驗材料。為了研究整體煙株的霧滴沉積特性,采樣點分為3層,第1層為煙草頂部的煙葉;第2層為煙株中間部分的煙葉,即距離煙草頂部20 cm的煙葉;第3層為地面,分為2部分,即距離煙株根部20 cm為地面1層,距離煙株根部40 cm為地面2層。
1.2.2 煙株葉面霧滴采樣設計
煙株頂部煙葉較嫩,易發(fā)生病蟲災害,在距離煙株頂端20 cm的部位煙葉較為密集,且煙葉較大,是煙葉易發(fā)生病蟲害的重要位置。第1層煙葉的面積較小,將3 cm×8 cm 的水敏紙沿煙葉的形狀布置在每個煙葉的中心位置,布置方向與噴霧方向呈近似45°與135°,共布置4張水敏紙,即為第1層正面4張水敏紙,在每張水敏紙所在煙葉反面相同位置分別貼4張水敏紙,即為第1層反面;在第2層以相同的方法布置水敏紙,共布置3株煙草,視為3次重復。為減少試驗隨機誤差,每株煙草每層每面的4張水敏紙數(shù)據(jù)取平均值記作1個數(shù)據(jù),3株煙草視為3次重復,取平均值。
1.2.4 噴霧作業(yè)參數(shù)
為減少試驗的隨機誤差,保證試驗的準確度,選取3株形狀長勢相近、高度約40 cm的煙株為試驗材料,每次試驗都保證靜電噴霧器處于滿電狀態(tài),使靜電霧滴帶電量基本形同。為保證采集霧滴的準確性,試驗測試所用水敏紙統(tǒng)一采用3 cm×8 cm規(guī)格,且每次在第1株煙株前1 m 處待噴霧穩(wěn)定后進行試驗,相關參數(shù)見表1。
2 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
每次噴霧試驗結束,等水敏紙干后,馬上用掃描儀按照相關的規(guī)定參數(shù)進行掃描,電子圖像通過美國農業(yè)部圖像處理軟件Imaje-J中的DepositScan進行分析,得到霧滴體積中徑、霧滴密度、霧滴均勻度和霧滴覆蓋率等霧滴數(shù)據(jù)[18]。運用SPSS 22.0進行顯著性分析,采用Origin19進行圖表繪制。
2.1 霧滴體積中徑
霧滴體積中值直徑(中徑)是指霧滴直徑按照從小到大排列,霧滴體積累計達到霧滴總體積的50%時的霧滴直徑,用VMD表示[19]。計算公式如下:
VMD=3(∑D3iNi│∑Ni)。(1)
式中:Di表示第i個霧滴的直徑;Ni表示第i個霧滴數(shù)。VMD值越小,代表霧化效果越好。
2.2 霧滴均勻度
霧滴均勻度表示霧滴群的離散程度,是評價霧化沉積性能的重要指標,為霧滴數(shù)量中值中徑和霧滴體積中值直徑的比值,用DR來表示。公式如下:
DR=NMDVMD。(2)
式中:NMD表示霧滴數(shù)量中徑(μm);VMD表示霧滴體積中徑(μm)。DR值越小表示越不均勻,均勻度若小于0.67,表示不均勻,若大于0.67,表示比較均勻,DR值越接近于1,表示霧滴粒徑分布越均勻[16]。
2.3 霧滴密度
霧滴密度是指單位面積上霧滴的沉積數(shù)量,用ρ表示,單位為個/cm2,公式如下:
ρ=NS。(3)
式中:N表示測試收集霧滴的總個數(shù);S表示測試的水敏紙面積。
2.4 霧滴覆蓋率
霧滴覆蓋率是指單位面積上霧滴所覆蓋的面積,單位為%,公式如下:
P=s/S。(4)
式中:s表示水敏紙上霧滴所覆蓋的面積;S表示測試的水敏紙面積。
3 結果與分析
3.1 顯著性分析
從表2、表3可以看出,噴霧壓力、噴霧速度、噴霧高度對第1、2層正面煙葉霧滴體積中徑、霧滴覆蓋率、霧滴均勻度、霧滴密度均有極顯著影響(P<0.01),對第1、2層反面煙葉霧滴體積中徑、霧滴均勻度無顯著影響(P>0.05),對第1、2層反面煙葉的霧滴密度、霧滴覆蓋率影響顯著(P<0.05)。
3.2 噴霧高度對煙草各層霧滴沉積分布的影響
在靜電噴霧中,試驗設定風速0 m/s、噴霧速度0.62 m/s、噴霧壓力0.36 MPa,研究噴霧高度(40、50、60 cm)對煙葉霧滴沉積分布的影響。由圖5-a可知,隨著噴霧高度的增加,煙葉葉面上的霧滴體積中徑降低。噴霧高度為40、50、60 cm時,第1層正面煙葉霧滴體積中徑分別為244.0、223.4、183.8 μm,噴霧高度從40 cm至50 cm、從50 cm至60cm下降幅度分別為8.4%和17.7%;第2層正面煙葉霧滴體積中徑分別為176.0、165.0、143.3 μm,噴霧高度從40 cm至50 cm、從50 cm至60cm下降幅度分別為6.25%和13.20%,說明60 cm噴霧高度更加影響霧滴體積中徑。相同噴霧高度下,煙葉各層霧滴體積中徑表現(xiàn)依次為第1層正面>第2層正面>第1層反面>第2層反面。第1、2層反面霧滴體積中徑為73.9~113.0 μm,明顯小于第1、2層正面霧滴體積中徑(143.3~244.0 μm),說明小霧滴更易吸附在煙葉反面。由圖5-b可知,隨著噴霧高度的增加,煙葉正面的霧滴密度增加,而煙葉反面霧滴密度降低,其中第1層反面煙葉上的霧滴密度為34.8~76.3個/cm2,明顯多于第2層反面煙葉的霧滴密度(6.7~28.9個/cm2), 說明噴霧距離明顯影響霧滴靜電吸附能力。在40、50、60 cm的噴霧高度下,第1層和第2層反面煙葉的平均霧滴密度分別占其正面煙葉的36.35%、20.78%、11.73%。圖5-c表明,隨著噴霧高度的增加,煙葉正面霧滴均勻度提高,而煙葉反面霧滴均勻度未發(fā)生明顯變化,且煙葉反面霧滴均勻度明顯高于煙葉正面,霧滴均勻度大部分在0.67以上,說明靜電噴霧的霧滴沉積均勻。圖5-d表明,隨著噴霧高度的增加,煙葉各層霧滴覆蓋率降低,噴霧高度從40 cm增加至50 cm時,煙葉正面霧滴覆蓋率變化不明顯,但當噴霧高度增加至60 cm時,煙葉霧滴覆蓋率明顯減少。
3.3 噴霧壓力對煙株各層霧滴沉積分布的影響
為研究噴霧壓力對煙株各層霧滴沉積分布的影響,試驗選定噴霧速度0.62 m/s、噴霧高度50 cm,壓力變量分別為0.20、0.36 MPa,分析煙株第1層正面、第2層正面、第1層反面、第2層反面煙葉的霧滴體積中徑、霧滴密度、霧滴均勻度、霧滴覆蓋率的變化規(guī)律,結果如圖6所示。
由圖6-a可知,隨著噴霧壓力的減少,煙株各層霧滴體積中徑增加,煙葉第1層正面、第1層反面霧滴體積中徑增幅分別為21.48%、6.18%,煙葉第2層正面、第2層反面霧滴體積中徑增幅分別為26.55%、1.26%,第2層煙葉的霧滴體積中徑增幅總體大于第1層。圖6-b表明,隨著噴霧壓力減小,煙株各層霧滴密度均明顯降低,第1層正面、第2層正面、第1層反面、第2層反面煙葉的霧滴密度降幅分別為41.9%、31.7%、43.9%、59.4%,說明噴霧壓力明顯影響煙葉的霧滴沉積密度,且第2層反面的煙葉霧滴密度過小,僅為5.6~13.8個/cm2。圖6-c表明,隨著噴霧壓力的減小,第1層正面、第2層正面煙葉的霧滴均勻度降低,第1層反面、第2層反面煙葉的霧滴均勻度未發(fā)生明顯變化。煙葉反面的霧滴均勻度明顯高于煙葉正面的霧滴均勻度。圖6-d表明,隨著噴霧壓力減小,煙株各層霧滴覆蓋率降低,等1、2層正面煙葉霧滴覆蓋率明顯降低,反面煙葉霧滴覆蓋率未發(fā)生明顯變化。
3.4 噴霧速度對煙草各層霧滴沉積分布的影響
在靜電噴霧試驗中,試驗風速0 m/s, 選取噴霧壓力為0.36 MPa,噴霧高度為50 cm,將噴霧速度分別設為0.62、0.79、0.98 m/s,研究噴霧速度對各層煙葉的霧滴沉積分布的影響。噴霧速度對霧滴體積中徑、霧滴密度、霧滴均勻度、霧滴覆蓋率的影響見圖7。
圖7-a表明,隨著噴霧速度的提高,第1層和第2層正面煙葉上的霧滴體積中徑明顯變小,第1層和第2層反面煙葉上的霧滴體積中徑變小,但并不明顯。在3個速度下,第1、2層煙葉正面的霧滴體積中徑分布在147.5~223.4 μm之間,第1、2層煙葉反面的霧滴體積中徑分布在78.5~100.4 μm之間。噴霧速度從0.62 m/s增加至0.79 m/s,第1層和第2層正面煙葉的霧滴體積中徑降幅分別為4.48%和6.06%,噴霧速度從0.79 m/s增加至0.98 m/s,第1層和第2層正面煙葉的霧滴體積中徑降幅分別為17.24%和4.84%,說明0.98 m/s的噴霧速度明顯影響煙葉上的霧滴體積中徑。由圖7-b 可知,隨著噴霧速度增加,第1、2層正面煙葉上的霧滴密度增大,但第1、2層反面煙葉上的霧滴密度降低。圖7-c表明,隨著噴霧速度的提高,第1、2層正面煙葉的霧滴均勻度提高,第1、2層反面煙葉的霧滴均勻度未發(fā)生明顯變化。煙葉反面平均霧滴均勻度(0.91~0.93)明顯高于煙葉正面平均霧滴均勻度(0.60~0.82)。圖7-d表明,隨著噴霧速度的提高,各層煙葉的霧滴覆蓋率降低。在0.79~0.98 m/s噴霧速度下,第1、2層正面霧滴覆蓋率變化程度逐漸增大。反面煙葉的霧滴覆蓋率明顯低于正面煙葉的霧滴覆蓋率。
4 結論
(1)噴霧壓力、噴霧速度、噴霧高度等對第1、2層正面煙葉霧滴體積中徑、霧滴覆蓋率、霧滴均勻度、霧滴密度均有極顯著影響(P<0.01),對第1、2層反面煙葉霧滴體積中徑和霧滴均勻度無顯著影響(P>0.05),對第1、2層反面煙葉的霧滴密度和覆蓋率影響顯著(P<0.05)。
(2)在噴霧速度為0.62 m/s和噴霧壓力為0.36 MPa下,噴霧高度對煙葉上霧滴體積中徑、霧滴密度、霧滴均勻度、霧滴覆蓋率影響較大。隨著噴霧高度增加,第1、2層正面霧滴體積中徑、霧滴覆蓋率降低,第1、2層正面煙葉的霧滴密度、霧滴均勻度增大,第1、2層反面煙葉的霧滴密度降低。在40、50、60 cm的噴霧高度下,第1、2層反面煙葉的平均霧滴密度占第1、2層正面煙葉的平均霧滴密度百分比分別為36.35%、20.78%、11.73%。最佳噴霧高度為40~50 cm。
(3)在噴霧速度為0.62 m/s和噴霧高度為50 cm 下,噴霧壓力對各層煙葉上的霧滴體積中徑、霧滴密度、第1、2層煙葉正面上的霧滴均勻度和霧滴覆蓋率影響較大。與0.36 MPa的噴霧壓力相比,0.20 MPa噴霧壓力下的第1、2層煙葉霧滴體積中徑增大,霧滴密度、霧滴均勻度和霧滴覆蓋率降低,噴霧壓力從0.36 MPa降低至0.20 MPa時,第1、2層正面煙葉霧滴覆蓋率分別由40.09%、25.29%降為31.06%、20.59%,降幅分別為22.52%、18.58%。0.36 MPa噴霧壓力效果優(yōu)于0.2 MPa噴霧壓力。
(4)隨著噴霧速度的提高,第1、2層煙葉正面上的霧滴體積中徑和覆蓋率明顯降低,霧滴密度、霧滴均勻度明顯增加,噴霧速度對第1、2層煙葉反面霧滴體積中徑無明顯影響。在50 cm噴霧高度、0.36 MPa 噴霧壓力,噴霧速度為0.62~0.98 m/s下,第1、2層煙葉正面霧滴體積中徑為147.5~223.4 μm,第1、2層煙葉反面霧滴體積中徑為78.5~100.4 μm,煙葉各層霧滴均勻度均在0.6以上??紤]煙葉正面與反面的霧滴沉積分布情況,最佳噴霧速度為0.62~0.79 m/s。
參考文獻:
[1]屠豫欽,李秉禮. 農藥應用工藝學導論[M]. 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6:34-52.
[2]何雄奎. 改變我國植保機械和施藥技術嚴重落后的現(xiàn)狀[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04,20(1):13-15.
[3]Patel M K.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s in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nd its iMPact to agriculture during the last decade and future research perspectives-a review[J].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Environment and Food,2016,9(1):92-100.
[4]Zhang X,Kobayashi I,Uemura K,et al. Direct observ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eneration of organic solvent droplets with and without triglyceride oil by electrospraying[J]. Colloids and Surfaces A(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2013,436(5):937-943.
[5]周良富,張 玲,薛新宇,等. 農藥靜電噴霧技術研究進展及應用現(xiàn)狀分析[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18,34(18):1-11.
[6]Law S E,Bowen H D. Charging liquid sray by electrostatic induction[J]. Transaction of ASAE,1966,9(4):501-506.
[7]Law S E,Steven C C.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arged and uncharged droplets applied by an orchard air carrier sprayer[J].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1988,31(4):0984-0989.
[8]Law S E. Electrostatic pesticide spraying:concepts and practice[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1983,19(2):160-168.
[9]Law S E. Agricultural electrostatic spray application:a review of significa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uring the 20th century[J]. 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2001,51/52:25-42.
[10]茹 煜,金 蘭,周宏平,等. 霧滴荷電特性對其沉積分布及黏附靶標的影響[J]. 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8(3):129-133.
[11]周良富,張 玲,丁為民,等. 風送靜電噴霧覆蓋率響應面模型與影響因素分析[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15,31(增刊2):52-59.
[12]孫國祥,李永博,汪小旵,等. 背負式噴霧器霧滴分布特性的CFD模擬與試驗[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12,28(20):73-79.
[13]孫國祥,汪小旵,丁為民,等. 基于CFD離散相模型霧滴沉積特性的模擬分析[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12,28(6):13-19.
[14]周宏平,茹 煜,舒朝然,等. 航空靜電噴霧裝置的改進及效果試驗[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12,28(12):7-12,封2.
[15]陳志剛,于成程,杜彥生,等. 風速、噴霧壓力和靜電電壓對霧滴沉積性的影響[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8,46(23):97-101.
[16]李芳麗. 多功能靜電噴霧器的沉積特性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12:12-18.
[17]陸 軍,李萍萍,賈衛(wèi)東,等. 3種噴頭霧滴輸運沉積參數(shù)的試驗與分析[J]. 農業(yè)機械學報,2009,40(10):53-57.
[18]王 娟,蘭玉彬,姚偉祥,等. 單旋翼無人機作業(yè)高度對檳榔霧滴沉積分布與飄移影響[J]. 農業(yè)機械學報,2019,50(7):109-119.
[19]蘭玉彬,彭 瑾,金 濟. 農藥噴霧粒徑的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J]. 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6,37(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