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玥 陳怡博 黃 蓉 賀渝航 李依純
(西安工業(yè)大學 陜西省西安市 710021)
當前我國扶貧工作進展順利,成果突出,但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單純依靠傳統(tǒng)的“造血式”扶貧已很難脫實現脫貧致富,此外部分貧困地區(qū)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如果不對傳統(tǒng)的扶貧方式加以改進,必然會造成脫貧資源的浪費,影響我國經濟建設的發(fā)展。要提高扶貧效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需要深入研究貧困人群的心理思想問題,找到根本抓住關鍵,對癥下藥、實現靶向治療,從根本上實現脫貧致富。
本文以陜西省西安市三原縣為研究對象,了解目前三原縣貧困人口的心理思想,分析其存在的思想問題,同時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建議,為當地脫貧工作開展提供建議和幫助,努力實現該地區(qū)脫貧致富。
本次調研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大約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時間,通過問卷的形式對三原縣嵯峨鎮(zhèn)相關貧困村進行調查,該調查問卷涉及三大方面共計11個題目,基本情況有7個題目,對當地政府的扶貧措施了解以及實現有3個題目,其他有一個題目,共計發(fā)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為75%,有效問卷為135份,有效率為90%。
結論:受調查的貧困人口年齡偏大,大多集中在51至69歲;且文化程度偏低,78%的人僅有小學學歷;60%的貧困人口以從事農業(yè)生產活動所得為主要收入,72%的人擁有醫(yī)療保障,人均家庭月收入為500元以下的占大多數,有71人約占比53%。對于銷售農產品途徑而言,約68%的人選擇來村收購的方式,并且大部分貧困人口認為需要政府的經濟支持,對政府有較強的依賴性。在致貧原因中,主要有因病、因殘、因學等原因,占比分別為32%、28%、20%。對于當前脫貧狀況而言,絕大多數人抱有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積極參與脫貧工作。
當地“硬性”條件不足。該地以農業(yè)為主要產業(yè),地處偏遠山區(qū),交通不便,且土質較差,土壤貧瘠,氣候惡劣,農業(yè)生產風險較大;農業(yè)基礎差,缺乏體系化耕地灌溉設施,以大水漫灌為主,缺少現代化機械設備;同時該地農作物種類少,主要以小麥,玉米,花椒,蘋果為主,缺少高產值經濟作物,且與陜西周邊地區(qū)農業(yè)種植種類相似,相對競爭力不強。
傳統(tǒng)思想根深蒂固,市場意識淡薄。對于銷售農產品的途徑來說,68%的人選擇“別人來村里收購”的方式出售農產品,23%的人選擇“自己去縣城售賣”的方式出售農產品,9%的人選擇“電商平臺”的方式出售農產品。鄉(xiāng)民主要以農耕為生,同時輔以外出務工。由于傳統(tǒng)的小農思想根深蒂固,讓大部分人與市場逐漸脫節(jié),只是按照原來的模式繼續(xù)銷售農產品。一方面,他們按照傳統(tǒng)的銷售模式進行銷售,并且很難突破原有的局限;另一方面,由于他們以農耕為主,習慣于被動地接受市場信息,而不是主動地去探究市場需求,從而錯過大量與外界交流的機會。另一方面,傳統(tǒng)思想植根于農民潛意識之中,阻礙其脫貧進程;鄉(xiāng)民習慣守舊,不愿冒險、不愿競爭,害怕承擔市場風險。
依賴政府嚴重,不愿自我脫貧。71%的人希望獲得政府資金的支持,貧困人口一年中消費主要集中在衣食保障和儲蓄方面分別占比40%和30%,很少有人選擇文娛活動。
他們主要把脫貧希望寄托在扶貧人員身上,認為“吃救濟、拿補貼”是理所當然的,不愿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脫貧道路,不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同時,大多數的貧苦戶傾向于將錢存入銀行、購買日常生活必需品,不愿進行投資和精神文化消費,嚴重阻礙了脫貧目標的實現。
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破罐子破摔”。53%的貧困人口認為自我脫貧缺乏動力,該地區(qū)地處偏遠山區(qū),距離城市較遠,與外界聯系不密切,無法緊跟時代的步伐,因此產生出孤立、隔閡以及不安全感,制約著他們的心理發(fā)展;沒有體會到新技術的便利和都市生活的便捷,因此產生出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心理;同時,只有8%的貧困人口對自我脫貧充滿希望。由此,他們在生活中封閉自己,不愿與外界溝通,沒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和人生追求,在脫貧過程中,容易抱有消極及負面的情緒。這樣被動、保守的生活狀態(tài),使得他們在從根源上滋生錯誤的心理狀態(tài),加劇了脫貧任務的艱巨性。
保障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條件,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精準扶貧,根據各地區(qū)貧困人口的不同貧困狀況給予相應的物質及精神幫助;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如盡可能改善貧困地區(qū)的交通狀況、大范圍推動文娛活動開展等;建立健全完善的醫(yī)療服務體系,加大對偏遠地區(qū)的醫(yī)護人員投入以及醫(yī)療技術的培訓,以保證基本的醫(yī)療條件。
提高農村網絡覆蓋率,大力開展農村互聯網+產業(yè)。當地政府聯合當地運營商,擴大農村網絡覆蓋率并不斷加強互聯網在扶貧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當地政府要組織專業(yè)人員開展網絡交易的基本教學,加大對農民購買互聯網產品的補貼,鼓勵農民跳出自身限制有效使用智能手機。政府應利用好地區(qū)的豐富自然資源,通過互聯網等平臺大力宣傳本地的旅游資源,擴大地區(qū)優(yōu)勢,規(guī)范農產品包裝,注冊商標,通過網絡售賣以及網絡直播帶貨的方式出售產品,注重產品品質,避免殘次品。
大力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提升貧困戶幸福指數。“文化下鄉(xiāng)”“書香之家”等相關文化活動應該深入到農村內部,政府應當提供相關黨政、歷史文化、職業(yè)技術、世界名著的書籍,定期舉辦文化演出,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的引導農民自主參與排練演出,尤其是有扶貧借鑒意義的小品應當充分被展示出來,讓農民能夠直觀的感受到脫貧的意義,大力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克服貧困群眾的盲目、保守、不作為的心理,鼓勵他們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思想觀念,增強他們的自主脫貧能力。
各級政府應加快農村教育的全面普及,優(yōu)化配置教育資源,科學布局各鄉(xiāng)鎮(zhèn)學校,堅持寄宿制的方式實行封閉式管理,不僅能保證學生安全,還能節(jié)約學生求學成本。政府應大力鼓勵農村孩子通過教育的方式走出農村,了解當地貧困戶孩子的學習狀況,對中途輟學孩子的貧困戶家庭應給予適當勸導,盡力找到并且解決孩子輟學的原因。進一步優(yōu)化大學生學貸政策,對即將大學畢業(yè)的農村大學生給予更多關注,組織相關的志愿者引導大學生規(guī)劃職業(yè)生涯。
加強農民政治參與度,提高農民“主人翁”地位。要提高他們脫貧的積極性,需要從心理上予以他們自豪感,增強他們在農村建設中的主人翁意識,通過完善村民代表會議等制度,使他們主動為脫貧攻堅提出建議并加以落實。這樣會極大地增強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精神力量,從而為精神脫貧提供有力保障。
大力開展農業(yè)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水平,積極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對各地區(qū)的特色農牧產業(yè)進行指導教學,針對性地向農民傳授種植、栽培、養(yǎng)殖等方面的技能培訓,提高其農業(yè)技術水平;組建村內幫扶隊伍,密切聯系群眾,通過上門拜訪等方式充分了解農民所需,免費為貧困農民提供技術上的指導和幫助,也可以通過發(fā)放有關農業(yè)技術知識的宣傳冊等向農戶傳授農業(yè)知識,以直接和間接相結合的方式切實提高農民的技能水平,增強貧困戶脫貧的信心。
思想貧困是阻礙扶貧工作進展的關鍵問題之一,要解決思想貧困問題,首先要明確思想扶貧的保障是物質基礎。只有加大對貧困地區(qū)的資金投入,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才能使群眾切身體會到扶貧工作的重要性,從而在主觀上接受并積極配合扶貧政策,推動精準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其次是明確思想扶貧的核心是改變“等靠要”觀念。通過普及教育和開展文娛活動,加強和貧困群眾的聯系,大力宣傳扶貧工作的意義和政策,激發(fā)貧困地區(qū)的內生動力,引導貧困群眾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工作。要做到既給貧困地區(qū)、貧困群眾“真金白銀”,也送思想觀念,講物質扶貧和思想扶貧相結合,最終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