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思佳,依博琳,孫釧欽,盧景海
(黑龍江省牡丹江林業(yè)中心醫(yī)院影像科,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0)
臨床上對于腰椎壓縮性骨折的檢查一般采用圖像掃描來作為診斷依據(jù),而目前臨床中使用較為普遍的兩種掃描檢查方式分別為MRI與CT,本次研究中,將就此兩種檢查方式應用于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的臨床檢查效果展開討論。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檢查診斷與治療的40例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均分別采用MRI與CT掃描檢查,并分別視作MRI檢查組與CT檢查組。40例患者入院時臨床表現(xiàn)有腰背部強烈疼痛,無法正常站立和行走,腰背部出現(xiàn)腫脹等現(xiàn)象。40例患者中男31例,女9例;年齡42~73歲,平均(58.4±3.6)歲;骨折原因:其中摔傷11例,重物砸傷13例,高處墜落傷9例,交通事故傷7例;其中陳舊性骨折15例,新發(fā)骨折25例。
多序列MRI檢查方法:GE 1.5T磁共振采用矢狀位T2WI、矢狀位T1WI、矢狀位STIR以及軸位T2WI序列掃描,掃描體位:患者呈仰臥狀態(tài)下,對患者行脊柱、相控陣線圈檢查。CT檢查方法:采用16排CT,參數(shù)(電流:280 mA;電壓:120 kV;螺距1.375;層厚:3.75 mm;間隔:0.5 mm),患者呈仰臥狀態(tài)下,對患者行脊柱平掃檢查。
對比分析經(jīng)不同檢查方式進行檢查后,40例患者的檢出陰性率、陽性率、靈敏度以及準確情況。
采用統(tǒng)計學處理軟件SPSS 13.0對本次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患者檢查診斷結果情況均采用%表示,行x2檢驗。結果以P<0.05視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0例患者在經(jīng)MRI與CT兩種檢查方式進行診斷后,行MRI臨床檢查所得結果均要顯著優(yōu)于行CT檢查的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所示。
作為人體的主要支持骨架,人體脊柱一旦受到外力的重創(chuàng)與傷害而引起骨折的發(fā)生,對于人體的整個健康將造成嚴重性的損傷,輕微患者伴有疼痛、脊椎異常、行動不便,從而影響到正常的日常生活[2];嚴重患者則還會引起內臟損傷、長期臥床甚至癱瘓,進一步發(fā)展還有可能面臨截肢[3]。在發(fā)生壓縮性骨折的早期,患者能到院接受臨床的準確診斷與治療,將對后期的良好治療起到關鍵性的作用[4]。而于臨床檢查與診斷方面,現(xiàn)階段的臨床檢查手段一般采用圖像掃描檢查,主要技術包括有MRI與CT檢查兩種[5]。MRI與CT檢查的臨床應用廣泛性與應用價值目前均得到良好的認同與證實[6],而此兩種檢查方式在脊柱壓縮性骨折臨床檢查與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正是本次研究的觀察重點。
本次研究中選擇了接受檢查與治療的40例脊柱壓縮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對40例患者采用了MRI與CT兩種檢查手段,并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采用MRI進行檢查與診斷后,40例患者的陽性檢出例數(shù)為39例,檢查率為94.5%,靈敏度為93.4%,準確度為92.5%。采用CT進行檢查與診斷后,40例患者的陽性檢出例數(shù)為36例,檢查率為90.0%,靈敏度為85.7%,準確度為83.6%。兩組數(shù)據(jù)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后得出,MRI檢查組各項數(shù)據(jù)均要顯著性優(yōu)于CT檢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多序列MRI檢查在脊椎壓縮性骨折的臨床應用效果要優(yōu)于CT檢查。
綜上所述,在對脊柱壓縮性骨折患者進行檢查與診斷的臨床應用中,多序列MRI掃描檢查的效果和檢出率更優(yōu),更加具有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