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亞杰 蔣嘯
摘 ?要 ?時大彬是宜興紫砂發(fā)展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其傳世器物也是紫砂藝術領域最受世人重視的藝術珍寶,本文試圖從大彬壺認識時大師。
關鍵詞 ?時大彬;茶壺;紫砂
《陽羨茗壺》記載:時大彬,號少山?;蛱酝?,或雜碙砂土,諸款具足,諸土色亦具足,不務妍媚而樸雅緊栗,妙不可思。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壺。后游婁東,聞陳眉公(陳繼儒)與瑯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之論,乃作小壺。幾案有一具,生人閑遠之思,前后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標大雅之遺,擅空群之目矣。
根據(jù)多方考證,得出時大彬大致在嘉靖30年(1551)前出生,卒年最早是在萬歷四十三年(1615)之前,約萬歷四十二年(1614)左右,最遲不會晚于萬歷四十八年(1620),享年不到70歲。
時大彬是宜興紫砂發(fā)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其傳世器物也是紫砂藝術領域最受世人重視的藝術珍寶,所有的陶瓷藝術、紫砂藝術及茶文化的書籍中幾乎都有記載,時大彬是紫砂歷史中被多方文人記述、推崇、贊賞的紫砂名人,他對后世的影響力至今都未衰減,我因為有幸瞻仰了時大彬壺,感慨激動之余也產生了探索的興趣,漸漸地開始摸索、查找資料,以此更好地解讀時大彬,乃至窺視其它大彬壺的真實歷史背景狀況,也好與明代的文人們有更近距離的心靈共鳴與感應。
首先我們從宜興紫砂壺誕生后作為文人茶器之一的背景入手探索,主要是因為宜興有著得天獨厚的三個條件。
(1)宜興有著七千多年的陶瓷歷史,各個歷史時期豐富的陶瓷文化形成了不可估量的文化藝術積累。薪火相傳至今,潤澤吾輩,這是紫砂發(fā)展的肥沃土壤和先天的條件,也是宜興人文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代中期宜興均釉陶的興盛也促使宜興紫砂從生活器具油壺、鹽罐、腌菜壇子等向茶器的轉變、孵化、出世、成長。
(2)從歷史記述來說,宜興的茶葉種植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在唐代,因為陸羽的推薦,宜興茶成為貢茶。宜興茶也一直受到文人的衷愛,比如宋代蘇東坡詩云: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山;明代的文徴:明邂逅高人自陽羨,淹留殘夜品槍旗?,F(xiàn)在,宜興東南的丘陵地帶仍是茶葉種植的主要地區(qū)。
(3)宜興自古就出文人,不計其數(shù)。明萬歷至崇禎年間就先后出過狀元周延儒、陳于泰,進士史孟麟、儲昌祚、盧象升等。其中,儲昌祚曾經還是四川按察司僉事(又說是重慶兵備僉事)。
紫砂壺因為依附這三個有利條件,才造就了紫砂初創(chuàng)期的迅速發(fā)展。直至時大彬時代,工藝流程、泥料運用的日益完善、成熟,壺型的多樣性、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融合。紫砂壺從田間地頭的解渴民用器發(fā)展到文人案頭的品茶雅器,從做大壺到做小壺,這其中離不開紫砂壺使用者、愛好者的探索、推崇、介入,以及心得上的體悟,口口相傳。
大彬從最初的無名之輩,依靠其自身的不懈努力,各種文化元素的融會貫通,才漸漸地從單一生硬的造型慢慢衍生,制作出豐富的壺型。大彬壺的刻款一般都是“時大彬制”、“大彬”或是“時大彬制于某某某”,縱觀各大博物館,包括國外的大彬壺藏品,我們發(fā)現(xiàn)大彬二字在壺身的極少數(shù),時大彬名字刻于壺底的為多數(shù)。依據(jù)多年的研究、各方考證,在明代中晚期,紫砂壺作為一種民間的手作陶瓷器具,逐漸地被一些文人注意,嘗試使用。而此時的時大彬只是從業(yè)者之一,他的成長、手藝的進步,與壺底刻款肯定是同步的。其受到的贊譽越多,名氣才日益擴大,追逐者才越多。畢竟那個時期紫砂無法與青花瓷、龍泉瓷相提并論,更不能與其它的手作形式媲美。要知道明代的香爐、家具、漆器,這些民間工藝在時大彬時期已經是登峰造極了,時大彬如果得不到相應的有分量人士的認可,其名字絕對不會出現(xiàn)在壺底。
大彬名字從壺底到壺身的位置轉變,大致是因為時大彬的作品得到太多人的認可、贊許、傳播,甚至是被寫進詩文里。大彬壺從無名之器慢慢升華到文人憧憬渴求的案頭雅器,吃茶首選。就是這樣,大彬壺才開始流傳了,直到時大彬的名氣大到地位高于大多數(shù)手藝人的時候,在小范圍的文人中受到了同行從未受到過的禮遇,也因為文人的影響,自身的綜合素質全方面提升,愈加完善的大彬壺慢慢成為了文人之間的饋贈,大彬二字才從壺底到了壺身。
晚明,是一個繁榮而又動蕩的時代,那時的文人仕途受阻、官場腐敗。寒窗苦讀,考取功名的不易;各奔前程,遙遙無期的迷茫。文人之間的心心相惜變得極其可貴,對前人生活的向往,附庸風雅在他們身上一樣存在,因為他們不止于停留在單純的風雅層面上,他們更是有了積極的參與、營建探索?;蛟S是這樣造就了綿陽博物館的大彬壺(見圖1),壺嘴挺拔、直而有力;壺型文秀,氣勢卻是極其的敦厚,豐滿得恰到好處;壺蓋的講究、壺把的自在,就像文人智慧,謹小慎微。壺身的文字是雙刀刻繪:茶附,石鼎屯文火,云籤品惠泉,大彬仿古。這幾個字明顯地反映出文人喝茶研究道家典籍的景象,更何況茶附二字下面的卦象為坎卦,象征重重艱險像水奔流一樣,胸懷堅定的信念執(zhí)著專一,內心才能不畏艱險而獲得亨通,這種奔流不止、堅強剛毅的行為必然被人們所崇尚,這就更加映照出當時的社會文人內心的真實狀態(tài)。從字面理解上來看,可能是某個文人訂制的大彬壺,壺身刻繪內容或許是訂制人曾經的往昔寫照,對前人無事喝茶的憧憬。研究道家典籍,以此窺知、勉勵各自前程,這是何等的情誼,同窗、同僚、知遇之恩?這些可能性都有。但可以肯定的是,文人之間的生活狀態(tài)造就了這段情深義重的文字。作為饋贈形式被正式地刻在了壺上,布局巧妙、精辟、唯美,寓意深遠。
另外還有延安、淮陰等地的大彬壺,這么多存世的大彬壺中,文字內容、落款都刻在壺身上,并且書寫正式、工整,內容最有特點的就是綿陽博物館的大彬壺。每一個大彬壺在各地的出現(xiàn)都有它的故事,歷史真相很多我們無從考證了。
謎團,或許永遠都解不開的。畢竟滄海桑田、歲月變遷,時大彬也是紫砂歷史中與文人交集的第一人,也是我們學習傳統(tǒng)壺型的重要人物。紫砂雖然不及其它藝術形式有那么悠久的歷史,但應該是眾多陶瓷藝術形式中發(fā)展得較好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