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政,陶 成,趙國偉
(1.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zhì)研究所,江蘇無錫214126;2. 中國石化油氣成藏重點實驗室,江蘇無錫214126)
頁巖油氣作為油氣接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領域,對于保障戰(zhàn)略性能源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v觀世界石油工業(yè)發(fā)展史,結合我國近20 年的非常規(guī)勘探開發(fā)實踐可以看出,科技進步和創(chuàng)新對石油工業(yè)的影響和作用巨大。通過對行業(yè)重要技術專利進行深入研究,可促進企業(yè)有效開展技術創(chuàng)新工作,縮短研發(fā)時間,降低研發(fā)成本,同時加強對該技術的知識產(chǎn)權保護,研究制定出突破已有專利制約的對策[1-2]。
作為非常規(guī)油氣的一種,頁巖油氣在儲層中的賦存狀態(tài)復雜[3-4],對其儲層的勘探識別通常是在整個盆地中進行。非常規(guī)油氣的勘探不同于常規(guī)油氣勘探通過地震進行識別,而是通過對重點井及巖心巖石物理特征的詳細分析來進行,一旦這些特征顯示儲層具有商業(yè)開采潛力,在已確定盆地形態(tài)的基礎上,可利用地震幫助識別儲層與儲層邊界。非常規(guī)油氣勘探過程注重“甜點”區(qū)識別[5]。對非常規(guī)油氣的勘探和評價主要有兩個方面內(nèi)容:一是井位確定和勘探目標要立足“甜點”區(qū);二是對巖心的詳細分析和測井資料的準確獲取,對油氣分布進行有效預測。
對頁巖油氣“甜點”通常從烴源特征、儲集特征、工程參數(shù)及經(jīng)濟條件等方面來判別,因此按照這4項技術領域,將頁巖油氣勘探重點技術分為4 個技術分支:(1)地球化學評價技術;(2)儲層分析測試技術;(3)井筒及現(xiàn)場分析評價技術;(4)資源評價與預測技術。
地球化學評價技術主要包括:(1)水分析技術,涵蓋了礦化度分析、氣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等技術。(2)氣分析技術,涵蓋了同位素分析和氣體組分分析等技術。(3)油分析技術,涵蓋了可動性分析、運移、含油氣性、分子力學、滲流量分析、擴散量分析、芳烴分析等技術。(4)巖石分析技術,涵蓋了吸附量、游離量、含氣量、有機質(zhì)豐度、有機質(zhì)成熟度、孔喉分布、孔徑大小、含油非均質(zhì)性、含油飽和度、賦存狀態(tài)等技術。
儲層分析測試技術包括:(1)定性分析及觀測技術,涵蓋了聚焦離子束拋光-電鏡掃描技術分析、場發(fā)射掃描結合能譜分析、二次電子/背散射電子分析、微米CT 成像技術、納米CT 成像技術等技術。(2)物性、孔隙結構、可壓性分析測試技術,涵蓋了高壓壓汞法、N2和CO2低壓吸附法、小角X射線散射法、小角中子散射、超小角中子散射、核磁共振、數(shù)字巖心/3D 巖心、儲層評價、儲集物性下限、可壓性、脆性指數(shù)、破裂壓力、脆延轉化、可壓性評價、泊松比、楊氏模量、脆性礦物、黏土礦物、頁巖厚度、壓裂技術(室內(nèi)模擬)。(3)巖性識別評價,涵蓋了礦物骨架、非均質(zhì)性、儲層預測、巖性巖相預測/分類、礦物組成、黏土、碎屑巖、碳酸巖、鹽巖、脆性礦物、黏土礦物等技術。(4)吸附能力評價,涵蓋了吸附能力測試技術和等溫吸附模型等技術。
井筒及現(xiàn)場分析評價技術包括:(1)測井識別與評價,涵蓋了巖性識別、孔隙度計算、含油氣飽和度計算方法等技術。(2)錄井識別與評價,涵蓋了錄井識別與評價技術、氣測全烴、組分分析、氣測異常分析技術。(3)含氣量測試,涵蓋了含氣量測試技術,解吸氣分析技術和損失氣計算方法等技術。(4)鉆井及壓裂改造,涵蓋了壓裂改造、可壓性、體積壓裂、破裂壓力、鉆井技術、鉆井液、鉆井液黏度和鉆井液密度等技術。
資源評價與預測技術包括:(1)“甜點”預測技術,涵蓋“甜點”預測技術、資源評價技術、評價參數(shù)選區(qū)和指標體系建立等技術。(2)資源量及產(chǎn)能預測技術,涵蓋了資源量預測技術、產(chǎn)能預測等技術。
對全球?qū)@麛?shù)據(jù)進行檢索與清洗,研究共獲得頁巖油氣勘探技術相關專利1 417 件,含申請公開850件,授權公開567 件。從法律狀態(tài)的角度來看,有效專利數(shù)量為1 173件,失效專利數(shù)量244件,有效專利包含484件有效授權專利和689件審查中的專利。從專利法律角度來看,頁巖油氣勘探技術有效專利比例遠超失效專利比例,其中有效授權達到41.2%,表明該技術領域處于高速發(fā)展階段。
從專利數(shù)量角度來看:儲層分析測試技術和井筒及現(xiàn)場分析技術件數(shù)較多,分別為511 和381 件,占35.9%和26.8%;地球化學評價技術298件,占20.9%;資源評價與預測技術233 件,占16.4%。中國專利與全球?qū)@臄?shù)量排序相同:儲層分析測試技術369件,占37.2%;井筒及現(xiàn)場分析評價技術315 件,占31.7%;地球化學評價技術167件,占16.8%;資源評價與預測技術142件,占14.3%。美國專利與全球?qū)@?、中國專利的?shù)量排序略有不同:儲層分析測試技術24 件,占40.0%;地球化學評價技術17 件,占28.3%;資源評價與預測技術14 件,占23.3%;井筒及現(xiàn)場分析評價技術5件,占8.3%。從簡單同族數(shù)量來看依次是:儲層分析測試技術411 個,占36.4%;井筒及現(xiàn)場分析評價技術336 個,占29.8%;地球化學評價技術207 個,占18.4%;資源評價與預測技術174 個,占15.4%(見表1)。
頁巖油氣勘探技術研究的主要參與者包括各大石油公司、研究院所以及大學的油氣地質(zhì)實驗室。
國內(nèi)頁巖油氣勘探技術主要參與者之中,中國石化、中國石油、高等院校、中國科學院系統(tǒng)一直是國內(nèi)石油企業(yè)中頁巖油氣勘探領域?qū)@暾埓髴?。由于各主要研究機構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導致不同機構在專利技術布局方面各具特點。比如在地球化學方面,中科院系統(tǒng)以生烴模擬方向為主,中國石油與中國石化既有生烴模擬方面的布局,又有在頁巖油氣烴源巖評價方法等直接應用于勘探方面的專利布局。一些石油石化私人企業(yè)也有少量專利,但這些企業(yè)更多地注重與產(chǎn)品銷售相關聯(lián)的專利布局。一些高等院校也是頁巖油氣勘探技術研究的主要參與者,主要包括中國石油大學、中國地質(zhì)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
國外頁巖油氣勘探技術參與者主要有??松梨?、哈里伯頓、斯倫貝謝等公司和相應的研究機構。不同公司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技術布局特點。如??松梨诠局饕杏谟晚搸r層加熱生烴過程,通過研究地層加熱后油氣生成的過程及其運移行為、生烴作用對原始地層孔滲條件的影響以及加熱方式與裝置等,在地層原位加熱生烴方面取得了大量具有獨立知識產(chǎn)權的成果。哈里伯頓公司主要集中于地層測試、核磁測井、地層三相流體評價,以及巖石孔隙度、滲透率、流體測試等方面;斯倫貝謝公司側重于非常規(guī)樣品吸附特性、孔隙微觀結構,以及地層流體識別評價方向。
總結來看,國內(nèi)頁巖油氣勘探技術的參與者主要為石油公司、高校及研究機構,而國外則主要集中在各大石油公司,且國外主要競爭者更側重于油氣勘探開發(fā)密切相關的領域和方向,直接服務于生產(chǎn)的目的性非常明確。
地球化學評價技術相關專利申請趨勢,除有專利未到公開時間的2017 年和2018 年,總體保持上升的趨勢。其中2009—2012 年是快速增長階段,2013 年起增長開始放緩(見圖1)。
從主要申請人布局國家/地區(qū)情況可以看出,與國外申請人相比,中國申請人將大部分專利都布局在中國,而??松梨诠尽⑺箓愗愔x公司、哈里伯頓公司等企業(yè)的布局策略相對更加傾向于在多個國家布局,包括北美、澳大利亞、歐洲等國家/地區(qū)(見表2)。
表1 4個分支技術的專利數(shù)量及占比
圖1 4個分支技術相關專利申請趨勢
關于水分析申請路線,除了2012 年一件俄羅斯的PCT 申請之外,其余都是中國申請,即只在中國國內(nèi)有專利申請,沒有國外申請。氣分析路線,除了2010 年和2014 年有外國專利布局之外,其余年度都是中國申請人在中國的專利布局,且不存在前后引用關系。油分析和巖石分析技術分支中,外國申請人和中國申請人都有專利布局??傮w來說,外國申請人的策略是不追求簡單同族數(shù)量多,但一個簡單同族下在多個國家/地區(qū)進行保護,中國申請人全部是在中國的專利申請,沒有對外國進行專利布局。
儲層分析測試技術專利申請在2010年后開始快速增長,2015年出現(xiàn)了短暫的下降,2016年再次開始快速增長,并且大幅度超過了下降前2014 年的申請數(shù)量。2016 單個年度的申請數(shù)量已經(jīng)超過了100 件以上(見圖1)。
從儲層分析測試技術專利主要申請人布局國家/地區(qū)情況申請數(shù)量總量上來看,排名前4位的申請人均為中國申請人,包括中國石油、中國石油大學、中國石化和西南石油大學,絕大部分申請為中國專利,少量為國外專利(見表3)。前10位中有4家國外企業(yè),包括哈里伯頓、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斯倫貝謝公司和貝克休斯公司,與中國申請人明顯不同的是,這些公司都是多個國家/地區(qū)進行專利布局,從布局地域上來看,相對較為分散,而非集中在公司總部所在國集中申請。
表2 地球化學評價技術主要申請人布局國家/地區(qū)情況 (單位:件)
表3 儲層分析測試技術專利申請人布局國家/地區(qū)情況 (單位:件)
定性分析及觀測技術大部分的專利為中國申請人在中國的專利申請,并且這些專利沒有海外布局,均是僅在中國申請。國外申請人包括:貝克休斯、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韓國地質(zhì)資源研究院,除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2015年的1件申請外,其余2家都是采用同一個簡單同族多個國家/地區(qū)布局的策略。物性、孔隙結構、可壓性分析測試技術,國外申請人的專利布局力度明顯加大,10 年間的專利存在著大量的引用關系,表明該技術分支下技術競爭相對更為激烈。巖性識別評價技術,大部分的專利為中國申請人在中國的專利申請,并且大部分專利沒有海外布局,僅在中國申請。國外申請人包括:斯倫貝謝、特拉工業(yè)濟州大學、韓國地質(zhì)資源研究院,國外申請人也基本不在多個國家進行專利布局。吸附能力評價技術,除最早的2011年斯倫貝謝布局了1個簡單同族,其余專利均為中國申請人在中國的專利申請,并且沒有海外布局,僅在中國申請。
井筒及現(xiàn)場分析評價技術專利申請自2009 年起,除了2015年出現(xiàn)過單個年度下降之外,其余年度均保持上升態(tài)勢(見圖1)。主要申請人的布局國家/地區(qū),中國石化在數(shù)量方面保持大幅度領先,同其他的中國企事業(yè)單位一樣,主要專利申請均為中國申請,而國外申請人的特點是擁有多個國家/地區(qū)布局。
測井識別預評價技術,早期在2011 年康菲和哈里伯頓布局了1 個簡單同族專利,中期在2013、2015和2016 年斯倫貝謝布各布局了1 至2 個簡單同族專利,其余專利均為中國申請人在中國的專利申請,并且沒有海外布局,僅在中國申請。錄井識別與評價技術,僅有3家中國企業(yè)有相關申請,分別是:天津陸海石油設備系統(tǒng)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含氣量測試技術分支下,專利數(shù)量較大,所有的申請人均為中國申請人,有極少量的海外布局,且存在前后引用關系的簡單同族(見表4)。鉆井及壓裂改造技術方面,2011 年斯倫貝謝布局了1 個簡單同族,2013 年韓國申請人申請了6 件專利,2016 年Gas Sensing Technology Corp.布局了1件PCT申請,其余專利均為中國申請人在中國的專利申請,并且沒有海外布局,僅在中國申請。
資源評價與預測技術專利申請呈現(xiàn)波浪式:第1個小高峰出現(xiàn)在2011 年,主要是由于國外申請人開始在多個國家/地區(qū)進行專利布局;第2 個小高峰是2014 年,主要是由于殼牌等國外申請人與中國的眾多申請人專利布局疊加;隨著國外申請人專利申請活躍度下降,由中國申請人支撐起在2015 年以后形成的申請上漲趨勢(見圖1)。排名前10 位的申請人中包括中國申請人和外國申請人各5位,外國申請人的專利分散在中國、北美、澳大利亞、歐洲等地,中國申請人的專利較為集中地布局在中國。
“甜點”預測技術專利申請在2009—2013 年間,國外申請較為活躍,簡單同族下對韓國、北美、澳大利亞、南美的阿根廷和巴西等國家/地區(qū)進行專利布局。中國籍申請人進入2013 年后逐漸開始活躍,但申請以中國專利為主,僅有少量專利有PCT專利和美國專利同族。中國專利間存在大量的引用關系。資源量及產(chǎn)能預測技術專利申請在2010—2015 年間,外國申請人較為活躍,包括康菲、雪弗龍、哈里伯頓、首爾國立大學、斯倫貝謝,均有一定數(shù)量的專利布局,其中雪弗龍、哈里伯頓采用了簡單同族下多個國家/地區(qū)布局的策略。中國申請人在2010年后活躍程度逐漸上升,但絕大部分專利都是中國專利申請,僅有少量同步布局的外國專利。從引用關系上來看,2016年以前的多件專利存在引用關系。
表4 井筒及現(xiàn)場分析評價技術申請人的布局國家/地區(qū)情況 (單位:件)
研究表明,2009 年以來,地球化學評價、儲層分析、井筒及現(xiàn)場分析評價技術的專利申請量總體上保持增長趨勢。2009—2014 年處于快速增長階段,2014—2015 年油價低迷導致專利申請量出現(xiàn)大幅下滑,2016 年油價的反彈又帶動了相關領域?qū)@暾埩糠磸?,并出現(xiàn)反超。資源評價與預測技術在時間軸上則是呈現(xiàn)多個高峰并排出現(xiàn)。需要說明的是,2017和2019 年檢索到的專利數(shù)量減少,是由于這兩年的專利尚處于未完全公開狀態(tài)。從空間布局來看,中國申請人的專利申請最多,且基本只在國內(nèi)進行布局,國外申請人比較分散,且與中國申請人不同的是,國外的專利申請在多個地區(qū)/國家進行了布局保護。
自2012 年起,中國頁巖油氣勘探技術專利開始成為全球?qū)@季值闹饕α?,從專利法律狀態(tài)的角度來看,頁巖油氣勘探技術有效專利比例遠超失效專利的比例,這表明該技術領域處于高速發(fā)展階段。從技術分布來看,儲層分析測試和井筒及現(xiàn)場分析評價技術的專利數(shù)量最多,地球化學評價和資源評價與預測技術次之。
國內(nèi)的專利申請人主要是大石油公司以及高等院校、研究機構,而國外的技術競爭者主要是各大石油公司,且國外競爭者的技術主要側重于與油氣勘探開發(fā)密切相關的領域和方向,且直接服務于生產(chǎn)的目的非常明確。
2009年以來,地球化學評價、儲層分析測試和井筒及現(xiàn)場評價技術的專利申請量總體上保持增長趨勢,在2014—2015年出現(xiàn)下滑后,2016年出現(xiàn)反彈并反超,而資源評價與預測技術專利申請在時間上呈現(xiàn)多個小高峰。從空間布局來看,中國申請人的專利申請最多,且基本只在國內(nèi)進行布局,國外申請人比較分散,且與中國申請人不同的是,國外的專利申請在多個地區(qū)/國家進行了布局保護。
目前,國內(nèi)大多數(shù)企業(yè)和研究機構只有知識保護的概念,尚未形成知識產(chǎn)權轉化和運營的理念[6]。我國企業(yè)要想實現(xiàn)走出國門,開拓海外市場,必須要前瞻性地評估國外市場和競爭對手,落實戰(zhàn)略布局,對接國際標準的制定,提高話語權,搶占國際競爭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