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洪
(云陽縣彭詠梧小學,重慶 404511)
新課改背景下的教育觀要求教學從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這與生本課堂的建立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積極主動地對自身的教學方法進行及時的調整,做到完全摒棄傳統(tǒng)教學中的教學缺陷,有效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充分激發(fā)起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發(fā)展學生們在數學學習中主觀能動性。此外,生本課堂的有效開展,能夠有效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彌補傳統(tǒng)教學中的缺陷和不足,改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現象,促進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生本課堂”是一種新提出的教學形態(tài),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在教學中營造了浸潤著民主、平等、激勵和諧的人文課堂環(huán)境。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都是在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下提出的。同時,大量的實踐也證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積極性、參與深度和廣度,都直接影響著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1]因此,教師要勇于從課堂主體的地位上走下來,引導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與學生建立平等的交流和探討,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激勵善待學生,讓學生的心智和心靈在課堂中能進行自由自在的放飛。
在生本課堂教學理念的有效指引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學會創(chuàng)設良好的數學教學環(huán)境,以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fā),讓學生們深入到教學情境中,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這些就對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首先,教師在進行課前準備工作時要明確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每一節(jié)課要完成怎樣的教學任務,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都需要教師根據不同年級段學生的具體需求進行教學設計。其次,學生也要高質量的完成課前預習工作,制定合理的預習計劃。在師生雙方都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工作的基礎上,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建良好的教學情境,發(fā)揮每一個教學情境的作用和價值[2]。例如,在教學西師版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們呈現一些圓形花壇、球等生活化的照片,讓學生們認真觀察這些照片中物體的形狀,總結這些物體的特點,進而引出今天所要講解的圓的概念,即圓是由一條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
生本課堂所體現的教學理念主要表現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上,眾所周知,傳統(tǒng)滿堂灌的數學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嚴重限制了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所以在現代教學理念中,教師要重點突出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教學目標,進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首先教師可以利用直觀教學法,讓學生們通過自主觀察尋找相關的數學學習內容,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學習。例如,在教學西師版六年級上冊“圖形與變換”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尋找一些學生們熟悉的圖形,給學生們具體展示圖形變換的過程,讓學生們進行觀察并總結特點。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們勇于嘗試,動手操作,在實際操作中總結學習數學知識,而不是一味的接受教材中的理論。例如,在教學西師版六年級上冊“圖形與變換”這一課時,學生們在上述中觀察了教師的展示過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其自己進行動手操作,親自感受圖形的變換包括圖形的平移和圖形的旋轉,感受平移的方向和距離以及旋轉的方向和旋轉的角度。當學生們進行動手操作學習時,教師需要走下講臺觀察學生們的操作動態(tài),學生們之間的操作必定有所差異,但是教師在發(fā)現后不要急于否定學生,這樣很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散,而是要鼓勵學生,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操作學習。
生本課堂的有效實現,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了解了每位學生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倘若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充分的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個人特點,那么教師的教學效果就無法得到保障,此外,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發(fā)展還不夠成熟,所以教師要想在課堂中完全實現因材施教存在著困難,但是如果教師要是能在教學中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那么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就不再是一件難事了。小學數學教師只有在課堂中實現以生為本,才能最大化的做到因材施教,確保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充分了解了每位學生的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將一些難度程度較低的問題留給較為內向、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來回答,這樣不僅可以幫助這類學生樹立他們的自信心,還能增強他們的課堂參與感,實現以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綜上所述,新課改背景下的教育觀強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努力實現以生為本的教學課堂,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質能力的同時,完成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任務,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發(fā)散,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