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鄂爾多斯烏審旗第一實驗小學,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300)
作為一種基本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一直受到教師、學生、家長等方面的關注,也是教師投入了最大精力進行研究實踐的領域;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課堂提問不僅是對學生學習專注度的監(jiān)督,對于教師來說,還是一種檢驗教學成果的有效方式,教師可以及時獲取學生的教學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查漏補缺。但如何利用適當?shù)奶釂柗绞綆椭鷮W生更好地學習課本內容,達到強化小學語文高年級課堂教學的效果的目的,仍需要教師們不斷地思考探索。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已經(jīng)難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變革,提問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雖然仍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課堂互動途徑,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教師進行改善。
教師提問的目的是希望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主動舉手回答。但進入高年級后,因為難度的增加和前期基礎的影響,本來處于同一水平線的學生們逐漸分成了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和較差的學生,對于前者,提問確實一種良好的鼓勵學生的方式,他們在課堂上反應很快,能跟上教師的講課速度,及時吸收新知識,可以自信地回答教師的提問;但對于后者,出于對自己成績的自卑,往往害怕提問,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往往將注意力放在自己會不會答錯,而不是題目本身上,以至于更加無法融入到課堂中,產(chǎn)生反效果,甚至變得抗拒語文課程,與教師提問教學的目的背道而馳,也使得課堂效果變得兩極化。
提問的方式不是只有“一問一答”一種,學生的性格也并非都是外向的,不同性格的學生對于同樣的問題會存在不同的態(tài)度。隨著年紀的增長,這種個性影響愈發(fā)明顯,對于外向型學生,他們喜歡在眾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主動回答問題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激勵和樂趣;但對于一些性格內向,生性靦腆的學生,“一問一答”的方式并不是非常適合,他們更樂于自己埋頭學習,而羞于直接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同時過于單一的提問方式,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疲勞感和枯燥感,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占據(jù)著最重要的位置,教師的教學工作要圍繞著學生開展,在問題的設置方面要做足功課,既能突出課程內容的重點,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作為中國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曾說過:“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說明了學會獨立思考對于學生的重要。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的提問,還要鼓勵學生之間互相提問,讓學生暫時成為“小教師”,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更主動深入地閱讀課文,同時還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
以《將相和》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藺相如是否會和和氏璧一起撞向柱子,為什么?”的問題,并以辯論的方式讓學生找出問題的答案,將課堂暫時“交給”學生,同時讓提問者作為辯論主持,判定辯論結果的勝負。除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小組辯論的方式還可以讓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帶動成績較差的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內向靦腆的學生因為有其他同學的陪伴,也不會像在面對“一問一答”時那樣怯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解決了提問“以不變應萬變”,未因材施教的問題。
作為高年級的小學生,雖然較之剛入學時增加了不少生活經(jīng)驗,但由于閱歷的限制,還是涉世未深,難以理解一些比較復雜的情感,教師在面對這些內容的教學時,應該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去體會。
以《橋》這篇課文為例,在講課開始前,教師向學生提問:“哪位同學可以列舉一下著名的橋梁?”或“你覺得橋的作用是什么”,隨著授課的開展,可以繼續(xù)深入提問:“你覺得本文中的橋與現(xiàn)實中的橋有什么聯(lián)系?”“為何老人沒有走上生命之橋?”,幫助學生借助對生活中橋的認識來理解課文中的木橋和生命之橋,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一位老共產(chǎn)黨員的無私無畏、舍己為人的精神,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解能力,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作為小學語文教學,尤其是高年級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提問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提問教學的完善與發(fā)展工作還任重而道遠,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作為一名小學教育工作者,如果因為畏難或怕麻煩的心理,安于現(xiàn)狀,不去鉆研課本,積極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并反思總結,必然會被淘汰。除了實務的鍛煉,教師還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以理論知識來為自己的實際工作提供指導方向,這樣才能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讓課堂更加生動多樣化,為綜合性人才的培養(yǎng)打下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