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滄州市任丘市長豐鎮(zhèn)長豐中學,河北 滄州 062562)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思考、探究、體驗、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一系列活動,從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回到生活,也使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真正回歸到原點?,F在我就對新課改理念的學習體會,對教學實踐的嘗試,結合《積極投身精神文明建設》一課,對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幸福課堂的教學談自己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謀教學目標。道德與法治課的三維目標要仔細鉆研,認真吃透,尤其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第三維目標是行的目標、行的導向,特別針對不同的個體,它能否實現直接關系著道德與法治課的德育功能。如上述《積極投身精神文明建設》中第三維目標就是激發(fā)學生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態(tài)度,是參與,而且是積極參與,參與要化為自覺、主動的認知與行動。
(二)謀教學設計。把握了三維目標,就需要對如何實現三維目標去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尤其是對重難點的突出、突破環(huán)節(jié)。上述課中為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積極參與精神文明活動目標的實現,需要了解學生的觀點現狀,了解影響積極參與的因素,并就如何去化解進行思考與環(huán)節(jié)設計。在這里可以設計問題即“你參加過哪些精神文明活動?參加這些活動后你最開心的是什么?學校倡議我為青奧去志愿,你怎么看待?你父母怎么看待?遇到阻礙你的困惑是什么?你想得到什么幫助?”等引發(fā)學生的討論并點撥投身精神文明活動的重要性及如何學會去參與。
(三)謀教學方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
正因如此,對本課題我采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激情展示、教師點撥”的教學模式,具體操作步驟如下:第一,學生自己預習,通過閱讀掌握基礎知識點,并初步形成本課的知識框架體系;第二,學生自己質疑,邊讀邊質疑邊尋求自己釋疑,對自己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作好標記;第三,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合作解決自己的疑問;第四,合作完成老師設置的問題;第五,選舉代表展示本組探究的結論;第六,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向正確方向前進。這樣的課堂學生個人積極性易被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易被挖掘,也會通過各組思想的碰撞產生科學的結論。
誠然,教學實踐證明,賞識教育的作用作為教師對學生行為的一種積極肯定的信息反饋,是促進學生掌握技能和發(fā)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其積極作用是十分明顯的。課堂上當學生回答過于簡單的時候,老師不妨和氣地建議“你能再考慮些其他方面嗎”、“你回答的對,但如果再挖掘下答案效果一定會更好”等等暗示,實際上也就是種指正。這樣做既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更是激勵學生深一層去思考,事半功倍。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認為,人在各個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潛力,只要給以適當的外部條件,就能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使?jié)撃芎蛡€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為注重個性發(fā)展,幸福每一個,這需要我們教師的分層課堂教學。首先學業(yè)成績分層即通過調查、觀察、談心等方法,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把班級學生分成A、B、C、三層??捎衫蠋熥麟[性分層,即老師分層的情況自己心中有數,不明確告訴學生。其次目標分層即A 層是低層目標——能夠基本遵守課堂教學紀律,知道一點時政,并能夠翻書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如什么是精神文明精神建設,它包括哪幾方面等;B 層是中層目標——除了達到上一級目標外,還應知道一些時政熱點,能夠分析一些稍微復雜的問題,這需要學生有一定內功 ;C 層是高層目標——除了達到上兩層目標外,還應能夠綜合運用書本知識并結合時政熱點、社會焦點回答較難的問題。再次,分層設計問題,分層練習,發(fā)揮小組合作優(yōu)勢,讓不同層次學生充分施展自己才華,匯總小組意見,分層提升。最后是分層評價,對不同學生的能力范圍內的給予肯定與表揚,同時給予適時的鼓勵與更高要求的暗示。
道德與法治課中的能力提升很重要,我這節(jié)課的案例(上學途中刮花了人家小汽車,沒人看待,你會?這樣做有什么結果?你認為比較好的做法是?——留下字條后,車主發(fā)微博行為的看待……)設計與教學讓學生在面對問題,看待問題等方面能力提升作用顯而易見。但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獲得的知識碎片化,缺乏系統性;也許這樣的課讓學生印象深刻,但遺忘規(guī)律告訴我們,這樣的深刻經不起時間和多門課的擠壓。
總之,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改革上與時俱進。能否使未來的人才更具有創(chuàng)造力,關鍵看我們教師能否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更好的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給學生更多的參與實踐的機會與條件,只有自覺去關注每一個學生,才能做到快樂每一個,發(fā)展每一個,才能使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機,貫穿和諧,充分展現道德與法治課的內涵,也才是幸福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