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榮
(八宿縣中學,西藏 八宿 854600)
人們常說,文史不分家。意思就是,語文和歷史的知識有很多時候是重合的。比如,語文教學中會涉及很多文言文閱讀,歷史課本上也會有很多文言文閱讀材料。顯而易見,要想真正學好歷史,學生必須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大量閱讀文言文材料,又能對語文閱讀教學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筆者在本文中研究如何將兩個學科的教學內容更好地整合起來,通過歷史學科學習的進步促進語文閱讀教學水平的提高。
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在閱讀教學中,想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除了要讓學生快速理解字詞句外,教師還要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不同文章的寫作背景。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材料涉及的內容。歷史學科的閱讀材料大多會涉及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事件,能讓學生了解到很多事件的歷史背景、地理背景和文化背景。學生長期閱讀這些內容,就能快速開闊視野,積累多方面的文化知識,在語文閱讀訓練時,就能對不同內容理解得更深刻。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認知歷史過程,而且要訓練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歷史思維,對歷史的時代特征和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學習。教師通過文史融合的材料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文學作品是作者對生活的認識。教師通過文學作品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當下的社會形態(tài),可以鼓勵學生閱讀《湖心亭看雪》,引出作者使用“崇禎五年十二月”動蕩時期來對前朝的懷念,讓學生對朝代變遷對世人的影響等進行深度探究。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辯證地看待歷史,是歷史教師重點引導的方向。教師通過介紹京杭大運河,引出隋煬帝雖昏庸無度,卻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少影響至今的壯舉。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查閱文史資料,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對隋煬帝的觀點,引導學生辯證思維的形成,使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在閱讀中得到提高,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
要想提升閱讀能力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能夠擁有一個較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歷史材料的時候教師也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養(yǎng)成做筆記的好習慣。例如再讓學生自己預習課本的時候,其實也是一個材料閱讀能力訓練的過程。對于一些必須要掌握的內容,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一些標記和勾畫,要多思考,讀完一段后要真正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在讀完一段后能夠對一段落的脈絡、重難點真正清晰明了。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抗日戰(zhàn)爭》時,就全民族抗戰(zhàn)這一部分讓學生閱讀時,學生應該有意識的從中捕捉到一些時間信息和具體的戰(zhàn)役的結果還有具體的名稱,而且學生讀完這一段后應該做出自己的一些判斷和思考。
在高中階段的語文課堂中,很多教師都局限在傳統(tǒng)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中,教學工作創(chuàng)新、教學效率提升進程緩慢,教學模式單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差,教學成果收效甚微。這是因為受到國家的中高考制度的限制,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教學工作制度,導致高中教學體現出“應試化”特點,很多教師為了讓學生取得更高的成績,將“識記”作為獲得語文知識的重要途徑,很多學生根本沒有理解其中的真正內涵,只是盲目的記憶。想要建立起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教師就必須要摒棄原有的教學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中心。以某省實驗高中為例,該高中的某個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除了教學大綱中的必學知識以外,還會定期為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并且單獨留出課堂時間,讓學生嘗試著敘述、表達課外讀物文章的中心主旨,以此檢驗學生的閱讀情況,并且有針對性的發(fā)現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在下次閱讀課程中,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學生,從而達到開拓學生視野,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根本目的。
針對于不同的閱讀材料我們所選擇的閱讀方式也會存在著差別,側重點不同。所以教師面對不同材料的時候要學會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比如教師在進行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有目的性的進行閱讀,讓學生明確閱讀后我們要掌握的信息是什么,這樣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整理有用的信息,也才會提高閱讀的效率。比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時,里面涉及到的學習延伸部分,教師在讓學生對這一段文字進行閱讀時就應該在閱讀前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思考這一段的重點是什么,讓學生能夠做好閱讀的標記。除此以外還有地圖閱讀的方法。因此有一些歷史事件會涉及到具體的時間、地點還有背景,會配上一些有關的歷史地圖。所以在對這些材料進行閱讀的時候不僅僅要能夠學會閱讀文字,也要學會閱讀地圖。而且教師可以嘗試使用地圖讓學生將每個地圖上的地點的知識進行串聯(lián)記憶。
在今天的學校教學中,教師應進一步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讓學生以綜合的眼光去看待各科學習。歷史和語文兩個學科本身就有很強的關聯(lián)性。歷史學科和語文學科閱讀材料的相互補充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語文閱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