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溫玉鋒 1 阮文 2 劉利利
(1 井岡山大學,江西 吉安 343009;2 重慶三峽學院,重慶 404000)
我國高校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階段轉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在新形勢下,地方高校必須轉變觀念,客觀分析自身發(fā)展環(huán)境和地方經濟結構,及時調整辦學方向和定位,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基本目標開展教學科研工作,這是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首要職責,也是自身發(fā)展的當務之急[1]。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的需要,迫切要求高校進行改革,這必然對大學本科教育帶來強大的沖擊,高校的發(fā)展更要突出特色,提高質量,提升水平。面對時代的變化和沖擊,地方高校要進行怎樣的轉變?應該從何改革?又應該注意些什么?這是擺在地方高校面前的幾個非?,F實的問題。
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也應該有所為,應聚焦本科教育,在一流人才培養(yǎng)方面做一些文章。習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yǎng)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弊鳛榈胤奖究聘咝摳鶕陨項l件,緊盯地方經濟需求,跟上時代步伐,發(fā)揮特色優(yōu)勢,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上辦出特色。作為地方本科高校應該找準發(fā)展定位,有勇氣和底氣同一流大學比專業(yè)、比本科教育。我們認為,地方高校打造一流本科的重要發(fā)力點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讓學生在這種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加強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進入企業(yè)、公司進行實踐,作為第二課堂,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在教學中遇上問題,讓學生學會自行解決,打開學生的思路,鼓勵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應用技術型人才。課堂教學改革也應該考慮學校自身情況,實事求是地進行改革,而不是盲目一改了之。課程、專業(yè)設置也要結合社會,學校,學生的需求,靈活地設立有需求的,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的專業(yè),讓學生擁有更強的實踐能力,而不是更強的理論知識,培養(yǎng)高分高能的學生而不是高分低能的學生,以更好地服務學生,服務社會。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辦學要求高校與企業(yè)聯系更加密切,因而高??梢詮南嚓P企業(yè)中聘任或聘請與專業(yè)課程開展所需要的專門技術型人才[2],此類人才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對社會的需求比很少走出學校,走進工廠的教師有更深的了解,可以給學生一些不同的建議和指導,有利于學生對自身的規(guī)劃。
除了對傳統(tǒng)課堂進行一系列的改革,第二課堂的建設,也必須重視。第二課堂是指在傳統(tǒng)課堂之外的開展引導組織學生進行的有教育意義的健康的教育活動。既是給學生上課,也是給老師打開新的授課思路。加強地方高校和地方企業(yè)工廠的聯系,將工廠的第一線生產實況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讓學生直面社會的需求,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了解第一線的情況,以完成自己的學習規(guī)劃和確立學習方向和目標。同時,要注重教師的實踐和指導,平時應讓教師走進企業(yè),多到工廠,企業(yè)看看。建立教師定期輪換到企業(yè)鍛煉的制度,以便了解、掌握最新的工程信息,使得自己在教學中能及時更新教學案例。特別對于新教師,通過參加企業(yè)的生產勞動,參與企業(yè)的技術研發(fā)等可使自身的實踐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知識面得到拓寬,使得自己在授課過程中也能做到言之有物,內容豐富,貼合實際[3]。進行第二課堂的建設也要注意避免一些消極的因素,如宣傳力度不夠,學生參與度不高等,對此可采取第二課堂活動課程化的措施。第二課堂課程化是指學生除修滿教學計劃規(guī)定的各類學分外,還必須修得一定的第二課堂學分才可畢業(yè)[4]。
除了在傳授知識上的改革,也必須注意到學生的德育問題。學校德育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反映新的時代背景下社會深刻轉型的特點與要求,構建新時期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德育體系[5]。在現今的信息網絡時代,學生更易受到外部負面信息影響,所以針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是十分關鍵和必要的,不亞于前三個方面的改革。新時代的大學,應教育出德才兼?zhèn)涞拇髮W生,而不是能力高,道德觀念淡薄的“瘸腿”的人才。德育建設應從以下幾方面下手:首先是加強對學生的傳統(tǒng)儒家的“仁義守信”道德觀念教育,如此既弘揚了傳統(tǒng)文化,亦讓學生受到了教育,其次是宣傳學生中的道德模范事件,并對相關學生進行一定的合適的獎勵,亦要加強對有違道德的學生進行適當的懲罰,做到賞罰分明。
因此,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過程中,需要重視課堂教學改革、第二課堂建設、高校教育分工、德育教育建設四個主要的急需改變的問題。針對四個問題的特點,結合高校自身的定位、特色,以這四個環(huán)節(jié)作為大的方向,進行逐步的,小步快走的改革,不跟風,不盲從,不急躁,徹底重視起應用技術型學校的建設,加強對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yǎng)。跟緊時代需求,了解學生需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地進行改革,以更好地服務學生,服務社會,而不是空談改革卻虎頭蛇尾。為社會提供能動手,敢創(chuàng)新,講道德的高水平,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