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琴,黃喬娜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9000)
據統(tǒng)計,在直腸癌手術后會出現50%-60%的患者存在結腸造口,需要在腹壁上做永久性的造口瘺,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1],同時也會產生較大的壓力,需要給予相關的護理模式進行干預[2],整體改善患者的臨床效果;本文將主要針對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采用不同護理干預后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為臨床相關術后護理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其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86例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選取時間為本院的2018年5月-2020年4月,將所有研究對象按照擲骰子的方式隨機分為A、B兩組;A組患者43例給予傳統(tǒng)護理模式,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患者的年齡分布在37-83歲之間,均值為(65.6±3.1)歲;主要包括高分化癌、低分化癌、中分化癌和未分化癌患者分別為2例、20例、10例和11例;患者的最長接受教育時間和最短接受教育時間分別為15年和5年,接受教育時間均值為(8.5±2.4)年;B組患者43例給予高質量護理模式,其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患者的年齡分布在37-83歲之間,均值為(65.0±3.0)歲;主要包括高分化癌、低分化癌、中分化癌和未分化癌患者分別為1例、18例、10例和14例;患者的最長接受教育時間和最短接受教育時間分別為15年和5年,接受教育時間均值為(8.0±2.0)年;兩組患者家屬均在自愿情況下簽署知情同意書,經本院相關倫理委員會進行監(jiān)督核準,所有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組成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傳統(tǒng)護理模式
A組患者在術后由護理人員進行每30分鐘1次的呼吸、血壓、脈搏測量,之后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逐漸延長測量時間,對其引流管的顏色、引流量進行觀察記錄,如果出現異?,F象,需要在第一時間內報告主治醫(yī)生,采取相關的處理措施,同時需要對患者會陰切口、造口及周邊皮膚進行護理。
1.2.2 高質量護理模式
1.2.2.1 圍手術期護理
B組在患者手術治療前,護理人員要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宣教,使其能夠明白該疾病的相關常識,將術前注意事項及手術流程向患者說明,及時解決患者所提出的問題,提高治療依從性;術中選擇合適的造口位置,并確保造口位于腹直肌處 , 預防發(fā)生造口旁疝;術后根據患者出現的不同程度的疼痛現象可采用播放音樂、聊天等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減緩疼痛,必要時按照醫(yī)囑給予針對性的止痛藥物,術后5小時左右,依據患者的腸鳴音對其進行流食喂養(yǎng),待病情穩(wěn)定之后,逐漸進行飲食改變和實施早期的康復鍛煉。
1.2.2.2 結腸造口
B組在患者術后護理人員需要充分指導患者保持造口附近的干燥,給予患者造口腸段張力和血液循環(huán)情況進行了解,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擴張造口,當患者排便后使用凡士林紗布覆蓋腸黏膜,使用造口粉保護造口,必要時可通過涂抹氧化鋅油進行輔助,以免糞便外溢導致皮炎現象的發(fā)生;在術后2周左右可逐漸進行正常飲食,增加蔬果攝入。指導患者合理運動, 備好造口用品;指導患者需要定期排便,有助于盡快恢復排便功能,同時對患者的緊張、尷尬等心理進行干預,告知患者在醫(yī)護人員眼中,人人平等,可直接將自己合乎情理的護理要求告知護理人員,整體促進其身體的早日康復。
對兩組患者護理后的造口水腫、刺激性皮炎以及造口壞死等造口并發(fā)癥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進行觀察記錄,其中造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造口水腫+刺激性皮炎+造口壞死)/總例數*100%;滿意度=(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即:采用滿意度調查表評估86例患者的滿意度,問卷分值0-100分,評分范圍分為三項,≥90分表示患者很滿意、65-89分表示患者滿意、≤64分表示患者不滿意。
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及(n)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的不滿意患者為10例,滿意度占比76.74%;B組的不滿意患者為2例,滿意度占比為95.35%;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B組(95.35)>A組(76.74),組間差異對比(x2=6.198,P=0.013)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組患者的造口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為10例(造口水腫3例、刺激性皮炎5例、造口壞死1例),占比23.26%;B組患者的造口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為3例(造口水腫2例、刺激性皮炎1例),占比6.98%;對比兩組患者的造口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B組(6.98%)<A組(23.26%),組間差異對比(x2=4.441,P=0.03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不僅會改變患者的牌匾方式,影響其日常生活質量,同時還有可能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引發(fā)多種疾病[3];因此,需要給予患者實施相關的護理模式進行有效干預,整體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
傳統(tǒng)護理模式為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護理干預,其主要是針對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指標監(jiān)測和引流管觀察,整體效果不是較為顯著,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高質量護理模式則屬于我院一種新型的干預方法[4],其主要是針對患者的圍手術期以及針對患者的術后結腸造口情況實施科學的、人性化的護理內容,在排便后及時幫助并指導患者清理附近皮膚 ,讓患者的皮膚保持清潔干燥 , 降低感染和炎癥等的發(fā)生率。
由此可見,對于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而言,高質量護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造口出現水腫、刺激性皮炎以及造口壞死等并發(fā)癥狀,同時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