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柳平
新課程標準改革更加重視學生學習的體驗。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型的課程,其本身就富有獨特性和復雜性。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較多疑惑和不解本就在所難免,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科學運用各種創(chuàng)新手段構建智慧型課堂,從而提高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在深層次的理解和閱讀中,更好地發(fā)展他們英語語法能力,促進學生未來更好的發(fā)展。
教材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最直接途徑,也是最高效的途徑之一。教師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通過將教學內容進行整理和歸納,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出合理的思維情境,抓住主要的學習材料深入思考,針對其應用的范圍設計出合理的學習情境從而使課堂教學能夠順利開展。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pep教材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My schoolbag”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擬定“What’s in your schoolbag?”作 為小組討論的主題,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實際情況應用英語進行簡單敘述,之后每組派一個代表同學發(fā)言,教師再進行點評。這種方式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還能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
除了立足于課程教材,教師也可以將學習延伸到英語課堂之外,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如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資源,針對單元內容找一些有趣的英語小視頻和圖片,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
例如三年級起點pep教材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At the farm”,教師可在課前搜索與這單元相關內容的視頻,通過動態(tài)播放的形式將“farm”中的“sheep”“carrot”“tomatoes”等 與 農場相關的動植物元素在課堂上展示出來,讓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本單元所要學習的內容是什么,結合畫面形式將重點詞匯記住。教師還要加入到課堂中來,與學生共同探討,一起進行閱讀和分析,針對學生的單詞發(fā)音作出指導,讓學生在熱烈的氣氛中更加充分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更好地掌握英語閱讀的能力。
教師也可以在課前錄制關于本課內容的情景 對話,讓學生指出對話中存在的一些單詞應用錯誤、表述邏輯錯誤,并提出改正的方法,這種方式比起紙面上的習題更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從而達到教師教學的目的。
同伴教學指的是通過學生之間分組,進行積極互助,幫助學生獲得知識技能,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在對學生進行分組的時候,要針對學生實際情況,以4—6個人為一個小組,讓基礎較好的同學來帶動基礎較差的同學,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促進雙方能力的提升。小學英語教學僅憑借教師單向的知識灌輸,對于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效果并不明顯。而在教學中運用同伴互助模式,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和熱情。
如在英語課堂教學上,在復習和回顧環(huán)節(jié),以pep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My clothes”為例,教師可通過應用Quick Response 的游戲,在多媒體課件上快速顯示本課時需要掌握的clothes、hat、skirt、dress等單詞的中文釋義,讓每個小組進行搶答,如果小組內成員發(fā)不出來,其他成員可以給予提示,這樣不僅可以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還能在組內互動中促進學生人際關系協(xié)調發(fā)展。
綜上所述,教師要把握好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規(guī)律,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以及實際認知能力,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構建智慧型課堂,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