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軍 劉海全 趙向東
紅富士蘋果幼樹期營養(yǎng)生長旺盛,利用矮化中間砧嫁接的紅富士蘋果在自然生長的情況下,幼樹期生長量大,新梢長度可達100 cm左右,萌芽率為50%~75%,成枝力高,剪口下可形成3~6個長枝,副梢多,副梢自然抽生率較高,所以前期管理不當,則進入結果期較晚,為了讓3~4年生紅富士快速結果,我們進行了拉枝、轉枝、拉枝+環(huán)割、拉枝+扭梢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園概況? ?試驗地選在天水市果樹研究所下柳灘矮化中間砧富士園,面積10畝,河灘地,2009年春季建園,株行距1.5 m×4 m,基砧為山定子,中間砧為M26,品種為煙富3號。有灌溉條件,管理較精細,園貌較整齊。
1.2? ?設計與方法? ?試驗于2015年5月進行。選生長旺盛且較一致的樹20株,設4個處理,每處理5株數(shù),隨機排列。處理A為拉枝(針對臨時性主枝):按照蘋果樹高紡錘形的要求,在枝條適宜的長度將其從基部拿彎成下垂狀態(tài)。處理B為轉枝(主要在臨時性主枝上進行):5月中下旬開始,把旺枝轉動180°,葉片朝上變成朝下即可。強旺枝可分段轉枝。從基部轉的枝,哪邊有空間就轉向哪邊;較粗的直立枝可從基部開始,進行四面活枝,然后用左手握住枝基部,大拇指順著枝條朝上摁住被轉枝,在離基部30 cm左右位置,用右手緊握被轉枝的腰部,兩手同時用力,向同一方向轉動多次,再緩慢下壓110°~120°,即可將直立背上旺枝轉成下垂狀。處理C為拉枝+環(huán)割(在臨時性主枝上進行):6月中旬花芽分化前,用消毒的環(huán)割刀、環(huán)割剪等在所要環(huán)割的枝基部光滑處割一圈,割口要對齊,皮層要割透,不傷木質部。處理D為拉枝+扭梢(臨時性主枝進行拉枝后背上冒出的枝條進行扭梢):當臨時性主枝背上新梢達15 cm以上且基部5 cm左右半木質化時,將直立旺梢在基部5 cm處扭轉90°~180°,使其受傷,并平伸或下垂于母枝旁。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葉片的影響? ?2015年8月調查各處理葉片生長情況,結果見表1。
從表1可見,各處理葉片的大小沒有明顯差異,但處理B百葉鮮重最大,葉綠色含量最高,其次是處理D、處理C、處理A,說明轉枝、拉枝+環(huán)割、拉枝+扭梢等措施對枝條基部韌皮部造成一定的傷害后,促進了該枝條光合產物的積累,有利于各營養(yǎng)器官的建造。
2.2? ?對新梢生長的影響? ?2015年冬季調查各處理長、中、短枝條的比率,結果見表2。
從表2可見,各處理長枝所占比例有明顯的差異,處理B長枝所占比例最小,中、短枝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處理D、處理C、處理A。說明轉枝180°后,背上枝轉背下枝,抑制了背上枝的極性生長,促生中短枝,所以長枝比例顯著減小,中短枝比例增加;拉枝+扭梢主要針對臨時性主枝拉枝后背上冒出的枝條扭梢,所以也顯著減少了長枝的數(shù)量;拉枝和拉枝+環(huán)割后對背上枝有一定的抑制生長,但作用沒有轉枝和扭梢明顯。
2.3? ?各處理成花效果的調查? ?2016年4月,對各處理組的每株樹隨機抽取10個2015年已處理的枝條,調查其成花情況,結果見表3。
從表3可見,處理B成花率最高,其次是處理D、處理C、處理A,說明轉枝促進花芽形成效果最好,成花率達77.3%;其次是拉枝+扭梢,成花率達64.42%;拉枝+環(huán)割成花率為43.34%,而僅用拉枝措施,成花率相比其他措施最低,僅為25.06%。
2.4? ?各處理對產量及果實品質的影響? ?2016年10月果實成熟時調查產量及果實品質,結果見表4。
表4表明,對于新植2~3年的蘋果幼樹,采取轉枝的技術,能有效地促進其早結果,提高早期畝產量;其次,采取拉枝+扭梢、拉枝+環(huán)割的措施,也能提高蘋果樹早期產量,效果僅次于轉枝;單獨采取拉枝措施,對提高早期產量作用最小。就果實品質來說,單獨采取拉枝后單果質量最大,但果實總酸含量也最高,所以果實風味不如采取了轉枝、拉枝+扭梢及拉枝+環(huán)割措施的果實。
3? ?結論
該試驗表明,夏剪適時運用拉枝、轉枝、拉枝+環(huán)割、拉枝+扭梢的措施,可以抑制臨時性主枝上長枝的生長,促生中短枝,促進枝條光合產物的積累,利于花芽分化和其他器官的建造,從而有效提高蘋果樹早期產量和果實品質。在這幾種技術措施中,轉枝效果最好,產量高,果實風味佳,節(jié)約人力和拉枝材料,降低生產成本;其次是拉枝+扭梢、拉枝+環(huán)割;僅用拉枝技術,雖然對促進蘋果早期產量也有很好的作用,但與轉枝、拉枝+扭梢、拉枝+環(huán)割相比,其作用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