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詩兄
江南的古典園林,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但是,透過各式的磚砌花窗,如果沒有看到芭蕉樹,這園林好像總少了些神韻。而芭蕉出場的最佳季節(jié),是在夏天。
中國古典詩詞里的芭蕉,也大多出現(xiàn)在夏日場景里。譬如,南宋末年詩人蔣捷,在《一剪梅·舟過吳江》中寫道:“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贝耗┫某酰娙朔褐蹍墙?,滿目江南風(fēng)物,特別是紅櫻桃與綠芭蕉,不禁令人感慨似水流年、天涯羈旅。
再如,南宋詩人楊萬里在《閑居初夏午睡起》中寫道:“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炎炎夏日,何以解暑?酸爽的梅子給人以味覺上的享受,深綠的芭蕉給人以視覺上的清涼。
長久以來,江南、夏日與芭蕉,已經(jīng)成了“三位一體”般的存在。不過,我總感覺,從長相看,芭蕉并非原產(chǎn)江南,而是自帶某種亞熱帶海島風(fēng)情。查閱《辭海》,發(fā)現(xiàn)了答案:芭蕉為“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莖。假莖綠或黃綠色,高達(dá)6米,略被白粉。葉片長圓形,長達(dá)3米。穗狀花序下垂,苞片紅褐或紫色。果肉質(zhì),黃色,有多數(shù)種子,不堪食用。原產(chǎn)日本琉球群島和中國臺灣。秦嶺、淮河以南常露地栽培供觀賞”。如此說來,江南已經(jīng)接近芭蕉生長極限的北緣。它不知在什么年代、被什么人引種到江南,從當(dāng)初人們眼中的奇花異草,轉(zhuǎn)變?yōu)榱?xí)以為常,進(jìn)而不可或缺。
不過,依舊有人對芭蕉充滿了好奇心。李清照寫過一首《添字丑奴兒》: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
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馀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diǎn)滴霖霪。
點(diǎn)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遙想當(dāng)年,大宋北方淪陷,山東姑娘李清照逃難到江南。見慣了大梨大棗的她,“窗前誰種芭蕉樹”,初見芭蕉,對于如此長大的枝葉花果,自然是感到新奇。我們前面說過,芭蕉栽培于秦嶺、淮河以南,這秦嶺、淮河正是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
芭蕉的美,在于春天蜷曲的、嫩綠的新芽;在于夏日舒展開來、肥綠的、巨大的葉片,在于紫紅色的花瓣和嫩黃的花蕊,真可謂“葉葉心心,舒卷有馀清”;在于秋冬季節(jié)半枯半綠的可憐模樣。芭蕉的果實(shí)比香蕉小,“不堪食用”,不知有哪個調(diào)皮的孩童嘗試過?
夏日庭院里,不論日頭多么毒辣,有了芭蕉,人們馬上就進(jìn)入“心靜自然涼”的境界;如果是在雨夜,那么請做好心理準(zhǔn)備,那雨打芭蕉的滴滴答答,加之李清照國破家亡的心境,可真是要令人枕上輾轉(zhuǎn)到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