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朝
冬天,三門峽,黃河岸邊,或步行、或騎車,或乘公交到城西的開發(fā)區(qū)天鵝湖看白天鵝,是愜意的消遣。
三門峽也稱古陜州,是一座沿黃河而生的歷史文化城市,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馳名中外的仰韶文化和廟底溝遺址奠定了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根基;大禹治水斧劈三門的傳說、“假虞滅虢”“唇亡齒寒”“紫氣東來”“秦趙會盟”等一個個典故,一處處遺跡,無不彰顯著崤函大地的歷史文化與獨特氣韻。西周時期,周、召二公以陜塬為界,實行分陜而治,陜塬以西成為陜西省的由來。1600年前,這里被北魏設為陜州,建城于黃河岸邊。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為了治理黃河水患,在三門峽修筑了“萬里黃河第一壩”。詩人賀敬之深入施工現(xiàn)場,創(chuàng)作出抒情詩篇《三門峽——梳妝臺》:“望三門,三門開:‘黃河之水天上來!神門險,鬼門窄,人門以上百丈崖。黃水劈門千聲雷,狂風萬里走東?!惫奈枇藷o數(shù)三門峽水利樞紐建設者,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近年來,黃河灘涂的自然濕地保護日益受到重視。每年初冬,成千上萬只白天鵝從西伯利亞飛來三門峽越冬,這里鵝叫人歡,充滿生機,熱鬧沸騰。據(jù)記載,1988年12月首次發(fā)現(xiàn)白天鵝在三門峽越冬,當時僅有50多只在這里臨時安家。之后,三門峽市加大對野生動物和白天鵝的保護,倡導人們愛鳥護鳥,出臺了保護白天鵝的立法條例及保護辦法,民間也自發(fā)成立了保護白天鵝志愿者協(xié)會,并把每年的11月22日定為白天鵝的保護日。2007年2月,三門峽市天鵝湖城市濕地公園被建設部批準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2010年3月,三門峽市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授予“中國大天鵝之鄉(xiāng)”;2015年6月25日,三門峽天鵝湖國家濕地公園一對“留守”白天鵝成功繁殖出6只天鵝寶寶,創(chuàng)造了野生大天鵝首次在黃河流域成功自然繁殖后代的奇跡。城市與天鵝,天鵝與城市的精彩故事,演繹了“天鵝之城”的美名。
三三兩兩的游人漫步在天鵝湖畔、黃河岸邊,成群結隊的白天鵝在空中、水中歡叫,合奏成城市的笑聲。(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