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國際社會要求中國承擔責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中國該如何應對這種呼聲,承擔何種角色值得我們深思。作為一個發(fā)展中的國家,我們應該從自己的實力出發(fā)來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
關鍵詞:中國;國際角色;國際責任
作者簡介:張銀雙(1990-)女,漢族,安徽六安人,合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國際經濟關系、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不管中國是否愿意,中國已不再僅僅是國際社會中的一名參與者。扮演某種角色對于一個發(fā)展中的大國來說至關重要,這不只是一個頭銜,更多的是頭銜所帶來的責任。因此,在對待角色的問題上,我們應該三思而后行,關注角色背后的責任。
一、關于“中國責任論”的發(fā)展歷程
“中國責任論”源于美國前副國務卿佐利克提出的“負責任的利益相關方”,他用該詞來定位中美關系。此后,“中國責任論”在國際舞臺上悄然興起, 并逐漸取代“中國威脅論”,成為國際社會針對中國的又一個主流話語。在以后的多種場合中,要求中國承擔責任的聲音不絕于耳。
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大關注,夸張者甚至認為中國將在不久的將來取代美國,成為國際社會的第一大經濟實體。且不論該消息的可靠性如何,卻在國際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一時間“中國威脅論”盛囂全球,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話語。為了消除某些國家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恐懼,我們的領導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重申中國的發(fā)展是和平的,是有益于世界的進步和各國發(fā)展的。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中國崛起”的詞語被“和平發(fā)展”所代替,國際社會對中國仍存有不信任感。即使如此,在棒殺遠未達到一些國家目標的同時, 捧殺成為一種新的策略,“中國責任論”日漸盛行。
二、“中國責任論”對我國的影響
“中國責任論”使我國處于兩難困境中。如果中國在責任問題上采取強硬態(tài)度,很容易形成替罪羊效應,即一旦發(fā)生國際性合作失敗, 西方就首先指責中國,讓中國替他們承擔罪名;如果中國在責任問題上采取較為妥協的態(tài)度, 則容易形成責任連鎖效應,即西方將會把中國應當和能夠承擔多大的國際責任擴大化,中國將背上沉重的責任包袱,影響經濟發(fā)展的速度。這種兩難困境在多個國際事件中體現出來,西方國家不僅要求中國承擔經濟責任、政治責任,更要求中國為發(fā)達國家買單,承擔金融責任和環(huán)境責任。
2007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經濟衰退席卷全球,中國由于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宏觀調控措施得當,在此次危機中損失并不十分慘重,即使在歐美國家經濟普遍衰退時,中國仍保持了11.4%的增速。這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在一些國家尋找經濟危機發(fā)生的根源時,中國竟成了罪魁禍首者。批評者稱,此次金融危機與全球貿易的失衡存在著密切關系,而中國近年來一直是貿易順差國。中國國內存在著高儲蓄、低消費的現象,中國生產的大部分商品被以低廉的價格輸往發(fā)達國家,除此之外,中國還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這些引起了發(fā)達國家人民消費欲望的上漲,導致發(fā)達國家的高消費、低儲蓄 ,進而導致經濟發(fā)展過熱,通貨膨脹嚴重引發(fā)了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將金融危機的責任推給中國,除了能夠混淆視聽,轉移國際和國內人民的視線外,更在于借此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責任,為經濟危機買單,進而限制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其邪惡用心可見一斑。
指出金融危機爆發(fā)的真正原因并非要推卸中國作為國際社會一員的責任,事實上,中國也從未拒絕承擔自己應付的義務。盡管經濟危機爆發(fā)后,中國國內的經濟形勢已經比較嚴峻,大量出口型的中小企業(yè)面臨破產威脅,大中型工業(yè)企業(yè)利潤增長大幅下滑,再加上外部環(huán)境急劇惡化,中國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資金實施對國內企業(yè)的救市計劃,幫助困境中的企業(yè)實現生產轉型。但中國仍然實施了對美國的援助政策,斥資上千億美元購買美國國債,這有利于減輕全球危機的影響。
除了在經濟上,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外,發(fā)達國家也企圖在能源上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責任,以此來限制中國的發(fā)展。例如國際社會將包括原油在內的能源價格的上漲以及能源短缺問題歸咎于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巨大需求。
三、我國如何應對“中國責任論”
就目前的實力來看,我們仍然處在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初級階段,仍然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盡管我國的GDP總量已超過日本,位居第二,然而,我國的人均GDP還很低,我們仍只是一個發(fā)展中的國家。
我們應當承擔國際責任,但并非要承擔所有西方國家推卸給我們的責任,這只是一個陷阱。我們應該從自身實力出發(fā),承擔適當的責任。正如在面對西方國家對中國大打國際責任牌時,前外交部長楊潔篪提出了中國政府的國際責任定義: 中國是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中國始終以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來處理國際事務;中國是一個發(fā)展中的國家,中國承擔的國際責任不能超出中國自身的能力,中國不做超出國力和力不能及的事; 中國不回避應盡的國際義務;中國承擔的國際責任和義務,不是為特定國家或國家集團服務,而是對中國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對未來負責;隨著中國自身力量的增強,中國會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同世界各國人民一起推進和平與發(fā)展事業(yè)。楊潔篪關于中國責任的定義,是對中國已經、正在和即將承擔的國際責任的解釋與說明,也是對近年來國際社會流行的“中國責任論”的積極回應,更是對一些過分的、不合理的要求的堅決反駁。
總之,在當今變革的國際社會體系中,中國的角色變的日益復雜。我們不應拘泥于扮演某種單一的角色,我們應該嘗試演好合作者,領導者,參與者,旁觀者這四種角色。承擔與自身實力相符的責任,這不僅是基于中國目前國情的需要,也是應對國際社會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所必須的。
參考文獻
【1】甘均先.中國責任論_解讀與中國外交應對(J),國際展望,2010年4月.
【2】劉建飛.中國責任_挑戰(zhàn)還是機遇(J),瞭望,2007年3月.
【3】周桂銀.中國崛起過程中的國際責任(J),江海學刊,2009年5月.
【4】孫新章.國際資源環(huán)境貿易中的中國角色(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