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河北省黃驊市羊二莊鎮(zhèn)許官中心校,河北 黃驊 061109)
小學語文教學最為重要的目標指向便在于“育人”。這意味著,它一方面要在學生的知識增量上做功,另一方面更要涵養(yǎng)學生的精神品性,使學生能夠明辨美丑、析理善惡。在人格養(yǎng)成的這一維度,越來越多的聲音呼吁合作精神的培育。由是,一種以知識學上“相合”而致、人性論上“相耦”而成為旨歸的“合作教學模式”應運而出并成為一種趨勢。所謂“合作教學模式”,在三個層次上強調“合作”:其一是知識節(jié)奏上的合作,即保持知識進度的統(tǒng)一和知識縱深的相嵌;其二是角色互動上的合作,即師生應結成一種共同體式的交往模態(tài),樹立起共營共生的知識生產理念;其三是身份文化上的合作,即師生及其他被包含在教育教學環(huán)境中的情緒情感要素應當自生成為一種可標識群體特征的“社會衣袂”,而這一身份識別指征恰是合作教學共同體成員人格得以提升的關鍵依憑。
具體到教學技術上,我們可以看到課前預習在上述三個層次中的重要意義。在知識節(jié)奏的合作上,課前預習是師生保持進度一致的重要功能節(jié)點。在角色互動的合作上,課前預習的行為一致性會促使師生形成一種學習論上的心理默契,從而使得二者的學習互動更加順暢和自如。在身份文化的合作上,上一層次中形成的心理默契會逐漸演化為一種集體的“無意識”,當它被固定為一種學習共同體內部的制度安排時,這種合作化的演示也成為了一種“規(guī)矩”,學生的合作精神自然得以涵育。
實際上,知識節(jié)奏的合作是三層次的基礎和前提。只有當知識節(jié)奏保持了一致,實質性的知識和思想合作才能夠真正得以建立。而知識節(jié)奏的一致本身便需要相應的教學技術和教研儀程加以規(guī)整。課前預習便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手段。
(一)課前預習通過一種“知識預置”拉平師生間在某一集中題域內的認識差距。如果拋開資質的細微差異不談,我們可以預設,帶有不同“前見”的學生可以經由一種統(tǒng)一的知識安排站入同一個知識起點。那么,課前預習便執(zhí)行著這種“號令”的功能。教師通過布置課前預習任務,引導學生就某一話題、課題搜集資料、整合信息,不僅在知識質料上儲備拉平,在理解和思考的角度上也基本能夠保持一致(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筆者認為課前預習會扼殺創(chuàng)造性思維;相反,課前預習是激發(fā)學生思考興趣、提升學生思考效能的重要手段)。帶著這樣的“基礎”步入課堂,學生們的學習效能自然可以在一致的步調下穩(wěn)健升高。
(二)課前預習是師生相互間保持“知識透明”狀態(tài)的重要鏡面。通俗地講,課前預習就是讓學生知道老師要講什么,讓老師知道學生都學了什么。否則,在“無知之幕”下授課、學習,根本不會達致“知識正義”,更遑論學習共同體的建構。因此,通過課前預習使得師生“知己知彼”,方能對新授知識“百戰(zhàn)不殆”。
(三)課前預習是師生維穩(wěn)知識進度的關鍵手段。一方面,課前預習有利于提升知識進展效率。有些在課前能夠解決的知識團塊,便在課前解決。不能自主解決的,便帶到課堂中,集中研討、互動、合作解決。如此,便相當于剔除知識冗余、壓縮知識容量、拓展知識空間、寬張知識場域,知識教授和學習的效率自然穩(wěn)步提升。另一方面,課前預習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品格。在語文學習中,自主思考的品質十分重要。譬如,一些字詞的遷移認識、組合再造,便可由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串聯(lián)規(guī)律;再如,一些古詩詞句的闡釋和解析,也可以由學生借由樸素美學通感和語言直覺加以反映和揣摩,對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這些能力恰恰又是維穩(wěn)語文教學知識進度的重要因素。
在師生合作教學的場域中,教師扮演的是指揮者、引導者和答疑者的角色;而學生扮演的則是探索者、受訓者和回應者的角色。師生在相互的角色搭配中又保有各自的自主性。這種自主性的揚抑分寸須得拿捏得當,否則,可能演化為導致學習共同體崩毀的淬滅性因素。
于是,我們需要找到聯(lián)結師生心理運作機制的某種默示的、心照不宣的行為模式,進而將其締造為屬于學習共同體、用以“捆綁”合作的“心理契約”。課前預習便是具有如此機能的一項教學技術和教學行為常模。
一方面,課前預習是師生的行為默契。一旦課前預習形成一種行為習慣,則教師教學便會以此為預設,學生學習也會帶著問題進入,在課堂運行的過程中,某些因預習而省略掉的綴余話語處處可見。而恰恰是因為這種省略,使得師生間有一種因默契而產生的獲得感,這種獲得感會極大地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從而形成正向的心理促進效用,最終變?yōu)榱夹匝h(huán)。
另一方面,課前預習會演化為師生的心理默契。方才也提到,課堂預習的行為共同體是師生知己知彼的法門。如果這種行為共同體逐漸升級為一種意識層面的“想象共同體”,則心理上的默契指征便會反溯為行為指南,又形成了另一重良性的大循環(huán)。
由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所達成的身份文化層次上的合作式默契,機理很明確。其一,不預習者,不僅面臨知識節(jié)奏上的自我淘汰,也會被人為地甩教學合作共同體的結構之外(如教師的教誨和批評、同學的比較等)。
其二,不預習者難以獲得完整的教學合作共同體的身份認同機制。一方面,不預習者面臨著自我解構的危機。通俗地講,便是心虛。另一方面,不預習者面臨著被整體學習氛圍和課堂學習進度解構的危機,既聽不懂“暗語”,也找不到“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