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文艷
(河北省黃驊市常郭鎮(zhèn)故縣中心校,河北 黃驊 061100)
(一)在人的認知中,形成某種概念需要從足夠多的同種事物的同種例證或者同種事物的不同例證中總結歸納出該種事物的本質特點。學生認知中形成概念的過程就是從具體事物轉化為抽象概念的過程。只要教師掌握了概念在學生認知中的形成過程,然后按照其規(guī)律進行相應的課程設計,就能夠優(yōu)化教學效果。
比如,在教學了三角形的相關課程后,筆者為了讓學生加深對于三角形的認知和對概念的理解,為學生制作了一些長短不一的木棒,最短的木棒有兩厘米,最長的則有十厘米。然后讓學生依次來我這邊選取三根木棒,自己組成三角形。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有的學生選擇的木板長短適中,有的則長短差距過大,違背了三角形定理。然后筆者問那些沒有拼成三角形的學生,為什么明明有三根木棒,卻拼不出來。學生給出了各種答案,總結之后發(fā)現(xiàn),雖然學生沒有學過三角形定理,但是也模模糊糊地認識到問題出在三條邊上。然后,筆者讓這部分同學再選擇一根木棒替換掉自己認為出問題的。這次,幾乎所有同學都選擇了長度相近的。最后,筆者告訴學生定理,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要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的差小于第三邊,然后讓學生通過測量,印證這個定理,最終在學生的認知中形成了這一新的概念。
(二)在數(shù)學中,很多概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間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學生可以利用原有知識框架中的某些概念,同新學到的概念進行相應比較和同化,最終弄清新概念的本質。與上面的方法相比,這種將新舊概念相互同化的方法要求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數(shù)學定理和概念,適合于五六年級的學生。
比如,在《小數(shù)的意義和性質》一課中,學生之前已經接觸過小數(shù),對其有著一定的認識,可是在小數(shù)的大小比較上,則比較容易和整數(shù)相混淆。在進行小數(shù)概念的教學時可以將其同整數(shù)進行一定的同化。筆者就在課堂伊始,在黑板上寫下兩組比較大小的題目,分別是224和212,593和607,首先讓學生從熟悉的整數(shù)大小比較開始,回憶整數(shù)比較大小的關鍵點,然后再給出一組小數(shù)比較6.38和6.37。這里,筆者引導學生,這兩個小數(shù)的整數(shù)部分一樣大,我們可以暫且不看,將整數(shù)部分和小數(shù)點蓋住,然后看小數(shù)部分,當作38和37,這兩個數(shù)明顯38大,所以,6.38大于6.37.讓學生認識到,小數(shù)間比較大小,再整數(shù)相同時,只看小數(shù)部分,誰大,整個數(shù)就大。然后可以在概念初步同化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引導,給出0.08和0.67進行比較,讓學生憑借著對概念的同化和理解,進一步理解小數(shù)的比較。
學生在不斷學習,新舊知識自然會相互影響,而舊知識會在學生學習新知識時產生一些影響,這就是所謂的遷移。這種影響有好有壞,學生對舊知識掌握牢靠,就能在學習新知識時進行對比學習,向有利的方向遷移,而學生對舊知識掌握不好時,則容易前后互相影響,最終往往是新舊知識一團糟。作為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有利遷移。
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課時,在講到二者面積的計算時,就可以進行相應的遷移。首先在課堂開始,筆者讓學生計算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是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長乘寬即可。然后,筆者通過課件給學生演示平行四邊形如何通過割補法變形為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后再利用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面積公式進行計算。在學生進行新舊知識的遷移時,還要提醒學生,在平行四邊形轉換的過程中,平行四邊形的一條底邊及底邊上的高始終是不變的,這就好像長方形的長和寬一樣。如此一來,很自然地就將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介紹給學生,有利于學生的綜合記憶。
無論哪個學習階段,學習概念都分為三個程度,最淺薄的就是掌握概念的字面意思,第二種就是掌握概念的本質,第三種則是將概念的本質向外延進行拓展。為了優(yōu)化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效果,小學數(shù)學教師應該努力做到第三種。
首先,教師要將概念深挖后得到的本質內容告訴學生,這決定著學生對于概念最根本的認識。比如,在學習立方體時,教師就需要將立方體的概念整合后告訴學生,第一,立方體是一個具有六個面的物體。第二,立方體的六個面完全相同。只有滿足這兩個條件,才能說一個物體是立方體。
其次,將概念的本質滲透給學生后,教師還需要對概念的外延進行一部分拓展。針對上述的立方體,筆者就告訴學生,如果一個立方體的六個面不是完全相同,而是相對的兩個相同,那么這個物體就叫作長方體,如果長方體繼續(xù)變化,它的變得只有一對面相同,其他面不同,那么此時這個物體只能被稱為柱體。將概念進行一定的外延和拓展,能夠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到概念和誤區(qū)間的界定,避免學生產生混淆。
概念教學在是規(guī)范小學生數(shù)學認知框架的重要手段,只有讓學生對于概念有清晰的認識和把握,才能給后續(xù)的數(shù)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希望本文的論述能夠給廣大數(shù)學教師以啟發(fā),進而推動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