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建設兵團五家渠市共青團農場學校,新疆 烏魯木齊 831301)
初中數學通過問題討論、問題答疑等形式,將知識點充分的運用起來,使得知識之間互相關聯、轉化,讓學生更加靈活的把握數學,摸索數學的規(guī)律信息,分析各種不同類型問題下的數學應用性,可借助問題消除學生的困惑,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與分析知識,初中數學應在問題模式下,提高數學的教學質量。
將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遷移到課堂上來,與數學所議論的主題相互貫通,借助生活而進行數學的猜想,在數學解析中穿插生活經驗,使得抽象的知識內容也轉換為簡單易懂的直觀問題,學生避開生活誤區(qū),同時也能夠避免數學混淆,在生活案例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提升問題議論意識,激發(fā)學生的主觀思維,同時也幫助學生潛移默化的形成以數學眼光看生活,以生活角度看數學的能力。如教學“直線、射線、線段”,從生活中尋找案例并轉化為課堂問題:“人行橫道可以看做是?(線段)激光筆可以看做是?(射線)數學經常提及的數軸可以看做是?(直線)” 原本容易混淆的三者概念,此時各種的差異化明顯的被表達出來,學生們在腦海中先形成了對概念的區(qū)分印象,而在具體的問題思考時,教師可設定生活情境,如火車,乘車的路上有很多站點,可利用火車票價來設定問題,代入生活中的情景,將數學問題簡化、具體化。
提問同樣也是一門語言藝術,如當前很多優(yōu)秀的數學教師,為增強課堂互動效果,采取無問號提問形式,也就是在講課過程中,空出重點詞、關鍵詞,而暫停不語,讓學生來補充,如總結“直線、射線、線段”,教師說:“線段有兩個特征,一個是…第二點是…”此時教師可拉長音,也可以暫停下來目光注視著學生,這樣一來不僅鼓勵學生參與問題互動,且有助于維護課堂紀律。同樣的,教師還應重視課堂提問時間、契機、問題量、問題的難度等,提問后,選擇學生舉手發(fā)言、點名回答若均不如人意,教師可選擇不舉手,學生共同發(fā)言;合作小組匯報等形式,鼓勵學生從一個問題出發(fā)去聯想更多的問題,尤其要避免口頭語和封閉性問題,如“是不是、對不對”,這樣的語言不僅枯燥無趣,其會讓學生形成條件反射,僅會答“對、是”,而不注重為何對、為何是。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其中包括學生的態(tài)度差異、基礎能力差異、課堂互動性格差異(有的學生積極提問和回答,有的學生沉默不語),提出更為針對不同類別學生的問題。如教學“整式的加減”,教師就提問不愛發(fā)言,且數學基本功較差的學生一些能夠從書本找到,或者容易總結的問題,如“什么叫做單項式”此類的概念性問題,簡答題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同時讓學生增多互動體驗,逐漸的開始參與問答,提問愛發(fā)言的學生一些看法性問題,如“以上的式子有什么共同點?”學生可以說一點,可以說兩點,均應得到贊同,提問思維比較活躍的學生一些步驟類問題,如教師在講解“觀察多項式…分別是哪些單項式的和”時,教師并非自己剖析思路,而是在重要的思路上,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補充解題步驟,師生共同完成一道題的解析。另外在提問中,教師還可以結合問題難易程度進行層次劃分,讓學生對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回答自信,產生在問題下躍躍欲試的心態(tài)。
開放性的問題注重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某些數學的題目變化多端,但解題具有一定規(guī)律性,教師可在經典問題下,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求解,這時候比較適合合作提問,學生之間互相提問,或者教師來提問,學生合作來完成數學總結任務,可激發(fā)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避免學生局限于數學的某種解題途徑中,不懂得靈活應變。開放性問題的提出,還可以嘗試反過來教師給出答案,讓學生來設定問題的形式,教師給出一組數字,要求學生來滿足該結果,提供條件,這種提問形式不僅較為新穎,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同時還有多種列舉條件的可能性,讓數學提問過程充滿趣味性與多變化,學生可結合數學規(guī)律盡情聯想,邏輯思維逐漸清晰。
數學課堂上,采取適當的提問形式,可幫助學生更快的理清知識要點,分析數學的核心內容,在問題互動中掌握知識,吸收知識的關鍵要素,是提升學生數學理解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