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春
(怒江傳媒中心,云南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673100)
迄今為止中國已經有88種少數民族報紙,年印刷量為1.313億份。以《怒江報》·傈僳文版為例,目前報紙發(fā)行量約為3000余份,是怒江州傈僳族群眾獲取信息的重要載體,少數民族文字報紙的出版、發(fā)行、閱讀和使用是少數民族的權益。未來少數民族報紙也將繼續(xù)延續(xù)并發(fā)展,且在全媒體的影響下延伸出新的業(yè)態(tài)。
針對部分文字報紙進行抽查分析,部分報紙文字存在翻譯的客觀性和準確性有待加強的問題。這是因為報紙新聞語言翻譯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導致,盡管很多工作人員文化功底足夠,但是翻譯過程中不夠準確等等問題。
報紙新聞編輯工作整體給人非常呆板的印象,并且新聞報道的形式沒有針對少數民族群眾的心理特點,設計百姓身邊故事類報紙節(jié)目。報紙新聞的親和力不夠,報紙形式呆板,可讀性亟待加強。
報紙新聞編輯工作大體上是將漢語的新聞稿件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為少數民族語言報紙?zhí)峁┬侣劯寮?,因此其沒有很強的民族特色,缺少群眾身邊發(fā)生的事情的新聞,讓文字新聞在實際的傳播中依然“冷冰冰”。
在少數民族報紙編輯人員配置上,也存在很大的問題,新聞的編譯人員過少,翻譯的工作量過大而導致報紙新聞編輯工作缺乏親和力,也沒有民族的特色。
在實際的報社編輯工作中,應不斷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強調其工作中尤其是文字翻譯中的文化性和民族性。重視工作人員對于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語言表達的差異性分析。此外,還要積極選拔本地優(yōu)秀的報社通訊員,加強通訊員的新聞采編水平,提升少數民族民情民生、政策傳達、文化傳播等文字報紙編輯工作效能。對業(yè)余的新聞通訊員強化新聞基本常識、通訊采訪寫作、新聞角度甄選、拍攝技巧傳授等方面進行培訓。另外,對于漢族新聞編輯人員,需要強調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字、文化的知識性學習,做到新聞傳播效能出色、民族報紙具有地域風味。
加強對于少數民族文字識別的研究,提升報紙文字編輯的效率。積極地將少數民族文字OCR識別系統(tǒng)引用并完善,提升少數民族文字文本識別效率,少數民族有著獨特的歷史和悠久的文化,單就其文字來說,就可以令人頂禮膜拜,少數民族的文學體裁和內容都十分豐富,借用結束能大大提升新聞編輯的效率,通過文字的識別轉換,能提升工作效率,從單一枯燥的翻譯編輯工作中解放出來,讓工作人員更好地參與到新聞創(chuàng)作工作中來,讓報紙文字更具生命力。通過定期舉辦培訓,提高采寫新聞稿的水平和能力,加強各科室與通訊員的溝通聯(lián)系,做到共同進步共同提升。
在信息化時代,報社向著信息化和網絡化發(fā)展,已經成為未來少數民族文字報紙傳播和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積極啟動報紙傳播渠道優(yōu)化工作,采編和新聞排版等工作主要還是依靠通訊員創(chuàng)作,后續(xù)的傳播工作,除了報刊發(fā)行之外,需要逐漸實現(xiàn)網絡化平臺化發(fā)展,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信息,形式越來越復雜,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范圍越來越廣。積極探索線上新聞傳播模式,最大程度上擴充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報紙內容,一些不能在報刊版面呈現(xiàn)的新聞趣事,以線上的模式展現(xiàn),并通過新媒體渠道可以實現(xiàn)高效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