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靈生
關學不朽。傳至清初,“關中三李”者出,于為有力矣。其中李柏著《吾老洞碑記》一文,啟迪良多。首先,是儒道并尊的觀點,他鮮明地提出:“孔子為天下萬世師,以余觀老子,則亦天下萬世師也?!逼浯危菂^(qū)分道家老子的學術與道教唯心論的不同本質(zhì),他指出:“道流徒以長生清虛學老子,見其一節(jié),而遺其全體也。”許多讀書人常以“嚴絕佛老”為學術原則,有意回避老子,造成了不少似是而非的觀念。李柏此文具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
李柏儒道并尊、孔老并圣的命題,并非妙手偶得,而是有感而發(fā)。他實際上想著手解決包括關學在內(nèi)傳統(tǒng)文化長期缺失的“有機的自然主義”即大道思維問題。(參見〔英〕李約瑟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思想史》上,作者的話:“對讀者來說,首要之點是應該懂得,中國的自然主義具有很根深蒂固的有機的非機械的性質(zhì)。這首先表現(xiàn)在公元前四世紀的道家、墨家和陰陽家身上?!?他所痛心的是兩千年儒術獨尊卻忘了道家根本;唐以后,以儒典為考綱,這固然凝聚了民族人心,彰顯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但又在鞏固官僚主義封建統(tǒng)治的同時,在某種意義上阻塞了民族靈性,僵化了思維個性。李柏終生甘當農(nóng)民,以實際行動拒絕 “章句名利之學”。人們看到明代以后,讀書人除欽定《性理大全》,幾乎一書不讀(參見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楔子第三頁)。這種空疏的學風,造成一大偏頗,兩個盲區(qū)(詳見后文)。直至清末,關學界依然確認“嚴絕二氏”為家法,排斥老子。即使目光銳敏,已經(jīng)覺察到李柏價值的學者,如三原賀瑞麟等,也仍用“一時應酬之作,不足為先生累”來“諒解”他的崇老尊道思想。這當然不能怪李柏思慮不周、論證不密,只能怪傳統(tǒng)思維習慣中缺失了大道即有機的自然主義觀照。
這一偏頗與孔子不無關系。他確實輕視過社會主要生產(chǎn)力即農(nóng)民的價值,而與老子無關。老子說:“從事于道者,同于道?!?《道德經(jīng)·二十三章》,此后凡引此書,只注章)沒有說生產(chǎn)實踐中農(nóng)業(yè)之道就不是道。認識論上的兩個盲區(qū),一是不能看出廣大勞動者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有機聯(lián)系。即使如張載這樣的教育家、哲學家,雖承認“存眾人則知萬物之神”,也沒有將感性與理性(所謂德性之知)相聯(lián)系。他們都不能說明理性認識是無數(shù)感性認識“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
認識論上的第二個盲區(qū)是,不能看出人類的生產(chǎn)勞動實踐,除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而外,還創(chuàng)造了精神財富——審美價值。因為道家的第二位代表人物莊子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初步論證了它,認為在生產(chǎn)勞動實踐過程中,人類會體驗“得道之樂”,即審美價值。而一般認為儒家讀書人長期忽略了這一點,以為這只是在排斥道家莊子,其實他們連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也排斥了。作為儒典的《詩經(jīng)》,就是孔子整理并作為教材的?!霸娙佟钡闹饕拢蟛糠质莿趧尤嗣竦母璩?,“兩南”,《七月》、《生民》等名篇,就是他們的心聲??鬃哟鹱酉恼f:“關睢之事大矣哉!……天地之間,生民之屬,王道之原,不外此矣。”這里的王道之原,既含物質(zhì)生產(chǎn),又含人自身生產(chǎn)。這就是中國文化“人本論”而非“神本論”的證據(jù)??鬃邮紫瓤隙宋乃嚒芭d觀群怨”四大功能;再追一步就是老子。他在六十七章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贝日撸祟愔異垡?;孔子把它謂為“王道之原”??酌辖又献又v:“仁者愛人?!薄按裙视隆?,說明慈愛是老子揭示歷史上人性異化及哲學理論的勇氣、力量和智慧的源泉。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或稱核心,離不開老子這個學派的貢獻;在最根本的認識論和價值論方面,儒學和道家都是自覺不自覺,全部或部分地同道而行的。他們的主要論點,或內(nèi)在聯(lián)系,或外在呼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老子的“慈”和“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四十九章),被孔孟之道發(fā)展成“仁政王道”;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被孔子領悟為“人道”非常道,“愛人”非常名,那么,人道即可道,“愛人”即可名。于是他便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大道常道中的一脈——成為孔孟式的人道主義,作為他們游說諸侯的主要說辭。又如孔子“學而時習之”,是老子“為學日益”(四十八章)所派生??鬃釉谒季S品質(zhì)上講究“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是遵從了老子二十四章所警示的:“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本瓦B孔子常以水德來啟發(fā)教育學生,也源自老子“上善若水”(八章)的啟示。更不必說他游說諸候失敗之后,回鄉(xiāng)著書立說,聚徒講學之舉,完全是在執(zhí)行老子“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的教導了。
以上所舉,不過是我的管窺之見。然而至少可以說明,僅就流傳文本考察分析,孔子在繼承老子思想上,是恭敬勤勞的。他是老子最好的學生,這是歷史的真實。張豈之主編、武占江著《中國古代思維方式的形成及特點》一書第201頁說:“筆者認為《史記》對老子的記載是正確的,他為春秋末期人,《老子》的作者,長于孔子?!?/p>
從司馬遷對孔、老見面的三次論述看,各有側重。但他寫《老子韓非列傳》,必須對道家思想及其傳承做仔細疏理,所以記錄老子對孔子的教導之言,簡約而深刻,透出這位由史而哲的老人善于相人的本領;微妙而幽默的風格,又表現(xiàn)了他循循善誘、語重心長的導師心腸。真是道家之言。他說:
“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這是第一層??梢娍鬃訓|周問道,所及禮法,乃是政治歷史問題??鬃邮①潏蛩从頊奈渲芄怨攀ト?。老子沒有當面夸這位學生“好古敏求”,大概怕年輕人飄飄然。但他心里明白,“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十四章),便預料到這位學生具有“執(zhí)古之道,御今之有”的氣派,有希望成為“從事于道”“勤而行之”的上士(二十三章)。但年輕人在實踐中碰了釘子,又容易灰心;所以老子又講了第二層:
“且君子得時則駕,不得時則蓬累而行?!苯趟值烙泻悖屑簾o愧,好自為之,不要虛度此生。第三層才向他勾畫了理想的人格: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前邊打個比方,要他對自身長處守若珍寶,待價而沽,不可輕易許人。后邊說要用大智若愚的行為展示自己的盛德與實力。大概老子又從孔子的談吐中,看出了他的驕氣淫志才這樣說。但他明白,青年人的驕氣淫志又何嘗不是動力。為了在將來看到一位能超越自己的良史良哲,他最后的叮囑至關重要: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贝蟾爬献訌目鬃拥摹膀湚狻笨闯隽俗孕?,從“多欲”看出了遠邁的志向,所以這“態(tài)色”便是自信遠邁的神態(tài),而“淫志”則是放之四海的大志。為了鼓勵他守護好這些品質(zhì),老子才警示說,不要因庸人的指責而丟掉了它們,而保持這些品質(zhì)才是有益的。而庸人的指責,特別是來自統(tǒng)治者的無禮(無理)指責,是常有之事。例如老子本人就曾遇到“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四十一章)的情況。
但當時年輕氣盛的孔子,要把這些曲曲折折的教誨一時融會貫通,談何容易。所以他向學生介紹老子留給他的第一印象是“其猶龍也”。龍在東周時代,乃是一個自由、有力、神圣、神密的稱謂??梢娍鬃訉献臃顬榻K生導師的動機,全在于此,即決心詳盡地占有這些龍德。
老子見孔子有此良史良哲之才,所以才有意將大道——人道,托孔子以傳。所以才說了那些話。《史記》載:“老子貴道,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彼砗蟮纳鐣埽遮吋怃J,自己的學說將分支分道地去傳承發(fā)展,這也是他所不難預料的。他說過:“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六十三章)果然,“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極其慘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老子韓非列傳》)我們也看到,農(nóng)家順天之時,相地之宜,執(zhí)著于當時最主要的產(chǎn)業(yè)——為農(nóng)之道。戰(zhàn)爭頻仍,以其“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二十九章)。兵家不厭其詐,來源于老子“以奇治兵”的方略(五十七章)。陰陽家則應用著他的辯證之法。
李柏關于儒道看法的意義與啟示,是在老、孔師生關系及中華民族兩千多年得道之樂的歷史演進中,看出了儒道并尊的內(nèi)在邏輯。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質(zhì)特色是無神論(即“人本論”或“情本論”)。其文明結構是以孔子儒學為主干,以老子“從事于道”的實踐理性為其認識論,以莊子生產(chǎn)勞動者的“得道之樂”為價值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