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邦, 夏遠力
(貴州民族大學 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二人轉(zhuǎn)這種曲藝形式距今已有三百年左右的歷史。二人轉(zhuǎn)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曲藝形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它總有一些新的曲目出現(xiàn),而這些曲目絕大部分客觀地反應了東北地區(qū)的民俗和民風。小帽作為二人轉(zhuǎn)的一個部分,它所演唱的內(nèi)容也有對東北民俗和民風的描寫。
“二人轉(zhuǎn)小帽是一種短小精悍的民族小調(diào)”[1],聲音洪亮,形式鮮活。小帽是與正戲相比較來說的民間叫法,往往是在正戲前加演[2]。小帽演唱時間較短但是形式較為豐富。小帽與東北地區(qū)群眾的欣賞習慣相關,往往是載歌載舞,容易活躍氣氛。小帽有排腔溜調(diào)的作用,即使水平較為成熟的藝人也喜歡在正戲前加演一段小帽,從而使演出人員、樂器和場地等得以調(diào)和。除東北二人轉(zhuǎn)外,鼓曲和戲曲也均有類似于小帽的部分,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有書帽和帽兒戲的說法[3]。從二人轉(zhuǎn)的發(fā)展角度來看,小帽是二人轉(zhuǎn)的基礎,沒有小帽是不可能有二人轉(zhuǎn)存在的。蓮花落是二人轉(zhuǎn)的前身,而蓮花落就是民歌小調(diào),更加貼近于小帽的曲藝形式[4]。二人轉(zhuǎn)小帽和正戲部分交替表演,說明小帽是很受東北觀眾歡迎的。
小帽雖然演出時間較短,但卻能夠很好地和民間音樂和民間舞蹈相結(jié)合,可以說小帽將民間曲藝形式推到了更高的層次上,并且小帽抒情喻理為正文部分表演做好了鋪墊。小帽的曲目較為豐富,如《小拜年》《張生游寺》《反正對花》《東北風》《勞工嘆》《放風箏》《探妹》《寡婦難》《光棍難》《寡婦思五更》等[2]。小帽內(nèi)容貼近生活,它鮮活潑辣,抒情喻理但又較為客觀;描寫的人物種類多彩,但往往均是平民或者是生活更為窘迫的弱勢群體,有寡婦、勞工、情人、藝人、僧人等。因為它描寫的多是最底層人士,所以容易在群眾中產(chǎn)生共鳴。小帽節(jié)奏較為明快,聽起來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一方面,它是一種曲藝形式,有樂色之美;另一方面,它有排解憂悶愉悅心情的作用。因為小帽來源于民歌,所反應的內(nèi)容貼近于百姓生活,所以小帽對東北民俗展示還是較為客觀準確的。
二人轉(zhuǎn)小帽中對節(jié)氣描寫最全的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歌》。最早它是東北老百姓根據(jù)每年的節(jié)氣變化所編寫的順口溜。它口口相傳,朗朗上口,并且還準確地反應了東北的二十四節(jié)氣的氣候變化和相對應的農(nóng)作時節(jié)。后來,作曲家楊柏森根據(jù)此順口溜譜曲,編寫成現(xiàn)如今的《二十四節(jié)氣歌》小帽:
打春陽氣轉(zhuǎn)呢……種大田;哎嘍哎嗨吆,春呀嗎春天。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哎嘍哎嗨吆,夏呀嗎夏天。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哎嘍哎嗨吆,秋呀嗎秋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盼望冰消雪花,春呀嗎春天[6]。
該小帽反應了每一個節(jié)氣對應的農(nóng)作時節(jié)。立春陽氣轉(zhuǎn)是指天氣慢慢變暖,到春分雪才全部融化。到清明時節(jié)才開始種小麥,谷雨時才能開始種稻田。春天在東北主要是忙種的時節(jié)。在東北,氣溫真正熱起來是在夏至以后,歌詞里有夏至不拿棉,是說出門的時候不需要再帶棉衣服了,到白露天氣又開始轉(zhuǎn)冷。東北天氣寒冷,并且冰凍時間較長,所以該小帽最后的“盼望冰消雪花,春呀嗎春天”[6],表達了盼望春天快快到來的愿望。反映東北節(jié)氣的曲目,還如《青年十二月》:
二月里來龍把頭抬……三月里來是清明……六月里來三伏天……七月里來立了秋……八月里來秋風涼……十一月里來飄雪花……[7]
類似的曲目還有很多,如《醉酒十二月》《打工十二月》《受窮十二月》《貪花十二月》《老年十二月》《勸人十二月》等,它們都歸在《十二月》的系列小調(diào)里?!妒隆返南盗性菛|北大鼓書的段落,后來被東北二人轉(zhuǎn)演員改編成了二人轉(zhuǎn)小帽。其他反映東北節(jié)氣的曲目還有《放風箏》《夸哈爾濱》等。
在東北地區(qū),漢族人最大的節(jié)日就是新年,從大年夜一直到二月二都是新年。對過年場景描寫得最為精彩的小帽當屬《小拜年》:
正月里來是新年兒呀啊,大年初一頭一天呀啊,家家團圓會呀啊,少地給老地拜年呀啊,也不論男和女呀啊誒呦呦呦呦誒呦呦啊,都把那新衣服穿呀啊誒呦呦呦呦,都把那個新衣服穿吶啊誒呀啊[8]。
在東北地區(qū),整個正月都算新年。正月初一這一天,家族的人要聚在一起嘮一嘮過往一年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團團圓圓、熱熱鬧鬧在一起吃飯,為新的一年討一個好彩頭。輩分小的要給長輩拜年,同時長輩也要準備好紅包,在晚輩拜年時給晚輩,一般稱為“壓歲錢”。另外,不論男女老少都要在正月里穿上新衣。新衣的顏色一定要鮮艷,有新年新氣象、除舊迎新的寓意。如以下唱詞:
打春到初八呀啊,新媳婦住媽家呀啊,帶領我那小女婿呀啊,果子拿兩匣呀啊,丈母娘啊一見面呀啊誒呦呦呦呦誒呦呦啊,拍手笑哈哈呀啊誒呦呦呦呦[8]。
在東北,初二這天新郎要帶著新媳婦早早地回到媳婦的娘家,去給岳父母拜年,而女婿是丈母娘家最尊貴的客人。在回娘家之前,新人們要準備好回門禮,一般為果子或者糕點類。果子的“子”有帶子早歸之義;糕點的“高”有節(jié)節(jié)高升之義。正月初一到初十,根據(jù)天氣的晴陰冷暖等預測新的一年里哪一種動物或植物會豐收。反映節(jié)日的曲目還有《逛花燈》,它是對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的描寫:
正月哪十五是新春 家家哪戶戶逛花燈,咳哪個咿呼咳,咳哪個咿呼咳??匆粋€八仙燈,長壽富貴呀呼咳。還有哪嫦娥奔月燈啊、兔子燈呀、蓮花燈、呂祖三戲牡丹。邁步出大門,快來逛花燈呀呼咳[9]。
東北地區(qū)在正月十五這一天也有逛花燈的習俗,而且極為熱鬧,也像中原地區(qū)一樣會有猜燈謎等娛樂活動。東北地區(qū)將中原花燈與東北的寒冷環(huán)境結(jié)合起來,運用冰雕技術創(chuàng)造出了冰燈。如哈爾濱的冰雪大世界,每年游人絡繹不絕。
能夠反映婚俗的二人轉(zhuǎn)小帽還是首推《小拜年》,它反映了新婚夫婦回娘家的場景。類似的還有《夫妻串門》《小兩口串門》等。但是比較完整的,并且土生土長在黑土地上的,能夠反映婚俗的小帽曲目應該為《丁成巧得妻》。它不僅將婚俗講解的極為詳細,而且對戀愛部分講述的也很細致:
姑娘說晚了我屋睡,明天誤不了起五更,枉長二十二冬,啥理也不明,丁成聞聽臉發(fā)紅……[5]
《丁成巧得妻》尤其擅長對人物心理的描寫,比較清晰地展示了東北年輕人的戀愛觀,展現(xiàn)了東北年輕人對待愛情的狂熱和大膽,尤其是對東北姑娘敢愛敢為的豪爽氣質(zhì)和不畏世俗、勇敢追求自由愛情的精神描寫極為準確。同時,《丁成巧得妻》對舊時婚俗的描寫也很詳細:
正月二十去下禮……二月初六是好晌……洞房花燭喜盈盈啊[5]。
中國古代婚禮有“六禮”之說,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但是,各地又有本地區(qū)的婚禮習俗。在東北地區(qū),婚禮的流程是“問門戶、小定、放定、問話、過禮、完婚”這樣的幾個階段。《丁成巧得妻》中的丁成與蘭香的成婚之路如此坎坷,主要問題就出在門戶不對等上。在東北地區(qū),傳統(tǒng)觀念認為婚姻雙方要門第相當,然后擇一年長者為媒人,去女方家說媒。其后,男方母親帶著禮品去女方家里看對方的姑娘,如果女方家里同意婚姻,則男方父親帶著兒子去拜訪女方父母,男方給女方父母叩頭。如《柳邊紀略》云:
婚姻擇門第相當者,先求年老為媒。將允,則男之母徑至女家視其女,與之簪珥、布帛。女家無他辭,男之父乃率其子至女之姻親家叩頭……[10]
在東北,訂婚就要經(jīng)過 “說媒、相看、換盅” 三個階段?!罢f媒”是指媒人在中間起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當?shù)赜小懊饺耸菞U秤,全靠兩頭硬”[7]的說法?!跋嗫础本褪侵改蟹降脚郊胰タ次椿槠蕖倪@一點上看,東北地區(qū)婚俗較中原地區(qū)還是比較開放的?!皳Q盅”是指男方到女方家下聘禮,俗稱“下大禮”或者“下大茶”。婚禮的前一天,女方家也要將嫁妝送到男方家,俗稱“過箱柜”。東北地區(qū)的婚俗受滿族影響很大,這主要和東北漢族人的遷徙史有關。一方面是入鄉(xiāng)隨俗模仿少數(shù)民族的婚禮習慣;另一方面是多民族雜居地,通婚現(xiàn)象較為普遍。尊重少數(shù)民族習俗,能夠表現(xiàn)東北婚嫁習俗的二人轉(zhuǎn)小帽曲目,還有《配夫妻》《盼情郎》《放馬招親》和《李芳巧得妻》等。
二人轉(zhuǎn)小帽曲目中鮮有單獨介紹東北飲食文化的,但是很多曲目中附帶著介紹了東北的飲食文化。如《小拜年》《小分家》《夸哈爾濱》:
姑爺子到咱地家呀啊,咱給他作點兒啥呀啊,粉條燉豬肉啊,宰了那大蘆花呀啊,小雞兒呀啊燉蘑菇啊誒呦呦呦呦誒呦呦啊,我姑爺兒最得意它呀啊誒呦呦呦呦[8]——《小拜年》。
小兩口正然把嘴吵,小兒子跑進門來,要吃粘豆包——《小分家》。
烙煎餅,抻面條,包子饅頭熱火燒,兩毛多錢造個飽——《夸哈爾濱》。
其他曲目中的例子,如《牛郎織女》中有關于蕨菜、婆婆丁、柳蒿芽、大腦瓜等野菜的唱詞;《小拜年》中有火鍋和果匣子等飲食用具類的唱詞;《雙回門》有關于槽子糕的唱詞;《郭巨埋兒》里有麻花燒餅、蔥花蛋的唱詞;《韓信折壽》里有關于糖葫蘆的唱詞,等等。
受環(huán)境限制,東北人口味偏重,喜好油鹽,飲食以肉類為主。主食豐富多樣,有高粱米飯、餃子、大餅子、面條、窩窩頭等;蔬菜種類不算豐富,且多是易儲存類蔬菜,如白菜、土豆、粉條、蘿卜和地瓜等。受少數(shù)民族飲食文化影響,東北地區(qū)人喜愛吃粘食,如粘豆包、年糕、打糕、粘粥、薩其馬等。受天氣影響,東北地區(qū)入冬前要儲備冬菜,以酸菜和咸菜為主,同時儲備一些干菜。東北地區(qū)有肥沃的黑土地,有縱橫的大江和大河,部分地區(qū)還沿海,向西北又靠近內(nèi)蒙古,所以它是游牧文明、農(nóng)耕文明和漁業(yè)文明的交匯地,肉類較為豐富。東北地區(qū)的漢人還保留了“臘祭”的傳統(tǒng),每年臘盡春來,家家都要殺豬宰羊,祭祀祖先,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人畜兩旺。
二人轉(zhuǎn)小帽曲藝鮮活,內(nèi)容豐富貼近生活,因借情喻理而深受東北百姓的喜愛。它真實地反應了東北百姓的生活。小帽唱詞幽默,在嬉笑鬧跳中傳遞著一種東北人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小帽反映了東北地區(qū)的民俗和民風,對節(jié)氣文化、節(jié)日文化、婚俗文化和飲食文化等都有豐富的描寫。民俗能夠增添小帽的趣味性,通過民俗的展示能夠更加形象地反應東北人的普通生活。同時,民俗展示也能夠增添小帽語言的幽默性,如《小拜年》中就將豬肉燉粉條子、小雞燉蘑菇等看似平常的東北飯菜在唱詞中展示出來。將東北文化的“俗”與雅,通過小帽的曲藝形式展現(xiàn)出來,使得小帽曲藝形式更加生活化。二人轉(zhuǎn)既不是陽春白雪也不是下里巴人的曲藝形式,它既能夠反應生活的無奈,也能夠?qū)ι畹姆e極樂觀的態(tài)度進行描寫。民俗來源于生活,二人轉(zhuǎn)反映著生活,因此可以說東北民俗是二人轉(zhuǎn)曲藝形式的靈魂源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