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錟 錟
(福建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福州 350100)
大學生作為一個社會期望值比較高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進入大學校園的大學生漸漸的走出對家人的依賴,要獨自面臨許多以往不曾經(jīng)歷的挑戰(zhàn)和挫折,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帶給人的情感影響都是深遠的。有些大學生因為害怕失敗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會主動選擇在重大任務前設置各種障礙來阻撓自己取得成功,從而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因為這樣他們就有充分的理由將失敗外歸因到這些障礙:“我并沒有真的失敗,要不是因為這些障礙我肯定可以做的更好”,這便是自我妨礙(self-handicapping)。自我妨礙是指個體在表現(xiàn)情境中,為了避免或降低因表現(xiàn)不好所帶來的消極影響而采取的將失敗原因外化的行為和選擇。Berglas和Jones通過 一個關于“藥丸與智力測驗”的實驗首次對自我妨礙進行解釋,即讓被試在完成智力測試前自己選擇服用兩種藥丸,其中一種藥丸是有助于智力表現(xiàn),而另外一種藥丸則是干擾智力表現(xiàn),結果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的被試選擇了干擾智力表現(xiàn)的藥丸,以便未來將來可能的失敗提供借口[1]。
目前有兩種主要理論對自我妨礙的出現(xiàn)進行解釋:一以Covington為代表的自我價值理論,該理論認為自我妨礙是個體在失敗時作為保護自我價值感的借口;二是印象整飾理論,該理論提出在成就情境中,個體是因為擔心表現(xiàn)不好會損害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從而采取自我妨礙策略,即他們更在乎自己在公眾面前形象以及他人對其失敗的反應,而不是失敗本身所帶來的自我價值感降低[2]。自我妨礙者常把失敗歸因于一些外在因素,而非自己能力的匱乏。短期來看使用自我妨礙可以暫時降低個體對失敗的恐懼、維護個體的自我價值感、自尊和自我形象。但若長期采用自我妨礙策略,會減少成功的可能性,造成個體自我價值感的降低,從而陷入惡循環(huán),這顯然不利于大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找出對自我妨礙產(chǎn)生的因素,并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對癥下藥,找出一條能夠有效緩解大學生自我妨礙途徑是很有意義的。
行動式自我妨礙(behavioral self-handicapping)和自陳式自我妨礙(self-reported handicapping)是自我妨礙最為常見的分類,兩者都是個體因害怕未來可能發(fā)生的失敗結果對自己造成負面影響而選擇在執(zhí)行任務前設置一些障礙,它們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個體主動選擇在執(zhí)行任務之前采取的一些行為策略,如在考前通宵玩樂等;而后者是個體主動地向他人說明可能存在某些因素會使自己這次的發(fā)揮不好,如身體不舒服、沒有復習好等[3]。與行動式自我妨礙不同的是,自陳式自我妨礙通常只是向他人訴說自己可能會失敗,但個體未必會減少實際的努力,所以它相對于行動式自我妨礙而言具有更多成功的可能性[2]。本文主要探討的是自陳式自我妨礙。
自我妨礙通常發(fā)生在個體感覺到自我價值感和自尊可能受到威脅時,正如Rhodewalt所認為的那樣,自尊是失敗感的晴雨表,所以可能引發(fā)自我妨礙。國內(nèi)外對自我妨礙與自尊的關系做了許多研究,有學者提出自尊與自我妨礙呈顯著負相關,低自尊更容易出現(xiàn)自我妨礙[4];也有研究認為高自尊更容易出現(xiàn)自我妨礙現(xiàn)象,張曉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自尊個體的大學生同樣也存在一定的自我妨礙現(xiàn)象[5]。李曉東和袁冬華研究了內(nèi)隱自尊與外顯自尊對自我妨礙的影響:內(nèi)隱自尊和外顯自尊對自我妨礙有不同的影響,高外顯自尊的男生更傾向于做自陳式自我妨礙[6]。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即一個人對自己是否能夠完成和進行某項任務的主觀預測和判斷。對自身自我效能感的判斷結果將直接影響到人們在面對困難情境時的態(tài)度、愿意付出多少努力和精力以及能夠堅持多長時間。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與自尊呈顯著的正相關。先前對自我妨礙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小學學業(yè)自我妨礙,張美葉和李天鎬曾對大學生在體育學業(yè)中自我妨礙現(xiàn)狀以及自我妨礙、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但對三者間的關系只是進行簡單分析,并未考慮到自尊的中介作用[7]。
綜上所述,考慮到自我效能感可能通過影響自尊進而影響到大學生自我妨礙,即在自我效能感與自我妨礙的關系中,自尊可能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將進一步對大學生自我妨礙現(xiàn)狀及其三者間的關系進行探討,為有效緩解學生自我妨礙現(xiàn)象提供理論依據(jù)。
采用集群抽取的方式,對某學院大一至大四年級的本科生進行了調(diào)查,考慮到人口學變量的分配,一共發(fā)放了400份問卷,回收問卷中有效問卷有338份,有效率達到84.5%,表1是本次研究有效被試的構成。
表1 樣本分布表
2.2.1 自我妨礙量表(SHS)中文版問卷
自我妨礙量表(SHS)中文版是由李曉東等人修訂,一共有14道題(其中6、13題是反向計分),量表是采用李克特6點計分,每個項目都是1-6評分,SHS為單維量表,只能對自陳式自我妨礙進行測量,只統(tǒng)計總量表分。量表得分越高說明被試越有自我妨礙傾向。中文版的自我妨礙量表已被證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內(nèi)在一致性系數(shù)為0.79,重測信度為0.74,SHS的14個項目和總量表分的相關在0.48和0.70之間[8]。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75。
2.2.2 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的中文版問卷
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的中文版采用的是李克特4點計分,是單維量表,將10道題的得分加起來再除以10就是總量表分,問卷得分越高,說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就越高。中文版的GSES也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重測信度為0.83,分半信度為0.90,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7[9]。在本測量中,該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4。
2.2.3 自尊量表(SES)
自尊量表(SES)由羅森伯格所編制,包含了10道題,問卷采用李克特4點計分,其中3、5、8、9、10題為反向計分,SES為單維量表,將10道題的得分加起來就是量表總分,總分越高就說明此人的自尊心水平也就越高。中文版的自尊量表已被證實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其中分半信度為r=0.701,α系數(shù)為0.754[10]。在本次測量中,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73。
運用SPSS19.0和Process3.2程序?qū)?shù)據(jù)進行錄入和分析。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自我妨礙量表為李克特6級評分,問卷中每個題目的理論中值為3.5[11],由表2可知,大學生自我妨礙的總均分為2.96,顯著低于理論中值(3.5),但在大學生群體中存在一定的自我妨礙的現(xiàn)象的。
表2 大學生自我妨礙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和單樣本T檢驗(檢驗值為3.5)
根據(jù)表3的結果顯示,大學生自我妨礙在性別和出生地變量上都有顯著差異:男生的自我妨礙得分顯著低于女生;出生地為農(nóng)村的大學生的自我妨礙分數(shù)顯著低于出生地為城鎮(zhèn)的大學生。
表3 大學生自我妨礙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大學生自我妨礙在年級變量上有顯著的差異。通過多重比較進一步發(fā)現(xiàn),大四學生的自我妨礙分數(shù)最高,顯著高于其他年級,大三學生的自我妨礙得分最低(見表5)。
表4 大學生自我妨礙在年級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表5 自我妨礙與年級變量的事后多重比較
從表6可以看出,大學生自我妨礙與自尊、自我效能感都有著極其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自尊水平越低、自我效能感水平越低的大學生越容易出現(xiàn)自我妨礙現(xiàn)象;大學生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表6 大學生自我妨礙與自尊、自我效能感的相關分析
根據(jù)溫忠麟等學者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12],假設:自我效能感對自我妨礙的預測作用顯著,同時對自尊的預測作用顯著,把三者同時放入回歸模式中,若自我效能感對自我妨礙的預測作用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則自尊在自我效能感對自我妨礙的影響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若自我效能感對自我妨礙的預測作用不再顯著,則自尊在自我效能感對自我妨礙的影響中起著完全中介的作用。
由表7所顯示的結果可以得知,各回歸系數(shù)均顯著,自我效能感對自我妨礙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能解釋自我妨礙變異的10.2%。將三者同時放入回歸模型中,自我效能感對自我妨礙的預測作用發(fā)生顯著的變化,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共同解釋了自我妨礙變異的23.1%,說明了自尊在自我效能感對自我妨礙的影響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并且還使用了Process3.2程序?qū)ψ宰疬M行中介效應的檢驗,95%CI檢驗結果為[-0.2251,-0.0919],其中沒有包含0,表明自尊的中介效應顯著。三者的關系如圖1所示。
表7 運用回歸分析對大學生自我妨礙、自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
圖1 自尊與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妨礙的中介作用圖
本研究顯示大學生自我妨礙的總均分顯著低于理論中值,處于中等偏下水平,但還是存在自我妨礙現(xiàn)象,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4][11]。大學在學習和生活上與中小學不同,對大學生的要求更高:在學習上,更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依賴學生的自覺性,而且大學的學習任務內(nèi)容多、范圍廣、難度大;在生活中,大學生離開了家人的庇護,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生活,要面對許多以往所未經(jīng)歷的挑戰(zhàn),如就業(yè)壓力等。
大學生出于對自我形象的保護和避免自我價值感降低,可能出現(xiàn)自我妨礙現(xiàn)象,特別是在個體的自我形象與其所付出的努力相關的情況下。同樣是失敗,“竭盡全力卻失敗”總是要比“因各種意外而失敗”更令人氣餒、挫敗,那么有些大學生會因為害怕失敗而選擇在緊要的任務前自己設置障礙的行為就變得不難理解了。對那些會采取自我妨礙的人來說,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雙贏”的選擇,因為它既能保護個體的自我價值感也能避免對自我形象產(chǎn)生威脅,是一種有效的自我保護策略:在預先設置的阻礙下,即便失敗了也無可厚非,他們有理由將失敗外歸因于這些障礙,并不是自身能力問題,而且他人也能予以理解,所以不會對個體的自我形象和自我價值感產(chǎn)生影響;相反要是成功了,那便是提升他們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以及自我價值感的最好時機,說明自己有較高的能力。畢竟從某一程度來講,自我妨礙是一種“雙贏”的選擇,不僅沒有任何損失,還能保護自己的形象。
同時測量結果顯示,大學生中自我妨礙現(xiàn)象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性自我妨礙的分數(shù)顯著的高于男性。這可能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下對性別產(chǎn)生的刻板印象以及施測情境有關:人們通常將男性的失敗歸因于缺乏努力等不穩(wěn)定因素 ,而把女性的失敗歸因于缺乏能力等穩(wěn)定因素,在這種壓力下,女性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保護自我形象和自我價值感,更可能使用自我妨礙策略。此次研究還發(fā)現(xiàn),大學生自我妨礙得分在出生地方面上存在顯著的差異,出生地為城鎮(zhèn)的大學生在自我妨礙的分數(shù)會顯著的高于出生地為農(nóng)村的大學生。這可能是因為從小生活在城鎮(zhèn)的大學生在生活條件、學習環(huán)境以及享受到的學習資源等方面普遍會比生活在農(nóng)村的學生要好一些,所以城鎮(zhèn)的學生對自己可能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不容許失敗破壞了自我形象,所以與出身地為城鎮(zhèn)的學生更易使用自我妨礙策略。
最后,大四學生的自我妨礙得分顯著的高于其他年級,而大三年級的得分最低的。原因可能與大四學生所處的形勢有關:即將結束學生時代、離開象牙塔步入社會工作中。就業(yè)、考研、畢業(yè)論文等任務足以讓大四學生疲憊不堪,面對家人、老師、朋友的期望,加上對未來的迷茫,他們更加害怕失敗所帶來的一切,這不僅是因為害怕失敗的結果會破壞到自我形象和降低自我價值感,更是害怕讓家長和老師失望,于是大四學生的自我妨礙分數(shù)顯著高于其他年級就變得不難理解了。相比之下,大三的學生的自我妨礙的得分最低,可能是因為大三的學生處于畢業(yè)前期,雖然開始對自己的將來進行考慮,但壓力還不明顯,加上課程較少,學校里的人際關系也相對比較穩(wěn)定,所以大三學生較少出現(xiàn)自我妨礙現(xiàn)象。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自我妨礙與自尊、自我效能感都呈顯著的負向相關關系,即自尊水平越低的大學生越容易使用自我妨礙策略,自我效能感越低的大學生也越容易使用自我妨礙策略。這與常虹以及張美葉等的發(fā)現(xiàn)相一致,即低自尊比高自尊的個體更容易有自我妨礙的傾向[4][7][13],但與張曉和張曉東等人的研究結果有所出入,他們認為高自尊也會出現(xiàn)自我妨礙現(xiàn)象[5][6]。筆者認為自尊水平較低的大學生在面對各種成就情景時,由于害怕失敗所帶來的各種不良的影響,與自尊水平較高的大學生相比更容易使用自我妨礙策略。一般來說,自尊水平低的大學生比起自尊水平高的大學生可能有更多的失敗經(jīng)歷,對失敗的結果更為敏感,這就導致他們在新的成就情境中有更可能去預估失敗結果,更不確定自己是否有完成某項任務的能力,即自我效能感較低。所以比起成功所帶來的自豪、自信等積極情緒體驗和自我價值感的提升,他們或許更在意過去的失敗經(jīng)歷,害怕再一次的失敗給他們所帶來的無能感、挫敗感以及自我形象的損害,未來保護自我形象和自我價值感,自尊水平較低的大學生可能更容易出現(xiàn)自我妨礙現(xiàn)象。
自我效能感與自我妨礙呈顯著負相關,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7][13]。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學生往往對自己能否順利進行和完成某項任務有偏低的主觀判斷,他們不太相信自己有足夠能力去很好地完成某項任務,這類學生通常會選擇比較容易或者特別難的任務。因為任務越簡單越容易完成,這種成功的經(jīng)歷會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而對于那些特別難的任務即便結果是失敗也能得到他人的理解,畢竟沒有幾個人能夠很好的完成這項很難的任務,所以并不會損害到他們自我形象和自我價值感,相反他們要是能夠順利完成這些特別難的任務那無疑顯示自己能力強的事實。一般來說自我效能感比較高的人,會認為自己有能力處理各種事件,因此他們顯得比較自信、樂觀,愿意去冒風險、不害怕失敗,持能力增長觀,認為失敗也是一種成長,所以自我妨礙的傾向會比較低。
研究結果還發(fā)現(xiàn)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與自尊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也就是說自尊水平越高的大學生自我效能感也就越高。一般來說自尊水平越高的個體對自己各方面的評價都會比那些自尊水平低的人要高些,會有更多正向的情緒體驗,更有信心和沖勁,覺得自己有能力去進行和完成任務,所以自我效能感也就會比那些自尊水平比較低的人要高些。
最后研究結果顯示,自尊在自我效能感對自我妨礙的影響中起著部分中介的作用。自我效能感不僅可以對自我妨礙進行直接的影響,而且可以通過對自尊來間接對自我妨礙產(chǎn)生影響。這就表明了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在對自我妨礙起作用的過程中往往離不開大學生自尊的影響。一個自我效能感比較高的人,通常更愿意去相信自己有一定的能力去完成和解決很多事情,在面對不同的成就情境時,他們顯得積極樂觀勇敢,會選擇中等難度的任務,即便結果有失敗的可能性,也愿意去冒險和接受挑戰(zhàn),即便是可能會失敗的結果對他們來講也是一次成長和提升的機會,所以這一類人通常很少會因為擔心失敗而有自我妨礙傾向。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比較高的人其自尊水平也相對來講會比較高。影響個體自我效能感高低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個體自己所親身經(jīng)歷的成敗經(jīng)驗有關,通常來講一個人所經(jīng)歷的成功越多,自我效能感就越高;失敗經(jīng)歷越多其自我效能感可能就越低。這個過程也會對個體的自尊水平的高低有所影響,有較多成功經(jīng)驗的人會對自己在各方面的評價都比較高,所以自尊水平往往也會比較高。自尊水平比較高的人有較少的自陳式自我妨礙傾向,就比如他們很少會因為害怕考不好而選擇在考試前主動向他人訴說某些因素會影響自己自己的正常發(fā)揮。所以綜上所述,大學生自我效能感會通過影響個體自尊水平的高低進而影響到個體自我妨礙的傾向。
通過問卷調(diào)查法,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結果結論:
(1)大學生中存在自我妨礙現(xiàn)象,大學生的自我妨礙現(xiàn)象在年級、性別和出生地變量上都有顯著性差異。
(2)大學生自我妨礙與自尊和自我效能感都呈顯著的負向相關關系,自尊與自我效能感呈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
(3)自尊在自我效能感對自我妨礙的預測關系中起著部分中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