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旻
首先說明,星鏈(Starlink)并非屬于5G的范疇,它是由美國SpaceX公司構建,用以提供衛(wèi)星互聯網絡接入的低軌衛(wèi)星星座系統。在其建立之初即宣稱,它是獨立于5G之外的,但由于它提供的一些服務與5G交集或相似,或者說是互為補充的,故在此講座中進行介紹。
星鏈計劃實施始于2015年1月,旨在以充分的寬帶資源,為高密集城市提供50%的回程通信業(yè)務和10%的局域互聯網業(yè)務。此外,星鏈的出臺還有著重要的軍事應用背景,SpaceX已公開宣稱,美軍將是星鏈系統的重要客戶。美軍特別重視其所具有的應用潛力:可大大增加和補充具有快速響應的寬帶能力;可作為低時延、高精度導航定位手段;可進行全天候無縫隙偵察監(jiān)視;可實施對天基目標的探測和摧毀等。
實際上,20世紀90年代末,就有了以全球星和“銥”星為代表的、實用的低軌星座衛(wèi)星通信系統,其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地面蜂窩移動通信的迅速發(fā)展和普及,令其在市場競爭中落敗。后來,新一代的“銥”星和全球星東山再起,經營有所起色,但仍未能成“大氣候”,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成本和頻率資源不盡人意,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星鏈”獨辟蹊徑,計劃以極低的成本造出由42,000顆位于340 km–1,300 km高度軌道上的巨型低軌星座。由于衛(wèi)星數量越多制造成本越低,而且發(fā)射時通過一箭多星(60星)和第一級火箭回收再重復使用,使成本大為降低。
經過預研、設計、樣機測試和試驗等先期準備工作后,SpaceX于2019年5月24日,使用“獵鷹”-9號重型火箭以一箭60星方式首發(fā)成功,將衛(wèi)星送到高度為440 km–50 km、傾角為53°的軌道上,這一波衛(wèi)星是作為星座測試用的。此后,又于同年11月至2020年8月,先后10次以同樣方式將數百顆衛(wèi)星射入550 km的低軌軌道,使在軌衛(wèi)星達595顆之多,而這只是剛剛揭開的序幕,預期在軌衛(wèi)星達700多顆后,開始為北美地區(qū)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并繼續(xù)增加星座衛(wèi)星數上萬,直至覆蓋地球“無死角”,在任何地方對衛(wèi)星的仰角在40°以上。據悉,星鏈星單星容量達20GB/s,首批4,425顆衛(wèi)星升空后,系統吞吐量高達88Tb/s,衛(wèi)星的壽命為5–年。星鏈的系統基本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星鏈的系統基本參數[1]
星鏈星座的構建是計劃分階段進行的,如表 2所示。
表2 星鏈星座的構建和狀況
圖1(a)是第一階段中第一個軌道殼層上的軌道分布二維圖形,殼層均勻配置 72條軌道,每一軌道配置22顆衛(wèi)星,共有 1,584顆衛(wèi)星,軌道高度為 550 km,傾角為 53°。圖 2(b)是三維圖像。相鄰二衛(wèi)星的覆蓋邊界有一定的重疊,以保證覆蓋的連續(xù)性。
圖1(a)星鏈第一個軌道殼層的軌道分布二維圖形圖1(b)衛(wèi)星對地球的覆蓋三維圖像(圖來源:網絡)
當第一、二階段計劃實現后,將加上 340 km和 1,100 km(1,100 km–1,325 km)高這兩層軌道殼層,各采用不同的工作頻帶,下面將進一步說明。
不同高度上的衛(wèi)星對地面覆蓋的面積是不同的,衛(wèi)星所處高度越高覆蓋區(qū)越大。還要注意到,為了保證通信質量,用戶對衛(wèi)星的仰角要足夠高;而用戶越靠近覆蓋邊緣仰角越低,仰角太低將造成來自太空和地面的噪聲增加,降雨影響嚴重(噪聲增加,信號功率衰減),使用戶設備接收系統性能惡化,原則上,工作頻率越高影響越大。Starlink指標要求在覆蓋區(qū)邊緣處用戶終端仰角為 40°(見圖 2),這時上述影響將降至最低。
圖2 星鏈系統中用戶終端的最低仰角要求
經計算,當衛(wèi)星高度為1,150 km時,傳播時延為3.8 ms,衛(wèi)星對地面的覆蓋半徑為1,060 km,覆蓋面積350萬平方千米;而當衛(wèi)星高度為550 km時,傳播時延為1.8 ms,衛(wèi)星對地面的覆蓋半徑為506 km,覆蓋面積64萬平方千米。
由表1可知,星鏈衛(wèi)星發(fā)射質量為227 kg–260 kg,按分類屬小衛(wèi)星,圖3給出了衛(wèi)星的外觀圖,太陽電池帆板為單板結構,面積12 m2,星體則為矩形盒式,面上一側安有多部天線。
圖3 在軌道上運行的星鏈衛(wèi)星(圖來源:[2])
圖4 安裝在Starlink星體上的相控陣列天線(圖來源:網絡)
圖4是網絡披露的 Starlink星體的架構,特別醒目的是用作主天線的平板陣列天線,共有 4個方塊,均為相控陣列天線。據悉,星上采用的星間鏈路是利用激光建立的,而饋電鏈路則采用微波或毫米波。
從發(fā)表的公開資料看,Starlink系統地面段是采用典型的架構,即包含了測控和眾多的用戶終端設備,后者不是直接互連,而是通過網關站接入交換網絡。網關站的作用相當于地面蜂窩移動通信中的基站,該基站包括了收發(fā)信臺和控制器,負責移動用戶和網絡之間的無線連接。
關于用戶終端設備,有報導稱,其尺寸與比薩餅盒相當(市面上這種盒子的典型尺寸是25 cm×25 cm),可安裝在能“看到”天空的任何地方,移動的或固定的載體上。圖 5是用戶設備采用的相控陣天線的照片。
圖5 星鏈用戶設備使用的相控陣天線(來源:網絡)
星鏈系統實施的第一階段,在高度為 550 km和 1,100 km的軌道上星座,將采用 Ku和Ka頻段,具體如表 3所示。而到第二階段,將在 340 km的軌道上使用 V頻段(46 GHz–56 GHz)。因此,頻段資源更為豐富,且地面和空間應用還不太廣泛,較易保證本系統和系統間的電磁兼容性。
表3 星鏈系統第一階段使用的頻譜資源
所謂電磁兼容性是指設備或系統在其電磁環(huán)境中符合要求運行,并不對其環(huán)境中的任何設備或系統產生無法忍受的電磁干擾的能力。如圖7所示,以衛(wèi)星網絡間的電磁兼容性為例,設二衛(wèi)星網絡使用相同的射頻,在圖 6(a)中,干擾網絡的地球站上行信號對受干擾網絡的衛(wèi)星產生干擾,并轉發(fā)成下行干擾信號;另外,干擾網絡的地球站通過自己的衛(wèi)星轉發(fā)信號時,轉為下行信號中一部分對受干擾網絡的地球站產生干擾。
圖6 衛(wèi)星網絡之間的電磁兼容性模型
圖6(b)是鄰星同頻干擾的情形,通常是通過衛(wèi)星天線旁瓣發(fā)生的,受干擾衛(wèi)星接收到干擾信號后,轉發(fā)給地面受干擾網絡的地球站。
由于GSO與NGSO固定業(yè)務系統的并存,為保證系統間的電磁兼容性,ITU-R對上、下行鏈路的功率通量密度(pfd)給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pfd過高,會對其他系統產生不可承受的干擾;pfd過低,系統中的用戶設備(如天線)難以做到小型化,通信質量也難以保證。所謂功率通量密度是指發(fā)射功率(并計入發(fā)射天線增益)在接收點處單位面積上的功率。
就星鏈系統而言,其使用的頻譜已列于表3中,在美國,它是與其他業(yè)務是共享的,且多處于從屬(第二)用戶,如圖7所示。
圖7 星鏈星的頻率計劃和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頻譜配置
表4是軌高1,110 km的星鏈星用戶鏈路Ku頻段在地球表面上產生的功率通量密度(pfd);圖8(a)、圖8(b)給出了服務緯度為-55°–55°下行鏈路pfd與用戶仰角關系曲線和ITU要求的比較,表明是符合要求的。
表4 1,110km軌高的星鏈星用戶鏈路Ku頻段在地球表面上產生的fpd
圖8 星鏈星服務緯度為-55°–+55°下行鏈路pfd與用戶仰角關系曲線和ITU要求的比較(圖來源:[3])
再看網關鏈路,表5是軌高1,110 km的星鏈星網關鏈路Ka頻段在地球表面上產生的功率通量密度(pfd),圖8(c)是服務緯度為-55°–55°下行鏈路pfd與網關站仰角關系曲線和ITU要求的比較,可見,當仰角低于10°時,將超過ITU給出的限制。好在星鏈系統中,用戶和網關站的仰角都在40°以上,是符合ITU的要求的,其備余量約10 dB左右。
表5 1,110 km軌高的星鏈星用戶鏈路Ku頻段在地球表面上產生的fpd
圖8(c)星鏈星服務緯度為-550-+550網關站下行鏈路pfd與網關站仰角關系曲線和ITU要求的比較(圖來源:[3])
為獲得良好的電磁兼容性和覆蓋的靈活性,除滿足pfd的要求外,天線技術無疑是十分關鍵的。據報導,星鏈系統中,星上有效載荷、用戶終端和網關站天線都采用了相控陣天線,并采用一些特有的新技術來改進其性能,成為區(qū)別于其他系統的獨到之處。
用戶鏈路、網關站鏈路的測控鏈路,都需要采用窄波束、方向性強的天線,并對網關站仔細選址,這樣可保持對本系統衛(wèi)星與GSO衛(wèi)星具有足夠的隔離度(如22°左右);另外,波束指向應該是可控的,以適應星座星位置移動的變化。這樣,相控陣天線便是最佳選擇。推測星鏈系統采用了一種模擬與數字混合的波束成形天線技術,如圖9所示,其基本工作原理在以前的5G講座中已有闡述(見《數字通信世界》2019年第1期)。將相控陣天線加上自適應處理器便可構成自適應天線,相控陣天線和自適應天線在星鏈系統中的一些可能應用如圖10所示。
圖9 模擬與數字混合的波束形成示意圖
圖10 相控陣和自適應天線在星鏈系統中的一些可能應用
(1)衛(wèi)星Ku天線波束寬度的調控:在圖10(a)的應用中,每一蜂窩小區(qū)用一3 dB的單波束覆蓋,即小區(qū)邊緣處于波束功率從峰值下降一半圍線處。在星鏈系統中,用戶下行鏈路采用右旋圓極化(電波傳播中電場矢量末端軌跡沿傳播方向成右手螺旋法則)。從圖9可見,多波束中從中心到邊緣,每個波束的寬度是逐漸展寬的,投射到地面上的“腳印”面積比中心波束的擴大了,也即增加了下行信號功率的散布面,這可能增加對其他系統和其他波束的干擾;而在上行鏈路中,衛(wèi)星會接收到更多的射頻信號,包括來自其他系統的和本系統其他用戶的干擾。為了解決此波束展寬問題,星鏈系統所用相控陣增加了若干可控接通或斷開的陣元。如圖11所示,當衛(wèi)星在離中心視軸23°、32°時,接通附加的陣元,使沿此方向的波束收窄,而在其他指向上斷開這些附加的陣元,結果,衛(wèi)星在0°(視軸方向)至40.46°俯仰范圍內,3 dB波束寬度控制在2.2°–.44°之間。
圖11 調控后天線波束寬度隨指向角度的變化(圖來源:[3])
(2)衛(wèi)星天線增益的調控:由圖12可見,從星下點(視軸軸向)到覆蓋區(qū)邊緣,衛(wèi)星信號到達地面的路徑不同,衛(wèi)星沿視軸到達地面的距離最短,而到達邊緣的距離最長,因此,需要調節(jié)不同天線指向上的增益,來補償傳播路徑損耗的變化,使地面覆蓋區(qū)內的功率通量密度保持恒定。也即在視軸軸向上的EIRP最小,而指向40.46°的方向上,傳播損耗最大,EIRP也最大。如圖12所示,對天線增益調控的結果,衛(wèi)星發(fā)射的功率通量密度(EIRP[dBW/4 kHz]),從覆蓋區(qū)中心(星下點)到邊緣是逐漸增大的。
對于接收波束,表征衛(wèi)星接收系統靈敏度的天線增益與噪聲溫度比([G/T]),在視軸方向上為9.8dB/K,在覆蓋邊緣方向上為8.7 dB/K。
(3)網關站天線技術:網關站工作于Ka頻段,在某一段時間內,衛(wèi)星上每一Ka波束與單個網關站相聯系,網關站無需調控其波束寬度,但要求二者波束中心(最強方向)互相對準,因為衛(wèi)星是運動的,因此,網關站天線必須具有跟蹤衛(wèi)星的功能(見圖10(b)),而利用自適應天線技術可實現對衛(wèi)星的自動跟蹤。以圖13所示的自適應天線說明其原理。網關站自適應天線各陣元接收到衛(wèi)星發(fā)出的信標,送到自適應處理器,按一定算法產生控制信號,調整每路的加權系數(含相位和幅度),使天線合成的波束最大方向指向衛(wèi)星,這時輸出的信標功率就為最大,衛(wèi)星運動時,網關站的自適應天線也動態(tài)地調整各路的加權系數,使天線對準衛(wèi)星,并保證兩者波束最大方向對準。
(4)調零天線技術的應用:為了降低星鏈星與GSO和NGSO衛(wèi)星的相互干擾,衛(wèi)星和地球站采用窄波束、強方向性的天線,這樣,接收時外來干擾將只從旁瓣進入;發(fā)射時從旁瓣對其他系統產生干擾。以接收為例,通過自適應處理技術使旁瓣在干擾來向產生零點(參見圖10(c));發(fā)射時在對其他系統的衛(wèi)星或地面設備的方向上產生旁瓣的零點,避免對其產生干擾。
星鏈系統是一個旨在為全球提供寬帶互聯網接入的巨型低軌星座,其衛(wèi)星運載發(fā)射方式、星座衛(wèi)星數目、大帶寬和所提供的無縫隙、三維空間覆蓋,都是前所沒有的。因為如此,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如系統的電磁兼容性問題,其系統設計已作了許多分析論證,最終結果如何,還要接受實踐的檢驗。此外,本文未涉及的圍繞全球的巨量衛(wèi)星產生的光學污染(據稱已通過涂覆成為“暗星”),會帶來何種影響?至于星鏈與地面5G關系如何,有無融合的可能?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