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 盧長慶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治療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而患者治愈出院后,又該如何通過藥膳來調(diào)理飲食呢?
早在明代,名醫(yī)吳又可就著有《溫疫論》,認為瘟疫是自然界中的一種癘氣致病,對人體臟腑經(jīng)絡(luò)均有損傷。疫病康復期的藥膳調(diào)理,也需辨證調(diào)治。
疫毒直中肺臟,造成肺陰虧損,表現(xiàn)為發(fā)熱,干咳少痰,痰液黏稠,眼、鼻、口、咽干燥,舌質(zhì)紅、苔厚膩,脈細數(shù)。宜選用養(yǎng)陰潤肺的藥膳。
原料:北沙參10 克,麥冬10 克,天冬10克,瘦豬肉250 克,食鹽少許。
做法:先將沙參、麥冬、天冬放入鍋內(nèi)大火煮沸,改小火煎30 分鐘,得煎液1000 毫升待用。將瘦豬肉洗凈切塊,放入鍋中加入煎液,煮沸去浮沫,改用文火慢燉。待肉爛時加入食鹽,不用加其他佐料,即可食用。
北沙參可滋陰潤肺,麥冬、天冬可養(yǎng)陰生津、清肺降火,多用于肺熱燥咳痰黏者及陰虛腸燥便秘者。加之用瘦豬肉可滋陰潤燥、益氣、補虛損。本藥膳要清燉,也不可過食,尤其是初食者,過食會加重腸胃負擔而影響吸收。
原料:西洋參2 克,川貝母3 克,玉竹10 克,銀耳10 克,冰糖少許。
做法:將玉竹煎汁,銀耳泡發(fā)洗凈。把泡發(fā)的銀耳、西洋參片、川貝母、冰糖放入碗中,加入玉竹煎汁,隔水蒸熟后食用。
西洋參補氣養(yǎng)陰、清熱生津,適用于陰虛火旺的干咳、氣虛乏力者,川貝母可潤肺止咳化痰,銀耳、玉竹均有滋陰潤肺作用,根據(jù)中醫(yī)“陰平陽秘”的規(guī)律進行調(diào)養(yǎng),早晚食用,連食15 天后,低熱、虛勞咳嗽有改善。
原料:干百合10 克,川貝母3克,雪花梨200 克,冰糖少許。
做法:干百合洗凈,溫水泡軟,川貝母洗凈,雪花梨切塊。所有原料放入鍋內(nèi),加水1000 毫升,大火煮開,小火燉煮30 分鐘,即可食用。
百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對肺虛久咳、虛煩驚悸失眠者有益;川貝母潤肺止咳化痰;梨清熱生津。本品適宜久咳、燥咳、少痰者食用,有潤肺養(yǎng)肺之功效。
疫毒除傷肺外,還傷及脾,造成脾肺氣虛,表現(xiàn)為氣短、胸悶、咳嗽、乏力,還有腹脹、納差、便秘或便溏,面色?白,怕冷,苔白膩,脈細弱。宜選用補肺氣、益脾氣的藥膳。
原料:豬肺250 克,炒甜杏仁25克(打碎),麻油、醬油、黃酒、生姜、鹽適量。
做法:豬肺灌洗干凈,切片待用。將少量麻油加入炒鍋中,放入肺片及杏仁,加黃酒、生姜翻炒后,再加少許鹽和醬油,翻炒出鍋。
本品來源于古醫(yī)書《證治要訣》,具有補肺氣作用。中醫(yī)講究“以肺補肺”,加之甜杏仁可止咳化痰,經(jīng)炒制后又可開胃健脾,麻油可潤腸通便。若痰中帶有血絲,可用熟肺片蘸白芨粉( 3 克)食用,白芨有收斂止血作用。
原料:炒白術(shù)30 克,干姜6 克,熟棗泥150 克,面粉300 克。
做法:炒白術(shù)、干姜研細粉,與熟棗泥、面粉加冷水和面,揉勻,分成劑子,搟成薄餅,烙熟食用。
本品來自醫(yī)書《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有補氣健脾止瀉的功效,適用于脾虛食滯、消化不良、便溏的患者。方中以白術(shù)為主,補氣健脾、燥濕止瀉,干姜、棗泥可溫中補脾。健脾可加強運化和代謝能力,而達到祛濕目的。中醫(yī)五行學說有“培土生金”之法,即補脾土才能生肺金。本品偏溫,溫中燥濕,可用于脾胃寒濕泄瀉者,但中焦熱盛者不宜多食。
新冠肺炎是一種消耗性疾病,治愈后身體仍虛弱,進食要從少量開始,不可急于進補,飲食要清淡,忌肥甘油膩難消化的食物,少辛辣、過咸及炙烤食品,以免耗氣傷津。要保證睡眠,慎起居,不妄勞作,調(diào)整情緒,精神內(nèi)守,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