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
在湖北省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分別藏有一個曾侯乙墓銅鑒缶,它們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和“烤箱”了,古人在夏冬之季借此器物冰酒和溫酒。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由2008人組成氣勢恢宏的缶陣,所用樂器的形制,同樣也源于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銅鑒缶。
1977年9月,湖北隨州武漢軍區(qū)空軍雷達修理所要擴建營房,對紅色砂巖山崗實施爆破時,出現(xiàn)的一大片褐色泥土引起了副所長王家貴的關注。喜歡歷史文物的王家貴據(jù)此猜測下面可能有古墓,三次奔走縣文化館報告消息。時任湖北省博物館館長兼文物考古隊隊長的譚維四,帶隊來到施工現(xiàn)場,主持發(fā)掘工作。經(jīng)過三天時間的鉆探,探明了此墓的基本情況。這是周王族諸侯國中曾國國君曾侯乙的墓葬,面積約有200平方米,比著名的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還要大約6倍。在這座恢弘的墓葬里,同時出土了兩件造型、紋飾、大小均同的銅鑒缶。它們以兼具藝術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引人側目。
銅鑒缶屬于楚系青銅器,是一個構思奇特的組合器。外部為鑒,鑒高63.2厘米,內(nèi)部置尊缶,缶高51.8厘米,共重170公斤。鑒和尊缶均飾以變形蟠螭紋、勾連紋和蕉葉紋等,且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鑒的圈座依附著動感很強、穩(wěn)健有力的四獸。四角四邊均有一個攀伏的龍形耳,且龍尾部有小龍纏繞,飾以兩朵小花。尊缶蓋呈方形隆起,四角附堅環(huán)鈕,尊缶身腹部四邊各有一堅環(huán)耳。鑒與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塊,冬天可以貯存溫水,尊缶內(nèi)盛酒。為了使缶在鑒中不會晃動傾倒,鑒的底部還設計了3個彎曲的拴鉤,其中1個鉤子上安裝了活拴,缶的圈足底部對應3個榫眼,當拴鉤套在榫眼里,鉤子上的活拴會自動倒下,防止拴鉤滑脫,即可起到固定作用。
夏季使用冰鑒供酒的風習,在我國由來已久?!对娊?jīng)·豳風·七月》中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的詩句。《周禮》記載西周時期,王室有專門掌理藏冰和供冰事務的官員——凌人。凌人在冬天把冰塊儲藏到地窖里,到第二年取出來,在進行祭祀和宴請賓客時使用。因為自然發(fā)酵的酒在炎炎夏日容易發(fā)酸變質(zhì),冰鎮(zhèn)可以讓酒保持清冽的口感。有時候酒還會存留酒渣,所以還需搭配過濾器。冬天放入溫水則與現(xiàn)代物理學知識不謀而合——水的比熱容大,可以給缶里的酒保溫。
根據(jù)這些華美奇巧的器物,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人是如何通過充滿想象力的設計,來探索美好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