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六人民醫(yī)院,200233)
血液透析是治療大多數腎臟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安全有效的透析途徑是患者健康的有力保障。近年來,有報道顯示[1]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發(fā)生率逐年增高,加重患者病情,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為探討集束化護理對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預防效果,筆者選擇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150例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50例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5例,觀察組:男39例,女36例,年齡22-83歲,平均年齡(61.5±13.4)歲,原發(fā)性高血壓腎病38例,糖尿病腎病26例,腎囊腫6例,腎病綜合癥3例,其他2例,置管部位:右頸內靜脈置管63例,右股靜脈12例,置管平均時間(11.9±2.5)月;對照組:男:40例,女 35例,年齡 19-79歲,平均年齡(62.3±14.1)歲,原發(fā)性高血壓腎病40例,糖尿病腎病26例,腎囊腫4例,腎病綜合癥4例,其他1例,置管部位:右頸內靜脈置管66例,右股靜脈9例,置管平均時間(12.2±3.0)月。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置管部位和置管時間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進行集束化護理,具體如下:
(1)加強教育:對醫(yī)護人員進行培訓,嚴格規(guī)范操作過程,定期對護理人員護理質量進行考評。
(2)嚴格無菌操作:透析過程中,醫(yī)護人員加強無菌觀念,注意衛(wèi)生,規(guī)范洗手,做好無菌措施,避免出現交叉感染。
(3)病房管理:加強室內物品的消毒,定時通風,保持病房清潔干燥。對患者排泄物、輔料、引流管等及時處理。限制人員出入,定時對病房做空氣細菌培養(yǎng)。
(4)穿刺部位的護理:穿刺部位的消毒要規(guī)范,消毒范圍足夠,盡量采用頸內靜脈置管。
(5)感染監(jiān)測:監(jiān)測患者體溫,并且關注患者穿刺部位情況,如皮膚有無紅腫熱痛等情況,定期換藥,及時更換敷料和監(jiān)測血常規(guī)指標(白細胞計數和淋巴細胞計數等)。
(6)導管的護理:①置管前:用碘伏棉球對導管進行擦拭,確保導管通暢,然后再接通血液凈化管路;②透析結束:先用碘伏棉球將導管消毒,然后用生理鹽水將導管沖洗干凈,注入肝素后封管,無菌紗布包裹后膠布固定。
(7)患者及家屬的宣教: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注意置管后衛(wèi)生情況。
參考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醫(yī)院制定的血管內導管相關感染的診斷標準。
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1例患者發(fā)生導管相關感染,發(fā)生率為1.33%,對照組7例患者發(fā)生導管相關感染,發(fā)生率為9.33%,觀察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4.238,P<0.05)。
導管相關感染是血液透析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近年來血液透析患者逐年增多,國內文獻報道其發(fā)生率4.8%左右[3],將會影響透析的治療效果,且增加了護理難度。導管相關感染的發(fā)生影響因素較多,如無菌原則、穿刺部位和置管時間等。
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對觀察組患者采用集束化護理方式,感染發(fā)生率為1.33%,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該護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流感染的發(fā)生。通過多元素綜合護理,制定全面有效的護理措施,對相關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整體護理質量,有效避免了相關感染,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對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采用集束化護理,有效降低了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發(fā)生,能夠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