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qū)東御橋小學 張 雯
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準備更多音樂活動任務,能夠快速啟動學生的音樂思維,并在活動實踐中感知音樂要素,內化音樂認知。學生對音樂活動有特殊敏感性,教師要注意篩選活動形式,讓學生在聆聽、觀看、想象、演繹等活動中發(fā)展學科能力。音樂活動帶有互動性、開放性、靈動性等特征,符合學生音樂學習基本要求,教師做好活動預設和組織,能夠為學科教學注入豐富活力。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在音樂教學中啟動聆聽活動是首要選擇,教師在活動設計和組織時,要關注音樂要素的落實。首先是為學生投放一些聆聽的問題,要求學生在問題探究中感受音樂要素的存在。問題設計要體現(xiàn)梯度性,觀照不同群體學生的學習基礎,順利啟動音樂思維;問題設計還要有探索性,能夠為學生提供深入研究的動力支持。其次是組織學生展開對比聆聽,通過設計對比點,要求學生在反復對比聆聽中找到音樂要素,這樣的音樂學習會更專業(yè),對音樂要素的落實有更多幫助。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音樂下冊《鳥店》是一首管弦樂曲,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樂曲音頻材料,并給學生布設了聆聽任務:這首樂曲表現(xiàn)了多種情緒,如“緊張”“安詳”“歡樂” “優(yōu)美”等,在聆聽樂曲時,要根據樂曲表達情況,將這些關鍵詞進行排序操作。教師開始播放樂曲,學生一邊聆聽一邊排序。學生根據聆聽情況做出了排序操作,教師要求學生展示排序情況,學生大多意見相同:安詳、寧靜—歡快、優(yōu)美—緊張、恐懼—歡快、優(yōu)美。教師再次布設聆聽任務:再次聆聽樂曲,創(chuàng)編音樂故事,這首樂曲表現(xiàn)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展開你的想象,設計這個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和內容。學生接受任務后,再次進入聆聽環(huán)節(jié),并展開課堂討論。教師深入到學生討論互動之中,對學生個性設計和理解做出對應指導,確保學習活動順利推進。
教師為學生設計了聆聽活動,給學生創(chuàng)造難得的學習體驗機會。特別是聆聽樂曲創(chuàng)編故事,這對學生是有一定考驗的。學生對音樂故事還比較陌生,雖然能夠對旋律和情感做出準確判斷,但要創(chuàng)編故事,其要求往往是超出學生認知范圍的。因此,這要求教師深入到課堂之中,對學生進行個性指導,為學生帶來有力支持,確保故事創(chuàng)編活動順利進行。教師給學生布設具體聆聽任務,這是比較明智的規(guī)劃,學生有了明確的分辨方向,自然能夠順利進入到音樂情境之中。
音樂活動中啟動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手段,這是最為常見的教學操作。教師借助多媒體強調展示功能,對音樂作品進行視聽化處理,可以給學生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帶來沖擊。教師要設計觀看要求和提示,要求學生注意做出細微分辨,體味音樂要素的現(xiàn)實存在。教師借助網絡搜集視覺化的音樂作品,能夠為課堂觀看活動帶來更多音樂作品,讓學生有更豐富的觀看體驗。如果有需要,教師也可以發(fā)動學生借助網絡展開音樂作品的搜集,并借助信息共享平臺形成互動交流,在分辨中感知音樂要素。
學生對音樂電視有比較高的接受度,如果教師能夠借助多媒體播放歌曲視頻材料,可以給學生造成視聽沖擊,其助學效果也會更為顯著。在欣賞《布娃娃》這首歌曲時,教師先自彈自唱,要求學生關注歌曲的旋律和情感特點,在課堂討論時,學生能夠從個人角度展開解讀。為給學生傳遞更豐富信息,教師用多媒體播放MTV的《布娃娃》,學生一邊聆聽,一邊小聲學唱。教師引導學生誦讀歌詞:“天上的雪悄悄地下,路邊有一個布娃娃,布娃娃,布娃娃,你為什么不回家?……”學生逐漸對歌曲有了一定了解,其體會也更為深刻起來:有媽的孩子是個寶,沒有媽的孩子是根草。我們希望天下的孩子都能夠有完整的家。教師組織學生嘗試唱這首歌,并在速度和節(jié)奏方面做出具體要求,讓學生細細回味歌曲內涵。
教師利用音樂視頻展開教學調度,給學生提供更多感知歌曲的機會。學生看到了畫面,其直覺讓學生快速進入情境之中。教師從歌曲情感角度展開引導,因為有畫面的支持,學生情緒順利啟動,對歌曲中的布娃娃產生無限憐憫之情。教師的引導,給學生更多啟迪,讓學生能夠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展開思考,讓更多孩子都能夠有幸福的家。這是從更高境界展開的鑒賞分析。學生視聽感覺都比較靈敏,教師針對性地布設,其助學效果也更為鮮明。
音樂形象的建立離不開想象,在音樂作品欣賞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豐富而有創(chuàng)意的想象和聯(lián)想,對音樂作品展開多重思考和比對,理解作品內容和形象,在多重欣賞感知中建立音樂要素。音樂想象有不同感知渠道,小學生音樂基礎比較低下,難以自然形成音樂要素有形認知,教師要針對學生音樂學習基礎,展開對應設計和有效引導,讓學生深度思考,并自然建立音樂要素關聯(lián)性認知。音樂作品有豐富內涵和廣闊外延,教師利用漸進式問題展開引導,可以矯正學生想象思維,自然建立音樂要素概念。
音樂欣賞有多種信息攫取渠道,學生音樂基礎不在同一水平之上,其音樂感知也呈現(xiàn)差異性,在音樂欣賞引導時,教師需要觀照更多學生的學習基礎,從落實音樂要素出發(fā),為學生設計更多想象的內容,這樣可以給不同層次學生提供更多學習空間。在欣賞《牧歌》時,教師先為學生播放視頻,從視聽角度展開引導:內蒙古大草原廣闊無邊,這里的民歌也是非常高亢和豪邁,反復聆聽這首歌曲,其音色、力度、和聲等方面有什么特點?發(fā)揮想象力,結合相關畫面展開深入思考,歌曲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學生根據教師引導開始聆聽歌曲,并進入到聯(lián)想想象環(huán)節(jié)。課堂交互時,學生開始了想象展示:“歌曲旋律非常動聽,我仿佛看到了遍地的牛羊,還有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放牧的牧民騎馬馳騁在草原之上,藍天白云格外醒目?!苯處熥屓ミ^草原的學生講述欣賞體會,學生踴躍發(fā)言,課堂展示成為故事發(fā)布會,學習氣氛濃重起來。
教師為學生投放了視頻材料,給學生多種感官帶來信息沖擊,特別是歌曲的旋律具有更強穿透力,成功激活學生想象思維。在學生欣賞展示時,教師給予更多提示,讓學生順利進入音樂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呈現(xiàn)個性化,對音樂要素的感知和內化都比較到位。特別是情感方面的體驗更為深刻。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未必有多深刻,只要能夠讓其心理形成觸動,讓學生自然進入音樂世界之中,從中感受音樂的魅力,這便是有價值的音樂欣賞學習。音樂有豐富內涵,不同受眾群體有不同感知體驗,教師從這個角度展開引導和調度,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啟迪。
學生對音樂演繹活動有特殊參與興趣,教師在準備演繹活動時,要對學情有比較到位的了解,以便做出最為適合的教學設計。小學生對小合唱、音樂劇、輪唱、重唱等表演形式最為熟悉,漸漸失去了參與熱情,教師需要有創(chuàng)新設計,讓學生有煥然一新的感覺。歌伴舞、歌唱+造型、歌唱+伴奏(律動)、對唱等,都是具有調動力的演繹形式,學生對這些活動有更高接受度,教師需要針對學生學習需要做出積極探索,以順利啟動學生學習思維,有效落實音樂要素。
在欣賞小提琴曲《苗嶺的早晨》時,教師先組織學生聆聽音頻材料,然后對樂曲音樂要素進行針對性討論:這首樂曲由幾部分組成?其節(jié)奏、旋律有什么特點?表達了苗族人民什么樣的生活面貌?學生開始了討論,很快就達成了共識。為給學生提供更直觀的感知,教師設計了一個創(chuàng)編演繹任務:依據這首曲子旋律特點,設計一段舞蹈,表現(xiàn)苗族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集體表演。學生聽說要自行創(chuàng)編舞蹈和演出,都好像有些為難,表情很困惑。教師打開多媒體,播放以《苗嶺的早晨》為音樂背景的苗族舞蹈視頻,學生觀看特別認真,很快就學習了不少舞蹈動作。在學生集體創(chuàng)編過程中,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給學生提供更多到位的指導,確保舞蹈編排順利推進。經過一番努力,學生創(chuàng)編的舞蹈紛紛登場亮相了。教師組織展開課堂演繹活動,學生都能夠興致勃勃地參與到活動之中。雖然舞蹈動作難以整齊劃一,但課堂學習氣氛火爆,學生從創(chuàng)編演繹中獲得的音樂感知是極為豐富的。
教師利用舞蹈編排為教學引導契機,給學生設計了帶有挑戰(zhàn)性的訓練任務,從學生學習表現(xiàn)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設計和引導是極為成功的,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獲得更多心靈觸動。由此建立起來的音樂感知是豐富的、深刻的。學生對舞蹈的認識呈現(xiàn)差異性,有舞蹈基礎的學生只占一部分,讓學生自行創(chuàng)編舞蹈和演繹舞蹈,其操作難度的確比較大,但這種欣賞形式是經典的設計,其助學效果是突出的。教師合理運用教學手段展開欣賞設計和組織,能夠為學生帶來全新欣賞體驗。
音樂活動形式眾多,教師在具體設計和組織時,需要關注音樂要素的體現(xiàn)和落實,引導學生在參與活動時,展開對比、分辨、思考、體驗等活動操作,以順利構建音樂要素認知基礎。學生是學習主體,在音樂活動中要突出其主體地位,教師不僅是活動的發(fā)起者、組織者,還應該成為參與者,與學生一起活動,這樣可以掌握學情,對活動作出積極調控,形成嶄新的學習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