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利,仉文崗
(重慶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 重慶 400045)
基坑坑底抗隆起穩(wěn)定性驗算是軟土地區(qū)基坑設計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目前,基坑抗隆起計算主要包括極限平衡方法[1-4]、強度折減有限元法[4-6]和上限分析法[7-8]。上限分析法源于Drucker[9]提出的極限分析理論,Chen等結合巖土材料的特性,將上限分析法應用于邊坡的穩(wěn)定性分析和地基承載力分析[10-15]。上限分析法主要有上限分析有限元[16]、多塊體法[14]、連續(xù)速度場[8]等多種實現(xiàn)手段。其中,上限分析有限元法最為復雜,需要編制完整的有限元程序,目前,暫無成熟的上限分析有限元軟件,因此,多以后兩種計算方法為主。連續(xù)速度場需預先假設破壞面中的一些參數(shù),因此,計算結果的準確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假設參數(shù)的合理性。多塊體法不需預先假設破壞面,可以很好地與漸近搜索算法結合。
漸近搜索算法是先利用Monte Carlo思想隨機生成初始破壞面,然后利用“單個結點搜索+整體搜索”的方法,通過多輪搜索,使初始破壞面逐漸逼近臨界破壞面,目前已成功運用于邊坡穩(wěn)定與地基承載力上限分析的破壞面搜索中[11,14]。筆者主要描述基坑抗隆起上限分析中的破壞面搜索技術,并給出破壞面搜索的優(yōu)化問題表達;對搜索程序中的關鍵參數(shù)調(diào)試進行說明,最后通過實例計算與對比分析檢驗漸近搜索算法的應用效果。
極限分析上限定理有多種表示方法,此處采用能量方程表達式,即對于任何運動許可的破壞機構,內(nèi)能耗散率不小于外力功功率,如式(1)。
(1)
應用上限方法求解的一般過程:運動許可破壞機構的建立,相容速度場的計算,上限分析功率方程求解,安全系數(shù)計算。
參考極限平衡法與強度折減有限元法所分析得到的基坑隆起破壞面,以及Goh[3]、Faheem等[6]、秦會來等[7]所做研究,假設內(nèi)支撐與支護墻體構成的支護系統(tǒng)具備足夠的剛度(即暫不考慮支護系統(tǒng)剛度的影響),因此,墻后土體的破壞面軌跡豎直向下,其余部分則采用“近似圓弧滑動法”,如圖1所示。
圖1 上限分析運動許可機構Fig.1 Kinematically admissible failure mechanism of upper bound analysis
如圖1所示,許可機構以圓弧滑動面為主要參考對象,破壞面由n+1個結點構成,共有多邊形塊體n個(其中2個四邊形塊體,其余為三角形塊體)。為保證計算的準確性,運動許可機構的圓弧部分應用足夠數(shù)量的三角形塊體。圖1中:B為基坑寬度;H為開挖深度;D為支護結構嵌入深度;li為各塊體的破壞面長度;ki為各塊體之間接觸面長度;相容速度場由vi、vi,i+1構成,vi為各塊體破壞面處的速度矢量,vi,i+1為相鄰塊體之間接觸處的速度矢量;θi為vi+1正方向與豎直向下方向的夾角。相容速度場滿足矢量運算法則
vi+1=vi+vi,i+1
(2)
由式(2)可知,式中的3個速度矢量恰好構成矢量三角形,由于功率方程計算中只用到速矢量的相對大小,可令v1=1,由算法給出初始破壞面后,所有速度矢量方向均為已知,此時,依據(jù)矢量三角形計算法則即可依次求出所有速度矢量的大小。速度矢量的詳細計算及推導,可參考秦會來等[15]、鄒廣電[17]的相關文獻。
由式(1)知,功率方程包含方程左端的外力功率和右端內(nèi)能耗散項。外力功率項主要包括地面超載和土體自重兩兩部分。內(nèi)能耗散項主要包括塊體破壞面處內(nèi)能消耗、塊體之間接觸面處內(nèi)能消耗、支護結構與土體接觸面內(nèi)能消耗3部分。如式(3)所示。
fv1l1
(3)
式中:f=αSu,α為墻與土體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依據(jù)Goh等[18]的建議,可取0.5~1之間,砂性土取0,黏性土取1。
參考強度折減法的原理,在式(3)的基礎上也可引入安全系數(shù),定量評估基坑的抗隆起穩(wěn)定性。定義安全系數(shù)為
(4)
由式(4)可得安全系數(shù)為總耗散功率與總外力功率的比值。式(4)中的安全系數(shù)與強度折減法的安全系數(shù)有相同的含義,均表示抗剪強度安全儲備。式(4)中,不排水抗剪強度越大,安全系數(shù)值越大,表示安全系數(shù)儲備越充分。相似地,式(4)中的安全系數(shù)也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Fs大于1、等于1、小于1;分別對應土體穩(wěn)定、極限平衡、土體失穩(wěn)破壞3種情況。
由以上的計算過程可知,不同的破壞機構,具有不同的速度場,安全系數(shù)也不同。所以,破壞面的搜索過程實質上可以歸結為求安全系數(shù)最小值的問題,其中,破壞面的形狀、相容速度場大小及方向等均為約束條件。優(yōu)化表達見式(5)。
(5)
目標函數(shù)為FS(xi,yi),通過不斷更新各節(jié)點坐標,使FS取得最小值。約束條件有兩個:1)塊體節(jié)點坐標自右向左為單調(diào)不增數(shù)列(x1=x2為墻后土體破壞面豎直向下段,-B≤xn為保證破壞面不穿越支護結構截面的幾何條件);2)保證θi為單調(diào)遞增數(shù)列,在搜索過程中維持破壞面“上凹”。Goh等[18]、陳祖煜[19]、張魯渝等[20]指出,在邊坡破壞面的搜索中,破壞面的上凹會自動實現(xiàn),無須將保持破壞面上凹作為約束條件;Greco[11]、秦會來等[14]則建議在邊坡搜索過程加入保持破壞面“上凹”為約束條件??紤]到基坑的破壞面較邊坡復雜,筆者在編制計算程序時對兩種方法均進行了測試,根據(jù)最后的計算結果,加入“上凹”約束條件具有更高的計算效率,建議在搜索程序中加入此約束條件。
初始破壞面既可以人為指定,也可以隨機生成, Greco[11]、秦會來等[14]、陳祖煜[19]均采用4結點隨機生成的初始破壞面;考慮到基坑破壞面較復雜,本文采用7結點隨機初始破壞面。參考軟土基坑抗隆起穩(wěn)定性分析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控制初始破壞面在水平方向上邊界為0.5B~1B。由式(6)~式(19)可計算出初始破壞面各處結點的坐標值。
x1=x2=-x6=(0.5+0.5R1)·B
(6)
y1=0,y2=y6=H+D
(7)
x3=0.5x1
(8)
(9)
y3=y2+(x2-x3)·tan(η1)
(10)
x4=0
(11)
y4=H+D+x1
(12)
x6=-x1
(13)
x5=-0.5x6
(14)
(15)
y5=y6-(x6-x5)·tan(η2)
(16)
y7=H
(17)
(18)
x7=x6+(y7-y6)·cot(η3)
(19)
式中:R1、R2、R3為[0,1]之間的隨機數(shù)。在編制計算程序時,應注意x7為破壞面最左側結點,需滿足式(5)中-B≤xn的約束條件。
破壞面的搜索分為結點搜索和整體搜索兩個階段。結點搜索階段主要確定破壞面的形狀和大小,而整體搜索階段主要確定破壞面的大小。
2.3.1 結點搜索階段 結點搜索主要是針對每個結點逐個搜索;如圖2所示,每個結點給定8個方向(地表和開挖面的結點只允許水平方向移動),依次進行搜索,只要有一個方向搜索成功,即更新該結點的坐標,并進入下一個結點的搜索;若所有方向搜索均失敗,則該結點的坐標保持原值,并將該結點的搜索步長減半?!八阉鞒晒Α笔侵冈摻Y點沿某方向移動后破壞面的安全系數(shù)減小。結點搜索的公式為
(20)
式中:λi為各結點的搜索步長,根據(jù)算例的計算結果,建議初始步長取B/1 000;Nx、Ny分別有-1、0、1共3種取值,通過組合,實現(xiàn)對8個方向的搜索。
2.3.2 整體搜索階段 考慮到結點搜索的先后順序會對最終的搜索結果造成影響,在結點搜索的基礎上,增加整體搜索階段。具體做法是,在依次完成8個節(jié)點的搜索后,加入一輪整體搜索,即破壞面整體“外擴”或“內(nèi)縮”;坐標更新公式為
(21)
式中:i為結點序號;k為搜索的次數(shù)(依次搜索完各結點計為一次)。
坐標更新后,安全系數(shù)減小,則保留更新后的結點坐標;否則,將保留原坐標值。重復進行結點搜索與整體搜索,滿足收斂準則后,可認為搜索完成。
搜索算法流程圖如圖3所示。圖3所示為7結點破壞面搜索流程,在實際求解過程中,往往7個結點不夠,必須具備一定數(shù)量的結點,才能夠捕捉到破壞面的幾何特征。因此,學者們提出了多種擴充結點的方法,筆者采用張魯渝等[20-22]建議的辦法,即初始破壞面采用較少的結點,先進行數(shù)次搜索,破壞面初步穩(wěn)定后;在每段滑面的中點處內(nèi)插結點進行第2輪、第3輪的計算,直至安全系數(shù)及破壞面達到收斂條件。每一輪的計算流程與圖3所示7結點計算流程相同。
圖3 搜索算法流程圖Fig.3 Flow diagram of search method
另一方面,搜索算法還可能會陷入局部最優(yōu)解的情況,從而搜索不到全局最優(yōu)解[14,19]。為避免此問題,可設置多組初始破壞面,再從中選取安全系數(shù)最小的一組為最終結果。以3.1節(jié)中的算例為例,按式(6)~式(19)計算生成50組初始滑面,如圖4所示。
圖4 50條隨機產(chǎn)生的初始破壞面Fig.4 50 initial four-point failure surfaces generated by Monte Carlo method
由圖3可知,收斂準則由安全系數(shù)差值和搜索步長兩個指標構成,且它們均與破壞面結點個數(shù)有關,指標閾值由式(22)、式(23)計算。
(22)
λi
(23)
為檢驗搜索算法的應用效果,采用9個算例來檢測。設置一個標準算例檢驗算法的可用性,同時,在此基礎上設置兩組對比算例,觀察開挖寬度(4個)和支護結構嵌入深度(4個)對計算結果的影響,將程序計算結果與目前公認的一些結論相比較,初步檢驗算法的準確性。計算參數(shù)見表1。
表1 算例分析參數(shù)設置Table 1 Parameters of case study
如表1所示,標準算例中,開挖寬度取20 m,支護結構嵌入深度取10 m,其余均取表中值。對比算例中,控制單一參數(shù)變化,其余參數(shù)均取標準算例中的參數(shù)值。
算例采用4輪搜索,每輪的結點個數(shù)分別為7、11、19、35;根據(jù)式(22),4輪的搜索步長閾值設置為10-4、5×10-5、10-5、10-6;4輪的搜索次數(shù)分別預設為150、150、100、80。各階段的搜索結果及破壞面形狀見圖5和圖6。
圖5 安全系數(shù)收斂過程Fig.5 Convergence process of safety factor
圖6 破壞面優(yōu)化過程Fig.6 Optimizing process of the failure surface
由圖5和圖6可知,隨著破壞面結點個數(shù)的增加,破壞面的形狀和安全系數(shù)趨于穩(wěn)定。其中,第3階段和第4階段安全系數(shù)差值僅為0.003 2,相對誤差小于1%,表明搜索算法應用效果較好;且各階段的收斂速度均很快,可適當減小每階段的搜索次數(shù)。依據(jù)圖6,建議前3個階段搜索次數(shù)控制在60~80次,第4階段搜索次數(shù)控制在40~60次。由圖7也可以觀察到,第3階段和第4階段的破壞面位置基本一致,因此,搜索算法應控制在3~4輪即可(即破壞面結點個數(shù)20~40),不宜過多或者過少。
除標準算例外,設置了兩組對比算例,觀察支護結構嵌入深度和基坑寬度對安全系數(shù)及破壞面的影響,計算結果如圖7、圖8所示。
圖7 不同支護結構嵌入深度時基坑抗隆起失穩(wěn)面Fig.7 Failure surfaces of basal heave with different depths of supporting structures
圖8 不同開挖寬度時基坑抗隆起失穩(wěn)面Fig.8 Failure surfaces of basal heave with different excavation widths
由圖8可見,隨著支護結構嵌入深度的增加,基坑失穩(wěn)面逐漸擴大,安全系數(shù)逐漸提高,符合常規(guī)的有限元軟件計算結果及工程經(jīng)驗[23-24]。嵌入深度較小時,坑底隆起破壞面可能延伸至整個基坑寬度;嵌入深度較大時,隆起破壞面向支護墻側靠近,這是因為假設支護墻體為剛性,因此,增加嵌入深度對阻斷隆起破壞面的延伸效果顯著。
由圖9可見,開挖寬度對基坑抗隆起失穩(wěn)面影響較大,隨著開挖寬度的增加,抗隆起失穩(wěn)面不斷擴大,且失穩(wěn)面的半徑約為開挖寬度的0.9倍,這一結果更傾向于Prandtl失效模式;同時,安全系數(shù)也隨著開完寬度的增加而減小,這也同樣符合常規(guī)的有限元計算結果和工程經(jīng)驗[6]。
綜合上述的算例分析可以看出,搜索算法在基坑抗隆起分析中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
選用唐震等[8]、Chang[25]的案例進行分析。Chang應用上限分析方法重新分析了基坑的抗隆起穩(wěn)定性,并推導出簡易公式用于計算基坑抗隆起安全系數(shù)。唐震等采用連續(xù)機構場進行上限分析。
計算所需參數(shù)以及計算結果見表2(各符號的意義同表1)。
由表2可知,Chang提出的簡易計算公式雖然計算簡單,但得出的安全系數(shù)誤差較大,普遍偏小,而且接近臨界狀態(tài)時可能出現(xiàn)誤判。唐震等采用的連續(xù)機構場法計算結果偏保守,對于重要建筑物的穩(wěn)定性分析較為適用;而多塊體法的計算結果則在兩者之間,兼具經(jīng)濟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表2 各案例安全系數(shù)計算結果對比Table 2 Comparisons of safety factors among different methods in different cases
將漸近搜索算法與多塊體上限法相結合,實現(xiàn)了基坑抗隆起上限分析。針對多塊體上限法的理論要求,給出了初始破壞面的生成公式、幾何約束條件與收斂條件;結合算例分析,就破壞面結點個數(shù)、搜索步長、搜索次數(shù)等參數(shù)進行討論,并給出建議值。為避免出現(xiàn)局部最優(yōu)解,采用設置多組初始破壞面的方法。通過實例分析以及與其他上限分析方法的對比可知,漸近搜索算法應用效果良好,為解決基坑抗隆起分析中破壞面的確定提供了一種新的計算方法。
筆者在運用算法進行分析時,并未考慮支護結構剛度、基巖埋置深度等因素,因此,如何在上限分析(或安全系數(shù))的計算中考慮這些因素,將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