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冠濤,劉志超,溫小萍,方長順,杜振雷
(河南理工大學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隨著工農業(yè)發(fā)展,高產高效的大型設備大量投入到生產場所,致使環(huán)境粉塵質量濃度升高明顯[1-2]。例如礦井井下的大型掘進設備,使礦井下粉塵質量濃度越來越高,不僅給生產安全帶來較大威脅,而且對一線生產人員的身體健康也造成直接危害[3-4]。本文所分析的飛輪造霧系統(tǒng)可以用于礦業(yè)采掘和爆破現場,實現降塵的目的。當前,大多數生產場所選用水霧化降塵對粉塵進行治理,因此,水霧化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劉波等[5]對負壓吸氣式霧化裝置做了試驗研究,該裝置利用射流液滴的卷吸效果降塵,驗證了負壓吸氣式霧化裝置降塵效果的高效性;余翠蘭等[6]把霧化器和發(fā)生池組合到一起,利用負壓霧化的作用制備氣體,發(fā)現該裝置效果主要取決于負壓的大小,壓強越低,制備效率越高;徐緋等[7]對滑行狀態(tài)下的飛機輪胎濺水問題做了探究,發(fā)現機輪滑跑速度對輪胎濺水角度影響顯著,證實了機輪速度對濺水情況存在影響;劉志超等[8-9]對正壓環(huán)境下的飛輪造霧霧化特性進行了試驗研究,發(fā)現風速和飛輪轉速的改變對霧滴平均直徑都有影響,而風速影響要大于飛輪轉速的影響。
本文主要針對負壓環(huán)境下飛輪造霧系統(tǒng)的影響因素和霧化指標進行試驗研究。利用CFD軟件對流場進行模擬,分析系統(tǒng)負壓區(qū)域的存在,為試驗分析提供方向。圍繞飛輪造霧系統(tǒng)中負壓環(huán)境下飛輪個數和轉速對系統(tǒng)霧化特性的影響,搭建實驗臺,測量霧滴索泰爾平均直徑、霧通量和霧場最大射程,以明確飛輪造霧系統(tǒng)的相關指標,為以后的飛輪造霧系統(tǒng)優(yōu)化設計工作提供一定參考。
搭建的飛輪造霧系統(tǒng)由3大部分組成,如圖1所示。
造霧部分主要由飛輪、電動機、進氣口、空氣壓縮機、水槽、風道和導流板組成。電動機帶動飛輪轉動,可通過調節(jié)電動機頻率控制飛輪轉速,多臺空氣壓縮機同時向系統(tǒng)側面進氣口壓入氣流,導流板將引入氣流集中作用在系統(tǒng)關鍵位置。
供水部分由儲水箱、供水泵和控制閥組成。儲水箱中的水由供水泵供入造霧部分內部,控制閥可控制水流量大小,使水面不至于從水槽溢出。
1-導流板;2-飛輪;3-水槽;4-傳動帶;5-電動機;6-空氣壓縮機;7-進氣口;8-風道;9-儲水箱;10-供水泵;11-控制閥;12-LS-2000分體式激光粒度儀(激光發(fā)射箱);13-LS-2000分體式激光粒度儀(激光接收箱);14-計算機
測量部分主要由LS-2000分體式激光粒度儀(激光發(fā)射箱、激光接收箱)、計算機和相關計算處理軟件組成。
在風道壁設置8個進氣口,由多臺空氣壓縮機供氣,在系統(tǒng)內部形成負壓區(qū)域。飛輪固定在轉動軸上,系統(tǒng)側面可以打開用以拆卸飛輪,從而改變飛輪個數。電動機帶動飛輪逆時針轉動,可以提供不同的轉速。飛輪下方設有水槽,用于容納由儲水箱和供水泵供入的水。飛輪下方圓周浸入水槽水面以下,當飛輪高速轉動時由于摩擦力和黏性力的作用,飛輪圓周表面會附有一層水膜,轉動的飛輪將水膜帶離水面,由于離心力的作用水膜會脫離飛輪進入風道,破碎成為液絲或液滴。進入風道的液絲或液滴受到氣流的剪切力作用,形成直徑更小的霧滴,霧滴隨風流輸出系統(tǒng)。
如圖2所示,飛輪逆時針旋轉,對隨飛輪旋轉的液膜進行受力分析,其受力情況可簡化為沿飛輪法向的壓力P和沿飛輪切向的黏性力τ,其中壓力P可以分解為水平力Px和水平力Py,而Px可以形成向前方向的噴濺,Py對水體向下擠壓可以形成側面方向的噴濺,黏性力τ使水膜附在飛輪圓周表面,最后形成卷甩噴濺,這也是本系統(tǒng)所利用的重要部分。
圖2 輪周上液膜受力分析圖
如圖3所示,利用ANSYS ICEM軟件建立飛輪造霧系統(tǒng)三維簡化模型。
圖3 飛輪造霧系統(tǒng)三維模型
本模型根據飛輪造霧系統(tǒng)的主要結構畫出三維簡化模型,主要模擬負壓區(qū)域的形成,模型包括系統(tǒng)進口、導流板、飛輪、水槽、進氣口、風道和系統(tǒng)出口。模型x軸長度為950 mm,y軸長度為350 mm,z軸長度為350 mm。
利用ANSYS ICEM軟件對系統(tǒng)模型進行網格劃分,如圖4所示。由于系統(tǒng)內部結構和邊界條件的復雜性,采用非結構性網格劃分該模型。劃分時,建立4層邊界層網格,以提高計算的準確性。因為進氣口及其周圍是關鍵位置,對其進行網格加密細化。
圖4 模型網格劃分
選擇合適的FLUENT軟件模型。因為本仿真模型是完全湍流流場,且不存在強旋流流動,所以選擇標準к-ε模型就可以滿足仿真要求[10-12]。標準к-ε模型控制方程為
Gκ+Gb-ρε-YM,
(1)
(2)
(3)
(4)
式中:ρ為密度,kg/m3;k為湍流動能,J;ε為湍流動能耗散率;μt為湍流黏性系數;Gk為平均速度梯度引起的湍流動能,J;C1ε,C1ε,Cμ,δE,δε為模型常量,分別為1.44,1.92,0.09,1.0和1.3。
模型邊界條件設置如表1所示。
表1 邊界條件的設置及定義
經過FLUENT計算和CFD-Post處理后,得到結果如圖5~6所示,圖5為在系統(tǒng)模型XY平面上選取Z=0 mm的切面,顯示經過計算后空氣在該切面上的壓力云圖;圖6為YZ平面上選取X=450 mm、X=700 mm和X=900 mm 3個切面,顯示經過計算后空氣在這3個切面上的壓力云圖。
圖5 中間切面上的壓力云圖
如圖5所示,中間面顯示,風道下游相較于其他區(qū)域形成了負壓區(qū)域,該區(qū)域位于進氣口下游、水槽后方,是飛輪逆時針旋轉將水膜經初次破碎后卷甩進入的重要區(qū)域,在該區(qū)域內破碎后的水膜進行二次破碎。如圖6所示,3個截面壓力分布不相同,由平面1(Plane1)到平面3(Plane3)是負壓區(qū)域發(fā)展形成的過程,平面1只有少部分處于負壓值,平面2已經大部分處于負壓值,平面3則已經全部處于負壓值,與圖5顯示結果相契合。
圖6 3個切面上的空氣壓力圖
這種形成負壓的方法與比較常見的負壓形成方法原理相同,均為負壓引流法,見文獻[5]和[6]。經過數值模擬,在風道下游段可以形成負壓,為試驗提供了進行方向。搭建實驗平臺后,在風道下游段驗證了負壓的存在。
在實驗工廠進行試驗,周圍無風,盡量保持在氣流無劇烈流動環(huán)境下進行。溫度為環(huán)境溫度,選擇水源為自來水,飛輪按照均勻間隔排列。設置飛輪轉速分別為600,900,1 200,1 500,1 800 r/min,飛輪個數以1個飛輪開始,逐次遞增到4個飛輪。試驗現場如圖7所示。
圖7 試驗現場圖
利用LS-2000分體式激光粒度儀測量霧滴索泰爾平均直徑(SMD),SMD是霧場所有霧滴體積之和與所有霧滴表面積之和的比,其公式如式(5)[13]所示。SMD越小表示霧化效果越好。
(5)
式中:DSMD為索泰爾平均直徑;Ni為霧滴顆粒個數;di為霧滴直徑。
霧滴SMD隨飛輪轉速及個數的變化情況如圖8所示。以1個飛輪工況為例,當轉速600 r/min時,測量的霧滴SMD為195.4 μm;轉速提高到900 r/min時,霧滴SMD減小至186.9 μm;轉速繼續(xù)提高至1 200 r/min時,霧滴SMD達到最小,為88.6 μm;當轉速繼續(xù)提高至1 500 r/min,霧滴SMD明顯增大,達到131.1μm,而轉速達到最大轉速1 800 r/min時,霧滴SMD繼續(xù)增大。這說明,當轉速逐漸提高時,霧滴SMD逐漸減小,霧化效果越來越好,轉速提高至1 200 r/min時,霧滴SMD達到了最小,霧化效果也最好;轉速高于1 200 r/min,霧滴SMD逐漸增大,霧化效果變差。不同飛輪個數情況下,隨著飛輪轉速的提高,霧滴SMD均呈現出先減小后增大的變化趨勢。圖8也顯示出同一飛輪轉速工況下,飛輪個數的變化對霧滴SMD的影響較小。
圖8 飛輪轉速對霧滴SMD的影響
圖9所示為霧通量隨飛輪轉速的變化曲線。以1個飛輪的工況為例,在飛輪轉速600 r/min時,霧通量為6.7 mL·m-2·s-1;轉速900 r/min時,霧通量為8.5 mL·m-2·s-1;轉速1 200 r/min時,霧通量達到9.3 mL·m-2·s-1;轉速增至1 500 r/min時,霧通量為11.4 mL·m-2·s-1;轉速增至1 800 r/min,霧通量達到12.7 mL·m-2·s-1。霧通量隨轉速的增大而增大的趨勢明顯,基本呈現線性增大的變化規(guī)律。這是因為由于飛輪轉速的增大,圓周表面的線速度增大,使單位時間內圓周表面過水面積增大,所以導致單位時間內被帶離水面的水膜量增大,最終表現為霧通量隨轉速的增大而增大。
圖9 霧通量與飛輪轉速的關系
圖10所示為霧通量隨飛輪個數的變化曲線。在相同飛輪轉速條件下,霧通量隨著飛輪個數的增多而增大。這是因為相對于1個飛輪而言,2個飛輪工況時,同種條件下單位時間內被帶離水面的水膜量基本上就是1個飛輪時的2倍,所以變化曲線基本呈現倍級增大的趨勢。
圖10 霧通量與飛輪個數的關系
圖11為飛輪轉速與最大射程的關系曲線。最大射程與飛輪轉速的變化關系不盡相同,但總的變化趨勢是隨飛輪轉速的增大先減小后增大。從圖11中還可以看出,最大射程與飛輪個數變化關系并不明顯。
圖11 射程與飛輪轉速的關系
(1)負壓環(huán)境下,該系統(tǒng)霧滴SMD隨飛輪轉速的變化呈現出先減小后增大的變化關系,在飛輪轉速為1 200 r/min時,霧滴SMD達到最小,為88.6 μm,這種變化與實驗系統(tǒng)結構有關系;霧滴SMD與飛輪個數變化關系不明顯。
(2)霧通量與飛輪轉速及飛輪個數變化關系明顯,霧通量隨著飛輪轉速增大而增大,隨著飛輪個數增多而增大,且飛輪個數影響更明顯。
(3)最大射程隨飛輪轉速的增大呈現出先減小后增大的變化趨勢,最大射程與飛輪個數變化關系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