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石設計
長春水文化生態(tài)園前身為長春市南嶺水廠,始建于1932年偽滿時期,執(zhí)行《大新京都市計劃》,建立和完善這座城市的供水系統(tǒng),籌建了長春第一座自來水廠。水廠選址在南嶺周邊草木茂盛的低矮山丘上,利用場地3條沖溝建造。84年的歲月變遷,這里陸續(xù)建造了7套凈水系統(tǒng)。水體通過沉淀、過濾、絮凝、消毒處理,源源不斷的潔凈水流向千家萬戶,與這座城市共同成長。
2016年,舊水廠被取代,長春市建委結合百里伊通河計劃,展開了對南嶺水廠的開發(fā)計劃。作為長春市二級文物保護院落,開放后的園區(qū)為市民提供新的生活空間,在這個32 hm2的場地內市民與歷史建筑、原生動植物和諧共生,設計師深知場地遺跡與原有生境對于整個公園乃至城市的重大歷史價值及文化意義,因此對原生環(huán)境盡可能地尊重與保留,最大化利用場地原有特征開展設計,公園于2018年10月對市民開放。
1 總平面圖(占地 32 hm 2的城市再生項目,由具有80年歷史的供水廠改造而成)Master plan: a 32-hectare regeneration project is transformed from an 80-year-old water supply plant
2 下沉雨水花園(由封閉沉淀池改造成的下公共空間)Sunken rain garden: the sinking public space is transformed from closed water plant sedimentation tanks
3 下沉雨水花園(充分保持原有的歷史痕跡,并予以功能化處理)Sunken rain garden: fully maintain the historical traces, dealing with functional measures
改造后的園區(qū),是功能和形式的植入與置換,實現(xiàn)南嶺自來水廠的重生;是產(chǎn)業(yè)結構調整后的經(jīng)濟再生;是人與環(huán)境、城市的共生。
城市活動的涌入勢必會對原生環(huán)境產(chǎn)生沖擊。園區(qū)內的生態(tài)連接線將場地原有的沖溝、建筑、森林、露天水池及城市界面有機串聯(lián),并植入了豐富的社交場地,共同構建園區(qū)游覽體系。密林里空中棧橋為游人帶來了獨特的感官體驗,為公園內原生的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及遷徙廊道,形成了人與動植物共存的生態(tài)結構,成為城市與自然環(huán)境融合的典范。
園區(qū)利用場地35 m落差,原始雨水沖溝、沉淀池及水體凈化系統(tǒng)構建雨洪體系;原生材料進行二次利用,清理的枯樹等被作為養(yǎng)料還給森林和土地、廢棄的木方、石料也轉化成公園鋪裝材料,從而最大化減少碳排放量。
設計師針對動植物群落組成、數(shù)量、分布格局、棲息生境、生態(tài)習性和季節(jié)動態(tài)展開研究,清理場地內侵占力強的樹種,補充大量的本土植物,以確保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和穩(wěn)定性,并為本土動物提供棲息繁衍的場所。
原有廢棄的場地被轉換成富有活力和藝術氣息的城市公共空間,證明了設計對于城市復興的重要意義。設計時融合舊有的沉淀池,頂部設置多功能草坪活動空間,與建筑、藝術裝置共同形成公園的核心劇場,展覽、音樂會等豐富的城市活動在此開展;密林中廢舊的硬質場地被打造成兒童游戲場所、古樹下的休憩空間;舊有的工業(yè)器械改造植入到場地中,結合豐富趣味活動,感受原始凈水工藝,讓歷史與現(xiàn)代無縫對接。
4 下沉雨水花園(舊有通風廊道改造的通行空間)Sunken rain garden: access space is transformed from the old ventilation corridors
5 下沉雨水花園(水凈化與利用的空間對話)Sunken rain garden: spatial dialogue between water purification and water use
6 藝術廣場(密林中的多功能藝術廣場,承載豐富的市民活動)Art theater: Multi-functional art theater in the jungle, carrying a wealth of civic activities
7 藝術廣場(利用沉淀池頂部建造的多功能草坪,植入當代藝術裝置)Art theater: contemporary art installations are incorporated by using a multi-purpose lawn built on top of the sedimentation tank
8 沉淀池(由露天沉淀池改造成的生態(tài)休閑濕地)Open-air sedimentation tank: ecological leisure wetland is transformed from clear water sedimentation tanks
9 沉淀池(利用原始沖溝、沉淀池構建的雨洪系統(tǒng))Open-air sedimentation tank: Rainwater system constructed using original gullies and sedimentation tanks
10 森林廊道體系(貫穿于密林和公共空間的人行系統(tǒng))The hanging trestle in the jungle: a pedestrian system running through the jungle and public spaces
園區(qū)通過對場地工業(yè)肌理、歷史文脈保護和利用來突顯項目的特征及歷史記憶。設計將場地內的凈水系統(tǒng)及建筑組團進行保護和修繕,保留了場地內的大喬木、工業(yè)建筑、凈水池體等原生空間,并將其打造成水凈化工藝博物館,讓市民能夠了解凈水工藝和流程,充分感受80年前的空間場景,增加對場地的歷史記憶。
蓄水池是園區(qū)最為獨特的標志性空間,分為露天及封閉2種空間狀態(tài)。露天沉淀池恢復原有蓄水功能,結合親水棧橋、水生植物、親水平臺等,打造生態(tài)濕地;封閉沉淀池對頂部結構進行切割,保留原有的底層通風廊道和結構體系,植入?yún)⑴c性的城市功能及藝術裝置。改造后的蓄水池承載了市民與歷史空間最強的互動與對話。
場地中的廢舊機器也得以保留利用,被重新賦予新的藝術形象,與市民及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新的城市話題及共鳴。
11 植物的原生狀態(tài),老建筑歷史肌理Traces: the original state of plants, texture of historic buildings
12 老照片Old photos12-1 第一凈水車間The 1st water purification workshop12-2 絮凝池—近第二凈水車間Flocculation tanks: close to the 2nd water purification workshop12-3 凈水池封頂舊照Old photo of water purifying tank cap12-4 沉淀池池底舊照Old photo of open-air sedimentation tank
園區(qū)建筑融入文創(chuàng)辦公、商業(yè)、藝術中心、博物館、展覽館等業(yè)態(tài),形成開放化、功能化、生態(tài)化的創(chuàng)意辦公產(chǎn)業(yè)群。產(chǎn)業(yè)結構的調整帶動存量土地的轉型,激活了周邊地塊的土地價值。
該設計對于場地和城市帶來了積極廣泛的影響,為市民建立了城市歸屬感和自豪感,激發(fā)了城市老工業(yè)區(qū)及區(qū)域社區(qū)的活力,實現(xiàn)市民與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遺跡的和諧共生,為政府對老城區(qū)、老工業(yè)區(qū)的市民生活質量改善、環(huán)境治理、產(chǎn)業(yè)結構調整帶來了新的思路。在園區(qū)開放半年內,辦公租金穩(wěn)健增長,社會群體活動絡繹不絕。長春水文化生態(tài)園的建成帶來的不僅僅是城市中心罕見的綠色森林,更是城市服務設施的完善,隨著商業(yè)業(yè)態(tài)的更新,帶動城市區(qū)域升級,這一區(qū)域必將成為城市中最具影響力的場所。
項目名稱:長春水文化生態(tài)園
設計單位:水石設計
官方網(wǎng)站:www.shuishi.com
聯(lián)系郵箱:media@shuishi.com
項目類型:城市再生
占地規(guī)模:300 000 m2
建筑規(guī)模:50 000 m2
設計時間:2016—2018年
建成時間:2018年10月
委托單位:長春建委 / 長春城投
設計總包:水石設計
策劃規(guī)劃:水石設計
景觀設計:水石設計
建筑設計:水石設計
景觀設計合作:中邦園林
文保建筑合作:吉林省城鄉(xiāng)規(guī)劃院
勘察測繪:長春市政工程設計院 / 建筑工程質量檢測中心
施工單位:中慶房建 / 中邦園林 / 吉林省建筑消防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水石工作團隊:水石景觀四室 / 建筑設計四部 / 水石工程(施工圖團隊、米川創(chuàng)作室)/ 建筑設計七部/ 水石品牌
照片攝影:潘爽、王琇、鄧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