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作為理學的奠基者之一,關學創(chuàng)始者張載胸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學術抱負,在對儒學學說進行傳承發(fā)展中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
在理學發(fā)展史上,張載及其關學卓越成家,具有鮮明的特色,對后來的程朱學說及閩學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首先,學風篤實,注重踐履。黃宗羲指出:“關學世有淵源,皆以躬行禮教為本?!?《明儒學案·師說》)躬行禮教,學風樸質是關學的顯著特征。受張載影響,其弟子藍田“三呂”也“務為實踐之學,取古禮,繹成義,陳其數(shù),而力行之”(《宋元學案·呂范諸儒學案》),特別是呂大臨。明代呂柟其行也“一準之以禮”(《關學編》)。即使清代的關學學者王心敬、李元春、賀瑞麟等人,依然守禮不輟,躬行不衰。
其次,崇尚氣節(jié),敦善厚行。關學學者大都注意砥礪操行,敦厚士風,具有不阿權貴、不茍于世的特點。張載曾兩次被薦入京,但當發(fā)現(xiàn)政治理想難以實現(xiàn)時,毅然辭官,回歸鄉(xiāng)里,教授弟子。明代楊爵、呂柟、馮從吾等均敢于仗義執(zhí)言,即使觸犯龍顏,被判入獄,依舊不改初衷,體現(xiàn)了大義凜然的獨立人格和卓異的精神風貌。清代關學大儒李二曲,在皇權面前錚錚鐵骨,志操高潔。這些關學學者“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體現(xiàn)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節(jié)。
最后,求真求實,開放會通。關學學者大多不主一家,具有比較寬廣的學術胸懷。張載善于吸收新的自然科學成果,不斷充實豐富自己的儒學理論。后世關學學者韓邦奇、馮從吾、王徵等都重視自然科學。關學學者不斷地融合會通學術思想,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特征。由張載到三呂、呂柟、馮從吾、李二曲等,這種融會貫通的學術精神得到不斷承傳和弘揚。
總之,關學既有深邃的理論,又重視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