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趙峰,俞婷
胃癌是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早期胃癌經積極干預治療預后較好,但大部分晚期胃癌患者多合并有肝、淋巴結、腹膜等部位轉移,患者的總體生存較差[1-2]。炎癥反應與多種腫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密切相關,其中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在腫瘤相關性炎癥和免疫反應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胃腸道腫瘤[3]。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率(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可反映急性炎癥發(fā)生和急性生理應激。其亦可作為早期軟組織肉瘤[4]、胃癌[5]和肺癌[6]等多種腫瘤的重要預后指標,但是少有研究探討NLR對已經發(fā)生轉移的晚期胃癌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本研究擬分析NLR與轉移性胃癌的關系,探討NLR預測轉移性胃癌患者預后的價值,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則以中位數及四分位數間距[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生存曲線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組間生存率的比較采用Logrank檢驗。采用Cox多因素分析篩選影響轉移性胃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1 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月于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腫瘤科住院治療的148例Ⅳ期轉移性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行胃癌根治術治療,術后病理證實為胃癌。(2)至少合并1個胃癌轉移性病灶。排除標準:(1)嚴重肝腎功能損傷。(2)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或全身炎性疾病。(3)臨床資料不完整或失訪。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148例Ⅳ期轉移性胃癌患者中,男92例,女56例;年齡61~79歲?;颊呷朐翰轶w:白細胞[8.22(6.14,10.28)]×109/L,中性粒細胞[5.16(3.11,7.55)]×109/L,淋巴細胞[2.01(1.52,3.11)]×109/L;NLR值2.51(1.81,3.28)。根據中位NLR值,將患者分為高NLR組(NLR≥2.51,73例)與低NLR組(NLR<2.51,75例)。
1.2 方法收集患者年齡、性別、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飲酒、原發(fā)性胃癌位置、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腫瘤轉移部位及數量等指標。所有患者入院后采集空腹外周靜脈血,檢測血常規(guī)、癌胚抗原(CEA)及糖類抗原199(CA-199)水平。
1.3 隨訪患者術后以電話形式進行隨訪,術后1年內每3個月隨訪1次,1年后每半年隨訪1次,隨訪5~78個月,中位隨訪時間28個月。
2.1 2組患者臨床資料的比較高NLR組年齡≥65歲比例低于低NLR組,轉移部位≥2、肝臟轉移、腹膜轉移、幽門螺旋桿菌感染、CEA≥5μg/L比例明顯高于低NLR組(均P<0.05);2組間其余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 2組患者總生存率的比較高NLR組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10個月,明顯短于低NLR組患者的22個月(Log-rankχ2=4.125,P<0.05),隨訪1、3、5年,高NLR組總生存率明顯低于低NLR組(均P<0.05),見圖1、表2。
Tab.1 Comparison of basic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表1 2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2.3 影響轉移性胃癌患者總生存率的多因素分析根據單因素分析結果,將年齡(<65歲=0,≥65歲=1)、轉移部位(1個=0,≥2個=1)、肝臟轉移(否=0,是=1)、腹膜轉移(否=0,是=1)、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否=0,是=1)、CEA水平(CEA<5μg/L=0,CEA≥5 μg/L=1)和NLR值(NLR<2.51=0,NLR≥2.51=1)為自變量,以預后(生存=0,死亡=1)為因變量,結果顯示,肝臟轉移、腹膜轉移及NLR≥2.51是影響轉移性胃癌患者總生存率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炎癥和腫瘤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密切相關,在腫瘤細胞的微環(huán)境中炎癥指標均明顯升高,包括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等[7]。對于惡性腫瘤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的明顯升高可反映腫瘤細胞的惡性潛質,這是因為腫瘤細胞可以誘導造血細胞的活化過程[8]。雖然有研究指出,術前NLR升高是胃癌患者腫瘤復發(fā)及生存分析的指標之一[9],但對于評估已經發(fā)生轉移的晚期胃癌患者預后的價值尚不清楚。
Fig.1 Comparison of overall survival rates between patients in high and low NLR groups圖1高、低NLR組患者的總生存率比較
Tab.2 The overall survival rates for following 1,3 and 5 years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表2 2組患者隨訪1、3、5年的總生存率結果例(%)
Tab.3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gastric cancer表3影響轉移性胃癌患者總生存率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分析了NLR與轉移性胃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和遠期生存的關系,結果顯示,高NLR組中轉移部位≥2、肝臟轉移、腹膜轉移、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CEA≥5μg/L比例明顯高于低NLR組。這說明,NLR不僅可以反映炎癥狀態(tài),與轉移性胃癌的進展也存在密切關系。本研究生存分析結果提示,高NLR組患者的1、3、5年總生存率均明顯低于低NLR組,提示NLR可以預測晚期轉移性胃癌患者的遠期生存情況。且Cox多因素分析結果發(fā)現,肝臟轉移、腹膜轉移及NLR≥2.51是影響轉移性胃癌患者總生存率的獨立危險因素。
研究發(fā)現早期胃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水平明顯升高,活化的中性粒細胞可促進細胞因子的表達水平升高,包括CD10和CD35蛋白,進而促進腫瘤的發(fā)生與發(fā)展[10]。中性粒細胞是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腫瘤細胞轉移到病灶的載體,且其數量明顯增加可能會抑制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11],但淋巴細胞與腫瘤患者的良好預后呈正相關,包括亞群淋巴細胞,如CD8+和CD3+T細胞,T淋巴細胞可以通過誘導抗腫瘤反應來抑制腫瘤的發(fā)生與發(fā)展[12]。淋巴細胞可通過浸潤到腫瘤組織中,將腫瘤抗原釋放到微環(huán)境,進一步誘導抗腫瘤反應,促進細胞凋亡[13]。因此,NLR升高不僅與術前胃癌患者的不良預后相關,也是轉移性晚期胃癌患者生存較差的指標之一。本研究納入了Ⅳ期轉移性胃癌患者,而有研究發(fā)現NLR升高與Ⅱ~Ⅲ期胃癌患者的總生存率和無病生存率密切相關[5]。也有研究指出術后接受一線化療的胃癌患者,術前NLR降低與總生存周期較長密切相關[14],這可能與淋巴細胞數目降低,腫瘤細胞可免受淋巴細胞的裂解,進而促進其增殖與轉移有關。
綜上所述,術前NLR是預測轉移性胃癌患者遠期生存的獨立影響因素。對于NLR≥2.51的患者,因其遠期生存較差,應加強隨訪,積極給予適當輔助治療,以期延長患者的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