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紅
青海警官職業(yè)學院思政部心理中心,青海 西寧 810000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心理現(xiàn)象和行為的科學。主要研究的是人的感覺、知覺、認知、情緒、意識、思維、人格、興趣、氣質、動機等諸多因素,這些心理因素相互聯(lián)系,共同構成人的心理過程,影響人的心理行為。與犯罪相關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動機、氣質、個性、人格特質和情緒情感。暴力犯罪呈現(xiàn)多元化特點,這是社會不良因素與犯罪主體心理發(fā)展缺陷相互作用的結果,暴力犯罪的原因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則起到了主導作用。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當個體的需求和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挫折感。當挫折沒有得到適當?shù)囊龑Ш蛶椭鷷r,它很可能轉化為攻擊行為,挫折感越強,攻擊性就越強。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就業(yè)、職務晉升、友誼、情感需要等各種愿望無法實現(xiàn),又沒有合適的渠道去解決這些問題時,一些人會向社會和其他人發(fā)泄自己的不滿情緒。甚至有些人在厭世自殺的時候,把痛苦歸咎于社會,采取極端的報復社會行為。這種人的主要特點是情緒不穩(wěn)定、脾氣暴躁、心胸狹窄、偏執(zhí)且容易走極端。
正常的社會活動可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當社會需求偏離正常軌道時,可能會對社會產生極大的危害,如朋友之間的“哥們友誼”,也就是常說的哥們義氣。這種哥們義氣主要反映在暴力犯罪團伙成員之間,他們往往認為彼此之間有共同的愛好與情趣,在情感上彼此依賴,在所謂的“友誼”和幫派暴力的誘惑下,對社會造成非常壞的影響,嚴重影響了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宣泄是把心理的創(chuàng)傷、不幸的遭遇及消極的情緒用合理的方式釋放出來的一種減壓方式。有些人無法面對生活的挫折,痛苦會被壓抑在內心,當情感達到極限也找不到合適的釋放渠道時,往往會采取一定的極端方式發(fā)泄。
有些人因為認知結構發(fā)生偏差,偏執(zhí)地認為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的貧富差距就是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的結果。對腐敗、貧富差距等社會現(xiàn)象缺乏全面、客觀的分析,導致認知偏見。為了獲得心理平衡,當沒有合理宣泄的方法時,他們往往會通過犯罪來達到宣泄的目的。當這些心理問題發(fā)展成為幾乎不可能矯正的精神疾病時,這個群體就會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隱形炸彈。
大多數(shù)暴力犯罪分子受教育程度低,文化層次不高,以追求物質生活為主。不良習慣和低級趣味對他們行為的影響往往超過社會道德和倫理對他們的影響。他們大多數(shù)追求的是奢靡和縱欲的生活方式。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以及冒險和暴力獲取所需的習慣,成為他們滿足物質追求的“最佳”選擇。
由于我國目前的法律制度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當一個人不能通過正常的渠道滿足合理的欲望和需求,一些人就會產生極端絕望的心理,甚至打擊報復,他認為只有通過暴力制造轟動社會主要的流血事件,來吸引人們的關注度。
任何形式的犯罪都具有一定的反社會性,而暴力犯罪以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出不同的犯罪特點。有些暴力犯罪是針對個體的侵害行為,也有些暴力犯罪是針對國家和政府的破壞性行為。由于其犯罪手段的殘酷性,嚴重突發(fā)性暴力犯罪對任何個體的侵犯都比其他犯罪具有更明顯的反社會性。
研究發(fā)現(xiàn),突發(fā)性暴力犯罪大多發(fā)生在城市,特別是人口密集、流動人口較多的大中型城市。這些城市人口密集,交通發(fā)達,生活節(jié)奏快,流動人口較多。一旦出現(xiàn)犯罪的可能性誘因,可以瞬間聚集成千上萬的人,導致暴力犯罪事件的發(fā)生。此外,公眾的民主意識得到了發(fā)展,現(xiàn)在又是一個自媒體時代,他們可以通過多方渠道表達自己的意愿。如果平時缺乏溝通的渠道,他們往往會以激烈或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愿。
挫折攻擊理論認為,當人們遇到挫折時會表現(xiàn)出攻擊性,但同時伴隨他們的還有沮喪情緒。情感需求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對每個人來說,生活中都有親情、友情、愛情,愛是人的需求中不可缺少的,如果愛情和婚姻失敗,一個人愛和歸屬感的需求就無法得到滿足,很容易導致其暴力犯罪行為的發(fā)生。
人格是人的性情、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叭烁瘛币辉~在生活中有多種含義。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心理發(fā)展、思想情感、行為模式的特有品質,它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處世態(tài)度,犯罪人的人格缺陷也是突發(fā)性暴力犯罪動機形成的根源。
1.以自我為中心、思想偏執(zhí)、片面狹隘,會導致部分個體不能辯證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帶有個人色彩,這是大多數(shù)暴力型犯罪者的性格特征之一。他們當中有些個體當遇到挫折和失敗時,經常會將失敗的經歷歸因為外部世界,認為生活中的失敗是由他人造成的,或者是社會等外部因素引起的。所以,暴力型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對挫折成因的錯誤認知。
2.急躁沖動、情緒不定,導致的直接后果是無法冷靜地面對客觀現(xiàn)實。據不完全統(tǒng)計,部分突發(fā)性暴力犯罪的犯罪人大多是報復型犯罪,這是一種典型的情緒性犯罪,易怒和沖動是他們的主要特征。此外,他們孤立,缺乏與他人溝通,無法對不良情緒合理釋放,長期處于抑郁狀態(tài),都是導致犯罪的誘因。
3.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其行為偏離準則。大多數(shù)突發(fā)暴力案件中的犯罪人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差,意志薄弱,不善于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欲望和消極情緒。此外,不良的刺激或應激障礙都有可能導致他們激烈的攻擊行為。
作為群居動物,人際交往是人正常需要,在遭遇困難與情感挫折時,需要得到更多人的關心和社會的支持。大多數(shù)暴力犯罪者性格內向、孤僻,社會適應能力差,人際交往不暢。當遇到坎坷時,他們很難從血緣關系、工作關系和社會生活關系中得到支持和幫助。從暴力犯罪案件的影響因素分析,大多數(shù)犯罪人都存在著家庭生活困難、婚姻破裂、社交障礙的情形。所以,孤僻的個性因素、境遇的變化等等都會導致其在遭遇挫折時社會支持鏈斷裂,最終因失望走向犯罪。
暴力犯罪有突發(fā)性、隱蔽性、無法預測的特點,減少暴力犯罪的根本途徑在于社會經濟、文化和人民整體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和發(fā)展。暴力犯罪的發(fā)生,雖然無法預測,但可以通過采取一定的預防措施,達到一些預期的效果。
預防暴力犯罪,可以通過提高公民素質、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感來進行預防。加強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文化教育,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遏制暴力亞文化的傳播、泛濫,凈化網絡環(huán)境,從主觀上遏制暴力犯罪的思想和沖動,切斷源頭,達到預防的目的。
打擊暴力犯罪是公安機關的職責。然而,一些潛在的受害者需要加強他們的警惕性,以防止自己成為施暴者犯罪的對象。社會法制宣傳部門應以各種形式宣傳預防法律常識,喚起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以及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如何防止社會矛盾激化,學會留證據,幫助破案等等。
除了加強法律和警察執(zhí)法破案的威懾力外,還要對制止犯罪的群眾見義勇為的英雄行為,給予獎勵和社會支持。強調維護社會穩(wěn)定需要依靠群防群治乃至全社會的正義力量。同時,要加強社會監(jiān)督,對執(zhí)法中的“不作為”行為追究責任,加強擔當和責任意識。
大多數(shù)暴力犯罪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心理問題,相關部門應對其在羈押和服刑期間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導,以恢復其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減少其再犯的可能性。
運用法律手段預防和遏制暴力犯罪,是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暴力犯罪是值得全社會關注的嚴重犯罪,希望全社會都能夠團結重視,有效地遏制和預防暴力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