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新革命史”的興起

        2020-11-30 11:04:24
        蘇區(qū)研究 2020年1期
        關鍵詞:革命史革命現(xiàn)代化

        提要:李金錚倡議的“新革命史”,是批判“告別革命論”和重新思考中國革命的史學表達,其要義是“重新把革命請回來”和“探索中國革命的歷史性”。相比正統(tǒng)派的革命敘事,“新革命史”建構(gòu)了一個全新的完整鏈條,目標在于把20世紀中國革命史“客觀化”“陌生化”“機制化”和“復雜化”。“新革命史”作為路標或是“一條通向歷史之實事的規(guī)定的道路”。

        引言:李金錚和陳紅民有關“新革命史”的爭議

        最近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界令人比較感興趣的事情是陳紅民和李金錚有關“新革命史”的爭論。這十年來,李金錚力倡“向‘新革命史’轉(zhuǎn)型”,(1)李金錚:《向“新革命史”轉(zhuǎn)型:中共革命史研究方法的反思與突破》,《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1期。在方法和視角上不斷進行拓展和創(chuàng)新。(2)李金錚:《再議“新革命史”的理念和方法》,《中共黨史研究》2016年第11期。一個明顯的變化是,2010年只提及兩個突破(加強中共革命史和中國鄉(xiāng)村史的連接、吸納社會史研究中的國家和社會互動的方法),到了2016年,除了前兩個突破,又擴展了如下幾點:強調(diào)基層社會和普通民眾的主體性,從全球史視野考察中共革命,在話語、符號、象征、形象、想象、認同、身份、記憶、心態(tài)、時間、空間、儀式、生態(tài)、日常生活、慣習、節(jié)日、身體、服飾、影像、閱讀等方面開拓新的研究視點。對此,陳紅民有所質(zhì)疑:相比舊革命史,“新革命史”研究領域在核心內(nèi)容上并無變化,只是在研究方法上有進步,能否就用“新”來重新命名?“新革命史”的目的是否主要都是為了創(chuàng)新視角和方法?如果只是如此,那么,即使沒有“新革命史”的概念,革命史研究的創(chuàng)新邏輯照樣會推動學術步伐的前進。(3)陳紅民:《“新革命史”學術概念的省思:何為新,為何新,如何新?》,《蘇區(qū)研究》2018年第5期。李金錚當然也承認“新革命史”尚有待多方開拓和不斷深化的空間,針對陳紅民的質(zhì)疑(即新的革命史研究能否稱為“新革命史”)進行了回應,仍然高舉“新革命史”的旗幟。(4)李金錚:《關于“新革命史”概念的再辨析——對〈“新革命史”學術概念的省思〉一文的回應》,《中共黨史研究》2019年第4期。

        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界,李金錚是大力推動“新革命史”潮流的主要學者,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他非常重視方法創(chuàng)新問題。而陳紅民特別提醒單純的方法論視角尚難構(gòu)成“新革命史”的堅實基礎。當然陳紅民并非反對“新革命史”的概念,但他的質(zhì)疑則有促于我們進一步反思如下問題:近十年來為什么出現(xiàn)“新革命史”的概念?革命史的新舊之別究竟何在?“新革命史”將可能把我們帶向何方?

        一、重新思考中國革命的史學表達

        其實,是否稱之為“新革命史”并不重要。值得注意的是,重新思考中國革命作為星星之火已然興起,并不單單局限于歷史學界。汪暉在一篇紀念十月革命100周年的文章中反復追問:“20世紀的革命,尤其是社會主義革命,到底給人類歷史帶來了什么?”(5)汪暉:《十月的預言與危機——為紀念1917年俄國革命100周年而作》,《文藝理論與批評》2018年第1期,第12頁。應星受到韋伯和陳寅恪的啟發(fā),也試圖把“革命”這個社會學的經(jīng)典母題重新帶回到中國社會學界,以此拓展社會學研究的新視野。(6)應星:《“把革命帶回來”:社會學新視野的拓展》,《社會》2016年第4期。就此而言,李金錚提倡的“新革命史”,可謂在史學界領風氣之先,也是重新思考中國革命的史學表達。在新世紀逐漸蔓延的星星之火,多年以后來看或許將成為思想文化界(史學是其中的一脈)的一件大事,它的淵源甚深,但就邏輯脈絡和歷史演化而言,這是對“告別革命論”及其兩脈支流的反思和批判。

        告別革命論最有名的提倡者是李澤厚,他一掃此前對革命正當性的無節(jié)制夸大,強化了對革命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諸多質(zhì)疑,甚至斷言相比革命的暴力及其破壞性,改良才是應有的社會發(fā)展路徑。(7)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回望二十世紀中國》,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5頁。這實際上激活了20世紀初的革命/改良之辨,但已是1980年代新啟蒙主義的流變和總結(jié),更是1990年代盛行于全球的“歷史終結(jié)論”的中國版本。盡管李澤厚的真意是要為21世紀的中國發(fā)展道路提供政治哲學上的規(guī)劃設計,(8)姜義華的判斷非常精準:“從他們的對談和他們所表述的看法中,不難體會到他們試圖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未來發(fā)展提供一個新的理論架構(gòu)的拳拳之心。但是,恐怕正由于他們過分急于構(gòu)建一種新的哲學,在檢討本世紀的歷史時,就不免有時不夠嚴謹,離事言理,意之所之,自由發(fā)揮。”參看姜義華:《20世紀中國革命的事與理》,《學術月刊》1997年第10期,第40頁。但他將中國革命視作“二十世紀一個最痛苦、最沉重的包袱”(9)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回望二十世紀中國》,第296頁。,卻在中國史學界的兩種流行傾向中,得到了相互的呼應和支持。

        第一種或可稱之為“去革命化”傾向,這是一種對革命主題的隔離和驅(qū)逐,它集中體現(xiàn)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敘事上現(xiàn)代化范式對革命范式的顛覆和取代之中。自1980年代以來,現(xiàn)代化范式構(gòu)成了對革命范式的反思、批判、沖擊和瓦解,在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等歷史事件的評價上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也開辟了對市民社會、城市化等諸多領域的新研究。(10)參見[美]李懷印著,歲有生等譯:《重構(gòu)近代中國——中國歷史寫作中的想象與真實》,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76-243頁。但是,現(xiàn)代化范式出于“告別革命”的現(xiàn)實動機,實質(zhì)上認為只有懂得維新和改良的精英分子才是主導歷史進步的主體力量,這甚至都完全忽視了維新先鋒梁啟超對現(xiàn)代人民政治的殷切期待,更重要的是,現(xiàn)代化范式下的敘事常常缺乏對戰(zhàn)爭和革命的有效解釋,而后者顯而易見是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過程里最重大的主題;與此同時,現(xiàn)代化范式下的敘事也缺乏前后一致和邏輯連貫的時間縱線,大多是劃分成經(jīng)濟、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和外交等幾大板塊進行現(xiàn)代化程度的量化研究,無論是吉爾伯特·羅茲曼主編的《中國的現(xiàn)代化》,還是章開沅主編的《比較中的審視: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研究》,均是如此。正是因此,現(xiàn)代化范式下有關1840-1949年的歷史研究,常是多人合作的編著,要么無視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過程里最重大的主題,要么就根本缺乏核心主題和基本線索,只有歷史事件的精細考證、簡單羅列和表層呈現(xiàn),以至于《近代史研究》雜志于2012年專門組織了有關史學研究中的“碎片化”問題的集中討論。其實,現(xiàn)代化范式所依據(jù)的“現(xiàn)代化理論”,本身就是美國政府在冷戰(zhàn)過程中企圖影響第三世界國家而創(chuàng)制的一套意識形態(tài),存在過于強烈的目的論、預設立場和相當輕率的價值判斷,(11)羅榮渠:《建立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代化理論的初步探索》,《中國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第39頁;任東波:《歷史觀與意識形態(tài):世界歷史敘事中的現(xiàn)代化理論》,《史學集刊》2006年第4期,第138頁。而事實上,作為價值評價尺度的現(xiàn)代化理論更多只是造成無謂的紛爭和混亂。(12)姜新:《歷史事實判斷工具還是價值評價尺度——對史學領域“現(xiàn)代化”理論的質(zhì)疑》,《安徽史學》2010年第2期,第5頁。早在1990年代,阿里夫·德里克就提醒我們,現(xiàn)代化范式相比革命范式,并不具有包容性,它不僅未能擴大反而是縮小了我們的知性選擇,能解釋的問題比之遮蔽的問題要嚴重得多,其最大的意義不過在于一時反映了“當前的情況實際上是資本主義對革命的勝利”這樣一個短視的現(xiàn)實而已。(13)[美]阿里夫·德里克著,吳靜研譯:《革命之后的史學——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當代危機》,《中國社會科學輯刊》1995年春季卷,第135-141頁。

        第二種則可稱之為“非革命化”傾向,在這里,并沒有對革命主題的遺忘和冷落,恰恰相反,這種解構(gòu)路徑直面革命的事件和人物,以實證主義為方法,高舉的是探索歷史“真相”的旗幟。這帶來的后果是“疑古風潮”和“后悔史學”的風行。他們以“史”非“經(jīng)”,通過挖掘新的口述記憶和檔案材料,其意旨并不在“明經(jīng)”,而在“翻案”,把以往正統(tǒng)派的革命史敘事皆視之為政治宣傳、臆想、神話乃至謊言。誠如論者所言:“這場在特定時代背景下醞釀而成的疑古運動從一開始就不單純由學術求真精神推動,而往往是受政治求變意志所驅(qū)使;政治意志訴諸學術武器,引致‘疑古’難以自制其毀壞沖動,而容易從怨古發(fā)端一路走向非古乃至滅古的精神陷阱?!?14)李放春:《“釋古”何為?論中國革命之經(jīng)、史與道——以北方解放區(qū)土改運動為經(jīng)驗基礎》,《開放時代》2015年第6期,第13頁。如果說“去革命化”的現(xiàn)代化范式將革命視作現(xiàn)代化的岔路,那么“非革命化”的疑古心結(jié)就將革命當成后悔的種子,這種后悔不再是反革命者的專利,更彌漫于當年的革命者及其后來人之中:“‘后悔’不僅是徹底背棄的前奏,也是當代世界自我確證的方式?!?15)汪暉:《十月的預言與危機——為紀念1917年俄國革命100周年而作》,《文藝理論與批評》2018年第1期,第11-12頁。而問題還在于,“非革命化”的翻案史學只是把我們從宣傳和神話的迷霧下撕扯進疑古和后悔的陷阱中,卻依然缺乏深刻的問題意識,并未真正切入中國革命的歷史脈絡,無助于探索革命發(fā)生和演化的內(nèi)在邏輯機制,也難以理解波瀾壯闊、震撼東亞乃至世界的中國革命的影響及其意義。

        可以說,“新革命史”的興起是根源于對“告別革命論”的深刻不滿:針對“去革命化”的傾向,“新革命史”的訴求是“重新把革命請回來”,重新將革命放置于學術研究的核心場域之中;針對“非革命化”的傾向,“新革命史”的要義是“重新探索革命的歷史性”,暫且懸置革命的正當性問題,拒絕非此即彼的簡單、膚淺、粗疏的歌頌或妖魔化,而核心在于提出新的問題、開辟新的領域、引入新的方法。因此,陳紅民認為:“‘新革命史’的對立面或參照系,應該是‘老革命史’或‘舊革命史’?!?16)陳紅民:《“新革命史”學術概念的省思:何為新,為何新,如何新?》,《蘇區(qū)研究》2018年第5期,第10頁。這可能對“新革命史”存在一種誤讀(17)這種誤讀其實比較普遍,王先明剛發(fā)表的有關“新革命史”的論述也是如此。參看王先明:《關于革命史的形成、建構(gòu)與轉(zhuǎn)向的歷史思考——兼論“新革命史”問題》,《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6期,第132-134頁。,或者說是忽視了“新革命史”的真正起源。在李金錚看來,最初提出向“新革命史”轉(zhuǎn)型的時候,首先被樹為批判靶心的正是李澤厚的“告別革命論”,而這種批判也恰是為了引起對“中共革命史研究必要性之多元思考”。(18)李金錚:《向“新革命史”轉(zhuǎn)型:中共革命史研究方法的反思與突破》,《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1期,第62-63頁。也就是說,“新革命史”的興起具有多重層次:第一層次,也是其根本前提,即對“告別革命論”的反思和批判,是明確拒絕“去革命化”,而試圖“重新把革命請回來”;第二層次,也是其追求目標,即“重新探索革命的歷史性”,這不僅需要揚棄“非革命化”的疑古風潮和后悔史學,而且需要超越正統(tǒng)派的革命史敘事方式和書寫傳統(tǒng)。對“老革命史”或“舊革命史”的解構(gòu)工作并不是“新革命史”的歷史任務,相反,“新革命史”的歷史任務是要在解構(gòu)的廢墟上重建革命史的巍峨大廈。

        二、革命史的新舊之別

        盡管如此,重新思考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雖具有多樣性(立場、態(tài)度、取向均各異),但無論是立志“為革命辯護”(19)一種最堅定的態(tài)度存在于汪暉那里:“沒有人否定20世紀革命和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失誤、挫折和悲劇,但這是一個‘失敗’嗎?如果不是一個或至少不是一個單純的‘失敗’,那么,如何估價其成就?深入地總結(jié)失敗的教訓與重估其成就本來是一致的,但在今天的潮流中,重新估價其成就甚至比承認其失敗更加迫切,也更加困難?!边@是明確要為20世紀中國革命辯護的一種意志,也是“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的一種執(zhí)著。參看汪暉:《十月的預言與危機——為紀念1917年俄國革命100周年而作》,《文藝理論與批評》2018年第1期,第12頁。,還是意圖將革命史重新納入學術研究的軌道,他們的一致之處是,革命史的取徑方式?jīng)Q不可能再回到“老的”或“舊的”正統(tǒng)派的道路上。對于“新革命史”來說,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李金錚思考得最多的是在方法論上區(qū)別于傳統(tǒng)革命史,但偶爾也有言過其實之處?!靶赂锩贰钡奶岢吆门姓y(tǒng)派的敘事學陷入單調(diào)的“政策-效果”模式,其著述總給人一種干癟枯燥之感,所言雖合大部事實,但此非正統(tǒng)派的本質(zhì)特征,因為也有不少正統(tǒng)派的著述在敘事上生動曲折(比如胡繩的《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研究的深入度和敘事的生動性,這考驗的是學者的功力、才識和素養(yǎng),不能將個人的差異性總結(jié)成革命史的新舊之別,響應“新革命史”的成果也必然存在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這是難以避免的事實。那么,革命史的新舊之別在哪里呢?李金錚所辨已多,我在此稍補充兩點:

        第一,相比正統(tǒng)派在革命敘事上的“浪漫化”,“新革命史”的敘事目標是要將革命“客觀化”。由于正統(tǒng)派絕大多數(shù)都是革命大潮流中的一分子,他們高度認同革命,在他們那里,學術研究和政治認同是一體化的,因此,他們極為容易也非常自然地就會形成一種“浪漫化”的敘事,即把客觀存在的不同勢力的歷史斗爭視作非此即彼和黑白分明的正邪之爭。而“新革命史”盡管拒絕對革命的“妖魔化”潮流,卻也并無“為革命辯護”的意向,主要的希望只是將20世紀中國革命史作為一種學術研究的客觀對象,強調(diào)的是“陌生化”的立場,重視的是“機制化”的脈絡,期待的是“復雜化”的效果。就此而言,“新革命史”對正統(tǒng)派的不滿,正如對“告別革命論”的批判,在緣由上是一致的:正是為了要將中國革命“客觀化”,故而,既無法容忍高度認同的單純的“正當化”,也無法容忍高度敵視的單純的“妖魔化”。

        第二,正統(tǒng)派在農(nóng)民起義和現(xiàn)代革命上所建構(gòu)的連續(xù)性鏈條,卻在“新革命史”研究對象的規(guī)定中被無形斬斷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李金錚反復爭辯革命史在理念、視角、方法、議題等方面的新舊之別,卻仍然承認陳紅民的一個基本判斷,即無論新舊,革命史的研究對象和核心內(nèi)容似乎并無太大變化。然而,同樣值得注意的一個重要事實是,在重新思考中國革命問題的過程中,基本存在這樣一個共識:他們意中的中國革命主要包括辛亥革命、國民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其中他們最重視的實質(zhì)上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幾場革命。在王奇生看來,辛亥革命、國民革命、共產(chǎn)革命是中國革命過程中相互銜接、演進的三個階段,三者之間以一種“高山滾石”的急劇動態(tài)效應,構(gòu)成了“中國革命”這一歷史事件的連續(xù)性。(20)王奇生:《高山滾石:20世紀中國革命的連續(xù)與遞進》,《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第96-105頁。但“新革命史”強調(diào)的中國革命的內(nèi)在連續(xù)性,相比正統(tǒng)派革命史敘事而言,其本身也構(gòu)成了一種斷裂。因為在傳統(tǒng)的革命敘事中,特別是在中國近代史的敘事框架里,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構(gòu)成了三次革命高潮,而有關農(nóng)民起義的研究也曾是前三十年歷史學的“五朵金花”之一;這里存在著一種對連續(xù)性的默認:盡管正統(tǒng)派對落后愚昧的農(nóng)民階層總有諸多不滿之處,但他們卻在根本上推崇這個階層的斗爭精神,他們并不認為農(nóng)民階層的起義和現(xiàn)代政黨的革命中間存在本質(zhì)上的鴻溝。但是,重新思考中國革命中的“中國革命”,卻在不謀而合的重疊共識之中僅被規(guī)定成了現(xiàn)代政黨(從國民黨到共產(chǎn)黨)的連續(xù)革命。就此而言,“新革命史”的研究對象,從辛亥革命開始,經(jīng)過國民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進向社會主義革命,至文化大革命而結(jié)束,就構(gòu)成一個全新的完整鏈條:盡管其中每一場革命都已有汗牛充棟的實證研究,但作為一個完整鏈條來建構(gòu)現(xiàn)代政黨的革命史的敘事,卻是嶄新而富于挑戰(zhàn)的課題。

        三、作為路標的“新革命史”

        由于“新革命史”目前僅僅處在興起階段,現(xiàn)在就開始爭議誰屬于或誰不屬于“新革命史”,恐怕尚言之過早。黑格爾的名言“密涅瓦的貓頭鷹只在黃昏的時候才起飛”,或許值得成為史學工作者的座右銘:我們只有在事件完整結(jié)束之后,才可能真正理解事件的基本意義,比較好的總結(jié)時刻才會正式降臨和到來。誰可能在“新革命史”的譜系中占據(jù)何種位置,這也是事后總結(jié)的編史學的任務。那么,“新革命史”的提出是否就無意義呢?并不如此。海德格爾曾把他的一本著作題名為“路標”,視之為“一條通向思想之實事的規(guī)定的道路”。(21)[德]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路標》,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1頁?!靶赂锩贰弊鳛橐粋€理念,或許也能起著“路標”的作用,我們亦可期待“一條通向歷史之實事的規(guī)定的道路”。接下來我僅提供三點拙見,只為拋磚引玉,就教于方家。

        首先,以革命為中心,重新考察革命的起源及其動力機制,不但注重革命派的作為,也需要對反革命派和更多的中間派予以同等的重視。任何一種革命,都是在具體的時空范圍之內(nèi),對革命起源的考察,也就是對長時段中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與歷史發(fā)展趨勢的分析。任何一種革命,都會存在動力和阻力的對抗以及中間勢力的搖擺不定,對這樣一個動態(tài)過程的客觀把握,或許需要一種“去道德化”的觀照。如果說,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的“去革命化”是不可取的,那么,“新革命史”中的“去道德化”則是必要的。“去道德化”并不意味著沒有價值判斷,它企圖舍棄掉的僅僅是根據(jù)先驗立場而來的過于浪漫化和臉譜化的書寫方式,“新革命史”只應根據(jù)每一行動的實際作為及其歷史影響來判斷好壞和高下。在一個后革命時代,“去道德化”也意味著,不能單純渲染革命的暴力,還需要關注反革命的暴力,而更需要解釋的則是暴力機制的發(fā)生學和動力學因素。美國學者巴林頓·摩爾的話令人回味:“幾乎所有歷史被書寫的方式都會強加一個反對革命暴力的壓倒性偏見。事實上,要是人們對偏見的深度有所認識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偏見是令人驚懼的。把反抗壓迫者的暴力與施加于壓迫者的暴力相提并論一定會誤導人?!?22)[美]巴林頓·摩爾著,王茁、顧潔譯:《專制與民主的社會起源——現(xiàn)代世界形成過程中的地主和農(nóng)民》,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523頁??傊靶赂锩贰钡闹行娜蝿帐菍φ麄€革命過程及其內(nèi)在脈絡的客觀呈現(xiàn)和機理分析。一切評價都只能奠基于這種客觀呈現(xiàn)和機理分析之上。

        其次,在全球史的視野中,考鏡中國革命的源流,辨析中國革命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0世紀的中國內(nèi)嵌于現(xiàn)代世界體系之中,幾乎每一場革命都深受其他國家的重要影響:辛亥革命主要由留日群體推動,國民革命以降的歷次革命均受蘇聯(lián)的影響至深且巨,而中國革命的一個基本主題也正是擺脫全球資本帝國主義主導下的依附性格局。梳理日本、蘇聯(lián)、美國等強國對中國革命的影響已有不少積累,但中國革命對強國的反作用、以及中國革命對其他國家(比如朝鮮、越南、柬埔寨、古巴、阿爾及利亞等)的重大影響,則較少受到關注。20世紀是一個風起云涌、急劇動蕩的時代,亞洲覺醒、反殖民運動、兩次世界大戰(zhàn)、冷戰(zhàn)等等洶涌澎湃的波濤一浪接一浪,這導致了西方殖民體系的整體性崩潰和資本主義單向擴張的暫時中止,因此,這不僅是中國革命的一個世紀,也是世界革命的一個世紀。我們需要將中國革命放置在世界革命的浪潮之中,通過比較視野考察中國革命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是說,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比如辛亥革命是20世紀初列寧稱之為“亞洲的覺醒”的一部分、中共革命是整個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的一部分,我們只有在世界潮流的大背景中才可能理解中國革命的這一局部格局;特殊性是說,中國革命自有其發(fā)生和演化的內(nèi)在脈絡與邏輯機制,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精神氣質(zhì)和個性特征,而這種獨特性恰恰只有通過比較中國革命與同時期相類似的革命才可能較好地透析出來。汪暉曾特別指出,20世紀的中國革命在開始和結(jié)尾都有兩個不同凡響的獨特之處:第一,在20世紀初的革命浪潮中,清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這四大古老帝國的政權都瓦解了,但后三者在革命過程中都發(fā)生了民族分離主義運動,只有辛亥革命之后中國雖陷入軍閥混戰(zhàn)的亂局,卻也避免了國家解體的厄運;第二,伴隨冷戰(zhàn)終結(jié),蘇東劇變,尤其是蘇聯(lián),不僅僅意味著社會主義政權的失落,更重要的還有民族分離主義運動下的國家解體,曾經(jīng)的超級大國地位也一去難返,然而,中國卻仍然是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下進行審慎的市場經(jīng)濟改革,在政治結(jié)構(gòu)、人口構(gòu)成與國家規(guī)模上的完整性方面都得到了保護、維持和穩(wěn)定,且國力蒸蒸日上。(23)汪暉:《革命、妥協(xié)與連續(xù)性的創(chuàng)制》(代序言),見于章永樂:《舊邦新造:1911-1917》,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頁。何以中國革命的開端和結(jié)尾能夠如此?這是引人深思的問題。而中共在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路線、民主集中制的組織路線與作為根本工作路線的群眾路線等方面,既有取法蘇共之處,但也不少獨創(chuàng)的經(jīng)驗和心得。(24)應星:《“把革命帶回來”:社會學新視野的拓展》,《社會》2016年第4期,第15頁。不僅如此,這種比較不能局限于革命和革命之間,在革命和改良之間同樣有比較的價值,其中最具可比性的是中國和印度,在近現(xiàn)代史上,兩者都是人口眾多和領土廣袤的國家,一個是半殖民地,一個是殖民地,時至今日兩者在發(fā)展道路上的諸多差異亦可歸因于是否以及如何進行革命。(25)從美國學者摩爾已開始這種比較,如今中國不少學者越來越對這種比較感興趣。參看[美]巴林頓·摩爾:《專制與民主的社會起源——現(xiàn)代世界形成過程中的地主和農(nóng)民》;王紹光:《堅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六十年》,《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曹錦清:《印度歸來話中印比較》,《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

        最后,可否討論“新革命史”的通史構(gòu)想?李金錚在方法論上對“新革命史”的貢獻最大,但他的討論似多專注于具體的實證研究。的確,具體的實證研究是一項無窮無盡的事業(yè),當然需要上下求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不過,幾位主要學者能夠在“新革命史”的研究對象上不謀而合地重疊,這就意味著,從革命的開端到革命的終結(jié)也構(gòu)成了完整鏈條,那么,構(gòu)想一部通貫始終的純粹現(xiàn)代政黨的“新革命史”就具有了可能性。而這部“新革命史”的完整鏈條,雖與傳統(tǒng)革命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華民國史、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均存在交叉重合之處,但也具有相當大的差異性,基本可以構(gòu)建自成一體的獨特譜系。根據(jù)“新革命史”的理念和方法,注重搜集多方史料特別是境外資料,編寫一部“新革命史”的通史,既具可能性又有獨特意義,作為一個目標,或許不是那么不可思議的吧。

        余論

        如果說正統(tǒng)派的革命敘事是“正題”,“告別革命論”影響下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敘事是“反題”,那么,“新革命史”或可稱之為“合題”。也就是說“正題”多關注革命之陽面,“反題”則渲染革命之陰面,“合題”應該是對前兩者的雙重揚棄,而揚棄既包括反思、批判和舍棄,也需要吸納、借鑒和超越。“新革命史”將囊括革命的失敗與勝利、苦難與輝煌、優(yōu)點和缺點、挫折和成就,“新革命史”要解釋的是中國革命為什么以如此方式呈現(xiàn)出來,“新革命史”的書寫應該告訴我們:中國何以成為今日之中國?這其中涉及革命與傳統(tǒng)的關系:以反傳統(tǒng)自命的革命又受到了傳統(tǒng)的什么影響,而中國革命本身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更創(chuàng)造了何種新傳統(tǒng)及新文明?這也涉及革命與現(xiàn)代化的關系:20世紀的中國革命在主觀意愿上以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為目標,在客觀效果上也絕不是現(xiàn)代化的岔道,但是,通過20世紀的連續(xù)革命,中國的現(xiàn)代化道路的確異質(zhì)于西方模式,問題僅僅在于,如何解釋這種異質(zhì)性呢?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回到歷史的現(xiàn)場,通過“新革命史”的理念和方法,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書寫方式和敘事傳統(tǒng),實現(xiàn)“一條通向歷史之實事的規(guī)定的道路”。

        猜你喜歡
        革命史革命現(xiàn)代化
        邊疆治理現(xiàn)代化
        閩浙贛邊區(qū)革命史研究會召開換屆大會
        紅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0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第二屆“新革命史工作坊”會議綜述
        近代史學刊(2017年2期)2017-06-06 02:26:04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xiàn)代化詮釋
        粉紅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國內(nèi)某1 700 mm熱軋廠現(xiàn)代化改造
        上海金屬(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武器裝備現(xiàn)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軍事歷史(1998年6期)1998-08-21 03:00:38
        讀《革命年代》遐思錄
        軍事歷史(1992年2期)1992-08-21 06:19:00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偷|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亚洲国产另类精品| 日本一本久道|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精品看不卡| 天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精品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无码| 精品不卡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亚洲精品国产av成人网|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色伦专区97中文字幕| 99精品国产第一福利网站| 蜜乳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国产| 国产七十六+老熟妇|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 日本久久久精品免费免费理论| 国产乡下妇女做爰|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北岛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中文字幕日韩av| 啦啦啦www播放日本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春药| 日韩午夜三级在线视频|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99| 乱码一二三入区口| 日韩极品视频在线观看| 淫片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亚洲中文字幕久爱亚洲伊人| 亚洲1区第2区第3区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蜜桃| 亚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小说|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激情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色欲色欲www| 乱码一二三入区口| 大屁股流白浆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