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堅
(江蘇聯(lián)合職業(yè)技術學院南京財經分院,江蘇 南京 210004)
根據《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教育信息化 2.0 行動計劃》和《智慧校園總體框架》等相關文件建設要求,通過構建涵蓋校園智慧化辦公場景、教學場景、宣傳場景、家校場景、數據場景和安防場景的一體化校園,打造智能化校園服務平臺,促進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應用和教育、教學教研、管理和服務的深度融合,形成協(xié)同開放的智慧校園生態(tài)。
按照校園信息化應用新的建設思路,通過“事務、業(yè)務、服務”三級解構方式,保障對校園工作多變性的良好適應。(1)“事務”,將多部門相關業(yè)務進行聚合,形成對具體事項的完整辦理,隨著前后業(yè)務審批結果的不同,事務的發(fā)展路徑存在差異。(2)“業(yè)務”,指的是部門內部的具體操作過程,通常有相對穩(wěn)定的辦理流程和明確的辦理結果。(3)“服務”,業(yè)務過程中,用戶的具體操作細化為“服務”,如:信息查詢服務、報表生成服務、權限驗證服務、數據同步服務、流程運轉服務等,包括前臺展現類服務、后臺執(zhí)行類服務和前后臺響應式服務。
核心基礎平臺基于SOA架構思想、響應ESB技術,實現對各類應用服務的統(tǒng)一注冊、調度與管理;實現用戶身份認證與權限的分級管理;實現數據資源的交換與共享;實現平臺運行情況的整體監(jiān)控;實現數據倉庫管理與主題數據分析。
智慧校園需要建設統(tǒng)一的基礎數據中心、統(tǒng)一身份認證、統(tǒng)一門戶、統(tǒng)一桌面、進一步整合現有系統(tǒng)?;A數據庫意義在于可以實現后續(xù)拓展業(yè)務系統(tǒng)的無縫整合,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建共享。數據中心提供教育大數據采集、存儲、分析平臺,用戶可在該平臺上對教育基礎數據及應用業(yè)務數據進行統(tǒng)一管理,對數據標準進行統(tǒng)一規(guī)范,并對海量數據進行多維度的、高效的分析挖掘。
通過智慧校園開放平臺的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接口,可以接入學?,F有系統(tǒng)、合作伙伴軟硬件系統(tǒng),支持與學?,F有系統(tǒng)的數據同步,同時,在應用市場里提供更加豐富的應用,不同場景、不同應用開放的接口滿足學校的個性化需求。
采取微服務架構,在設計上保持高靈活性和擴展性,通過課程和實訓,不斷輸出優(yōu)質資源,持續(xù)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微服務平臺是將各種不同的服務封裝到一系列的數據接口中,并開放這些接口。開發(fā)者可以基于平臺開放的API開發(fā)各種應用。因此,無論是第三方公司,還是學校各部門、老師,都可以很便捷地參與建設,構建出一個開放、共建和融合的校園生態(tài)系統(tǒng)。
智慧校園通過建設學校大場景的應用。教學應用幫助教師節(jié)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學校的教育事務無紙化處理;家校應用促進學校和家長間的溝通交流和家校共育,宣傳應用樹立學校品牌,提升學校影響力;安防應用建立校園師生主動安全防范體系;數據分析幫助學校對學生學情精準跟蹤分析服務。
一個學校支持多個校區(qū)共存,可切換進入不同校區(qū)管理校園功能;一個成員可同時有教師、家長等多個身份,移動端即可切換身份使用各角色應用功能。智慧校園系統(tǒng)通過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輔助人工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使繁雜的日常管理工作變得輕松,實現管理的信息化、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提升校園信息化的整體水平。
完善建立校園卡與人臉身份認證的集成融合機制和方法。利用人臉識別、虛擬二維碼等技術,對現有的軟硬件平臺進行改造,實現上課考勤、門禁認證、圖書借閱、多媒體開鎖、機房上機、業(yè)務系統(tǒng)免密碼登錄、就餐消費等功能,提供以一卡通系統(tǒng)為核心的校園生活物聯(lián)化服務,提高效率和質量,使師生服務便捷化,增強師生獲得感[1]。
建設基于射頻電子標簽技術的固定資產管理系統(tǒng)、智能圖書館管理系統(tǒng),實現固定資產和圖書文件、書架,資產存放地和使用者的綜合識別。實現樓宇智能化管理,提供樓宇照明控制、空調管理、能源采集以及節(jié)能展示等功能,提供全天不間斷的控制服務。管理員可以通過瀏覽器、手機APP可實時查看和控制設備,更高效、更直觀地提高管理效率,在保證提供舒適、安全環(huán)境的同時,加強了能源利用率。
當前,教學平臺眾多,彼此無法互聯(lián),形成一個個孤島,不僅浪費資源,而且不利于進行有效的教學分析和決策。部分優(yōu)質課程運行在第三方云平臺上,過于分散。
建設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校本教學平臺,支持網絡課程、教學資源庫、移動教學課程、MOOC,SPOC等項目的建設,在全校開展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移動教學等教學模式的改革。
通過教與學全過程數據的采集,可以對師生形成客觀、科學、合理的評價。實現基于大數據的教學效果分析,給學校領導提供各種教學過程數據的詳細統(tǒng)計匯總,實現數據驅動的學校發(fā)展性評估與科學決策。通過數據分析,讓教師能夠實現精準教學、因材施教,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過程[2]。
利用空中課堂可以實現寒暑假、特殊時期等師生不能到校時教師在線教學、輔導學生。相比較在線互動課堂,空中直播課堂學生端無須安裝任何客戶端軟件,通過Web或微信掃碼等方式,即可實現單向直播聽課,并支持大規(guī)模并發(fā)。
網絡在線課堂系統(tǒng)能夠有效拓展教師教研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高效地幫助組內教師平等、充分地實現資源的共享與再造。在“一人建課,多人協(xié)同,共同研磨,高質輸出”的方式下,實現優(yōu)質資源的高度整合、課程設計的最優(yōu)配置。學科教師借助多樣的教研開展方式,有效將日常教學工作、教學研究、教師成長真正融為了一體,實現了學科整體教研水平的提升和學科核心能力的沉積。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信息需求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用戶和技術人員不再僅關注數據本身的計算與存儲,而是進一步試圖從大量數據中尋找規(guī)律,尋找到別人的“集體智慧”,并代入自己的決策與學習過程中。
對學生上課的行為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高人臉識別、表情識別、情感分析等的準確度,輔助教學在課堂授課過程中,通過布設抓拍攝像頭,對學生的人臉、微表情、行為姿態(tài)進行抓取、分析。
場景解決方案:基于人臉識別、情緒識別等AI能力,準確識別教學過程中老師的上課狀態(tài),如板書追蹤、關鍵點識別等,幫助教師提升教學質量。
精準識別學生身份,輔助記錄學生到課出勤情況;識別做題、轉身、趴桌、站立、舉手等多種典型課堂行為,輔助記錄學生上課參與度情況;通過識別AU 動作組合,微表情情緒表達信息,輔助記錄學生注意力集中情況。
虛擬世界或物體和真實世界有機融合,在不妨礙正常生活的基礎上,拓展了生存空間,豐富了生活,提供人類新的感知、認知、表達通道。利用5G高帶寬和低延時的特性,構建與真實世界融合的VR/AR/MR新環(huán)境,提供可共享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新空間。5G信號覆蓋到哪,VR/AR新環(huán)境就構建到哪;做好基礎支持,從資源建設、課程設計、教學應用等多維度支持教師;對軟件、設備、系統(tǒng)、理念等方面進行指引與培訓。
隨著5G網絡覆蓋的不斷完善,5G在全方位提升教育互動性方面將會帶來改變。持續(xù)探索5G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與創(chuàng)新,基于“5G+”邊緣云與更多AI技術結合,讓教育“零距離”,推動智能教育在全息遠程互動教學、生動MR課堂、AI大數據評測、校園智能化管理等應用的探索。
智慧校園系統(tǒng)中的大量位置相關數據,包括軌跡、時間、類型、課堂出勤、上網行為等數據,與校園業(yè)務的數據結合,為個性化的教育、人性化的服務提供支撐,抽象出標簽化的學生模型,掌握學生的行為動向、興趣愛好、心理特征、互動行為,為學生的學習就業(yè)提供個性化的培養(yǎng)指導,為學校提供精細化的教育管理。
總之,要不斷進行智慧校園應用創(chuàng)新研究,融合互聯(lián)網應用思維,有機整合校園核心業(yè)務系統(tǒng),重塑師生信息化體驗,建成一個精準決策、數據廣泛、個性教學形式多樣、高效服務實時主動、自然生活無拘無束的智慧教育新生態(tài)系統(tǒng),全方位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