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平
四十七團返鄉(xiāng)大學生史京說:“原計劃2月4日返校,可是我現(xiàn)在不能回去,不能給學校添麻煩”,在往年這個時候,正是這些大學生返校的時間,可是因為突發(fā)的疫情,他們?nèi)孕枰^續(xù)留在家中。每天看到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一種責任感,一種使命感,在這些大學生心中悄然萌發(fā)。
出生于1995年,在江蘇“江南大學”上學的史京,已經(jīng)是一名黨員了,當他看到疫情形勢嚴峻,就主動找到社區(qū)希望能出一份力,幫助團場早點戰(zhàn)勝疫情。正好團委在招募志愿者,大家就陸續(xù)報名了。
史京說:身為一名大學生黨員,我有義務站在這場戰(zhàn)役的前線,作為一名志愿者,我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很微小,但我希望盡自己所能,為我們的團場戰(zhàn)勝疫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疫病無情人有情,我相信只要我們團結(jié)一心,眾志成城,在不久的明天,我們會迎來春天。
出生于1997年,在江蘇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yè)學校上學的阿爾祖古麗·句曼承諾:作為一名志愿者,我愿意奮戰(zhàn)在疫情一線踐行理想,增強本領(lǐng),勇敢擔當!作為新時代青年擔負一些微弱的社會責任,奉獻出一點微弱的力量!
出生于2001年,在庫爾勒市華山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學習的阿卜杜薩拉木·艾則孜,看起來是個很靦腆的學生,他說:我覺得這就是我們青年該做的,能為自己的團場做一些事情,我們感到很自豪。
在各小區(qū),他們承擔了一些宣傳員、監(jiān)督員、巡邏員、衛(wèi)生清潔等力所能及的工作,這些隊伍里有了他們青春的身影,他們和工作人員一起張貼宣傳單、懸掛宣傳橫幅,通過電話、微信等形式為居家隔離人員做一些心理疏導,他們純樸的語言給人寬慰。每當看到工作人員為居家隔離人員送菜,他們就會主動接過來提一段路,幫助他們緩解一下勞累。下午時分,太陽暖暖的,個別老人出來曬太陽,正在小區(qū)巡邏的他們就會去勸返,看到忘記帶口罩的,他們就趕緊提醒,讓他們做好自身的防護。
為了給職工群眾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團場專門安排車輛定時到小區(qū)配送生活物資,史京和他的同伴們,一起幫助工作人員按樓棟、單元門叫居民有秩序地來買菜。
“這些孩子太好了,能為我們居民服務,太讓人感動了”在團場防疫志愿者隊伍里,他們是其中的一支,他們辛苦的付出,也同樣贏得了人們的普遍稱贊。這些返鄉(xiāng)大學生中年齡最大的25歲,最小的19歲,他們在家是父母寵愛的孩子,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疫情當前,他們自覺站出來,主動請愿,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承諾,成為團場防疫戰(zhàn)線上一份正能量,成為四十七團防疫戰(zhàn)線上的助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