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 曉,布雪瑩
視頻會議以其良好的實時面對面特點,成為輔助教師進行線上授課的有效工具[1]。但是,由于視頻會議的授課方式與傳統(tǒng)授課方式仍存在較大差異,使得學習者們的學習效果與傳統(tǒng)授課方式相比不盡如人意。為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效果,紐曼(Newman)和維拉格(Wehlage)曾提出了“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學習共同體是一種有組織的、具有清晰共同目標的合作形式,能對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效果產生直接影響[2]。因此本文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視頻會議課堂中學習共同體的概念。
本文明確了學習者在視頻會議課堂中的學習特征,并以此為依據,提出了6點關于視頻會議課堂中學習共同體機制形成的具體做法,以期幫助學習者提升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習效果,加速視頻會議課堂中學習共同體的形成。
目前當代大學生通過視頻會議進行線上學習的學習者在學習行為中呈現出以下特征。
1)敷衍性。視頻會議的課堂學習使教師和學習者需要隔著屏幕進行交流互動,雖然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方式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極大了縮短了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空間距離,但是由于教師無法無法對學習者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因此部分學習者就產生了敷衍的心態(tài)。
2)低效性。無論是傳統(tǒng)的課堂授課,還是通過視頻會議的方式進行線上授課,教師都是以促進學生的自身學習發(fā)展為目的。然而在實際的視頻會議課堂中,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卻并不理想。一方面體現在教師無法監(jiān)督學習者,導致學習者在完成學習任務時無法做到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還體現在電子產品對學習者的吸引力上,在視頻會議的過程中,總會被電腦或手機中的其他信息所干擾,從而降低學習者的學習效率。
3)隨意性。視頻會議授課學習者不僅沒有了課堂上課的儀式感和學習氛圍,也沒有了課堂上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自制力不強的學習者們則會出現視頻課程遲到、剛起床就打開電腦直接上課等過于隨意的現象。
在視頻會議課堂中構建學習共同體機制,可有效消除目前大學生在視頻會議課堂中所呈現的敷衍性、低效性和隨意性的學習特征,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效率。
為消除大學生學習者目前存在的敷衍性、低效性和隨意性的學習特征,學習共同體機制中需要包含以下4個要素:
1)共同目標。所謂共同目標是指每位成員共同持有的目標,這個目標并不是人們腦海中存在的某種理念,而是人們內心身處所產生的一種力量。在視頻會議課堂中為學習者設立一個共同目標,將有利于激勵學習者們的相互交流、合作、共享,從而加快任務完成的時間,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效率
2)學習者。學習者是學習行為的主體,為避免學習者在視頻會議課堂中呈現出對學習行為的敷衍性,該集體應該對學習者的身份進行強化。首先,讓學習者明確其擁有加入到該學習共同體的權利;其次要讓每位學習者知道,每位學習者的進步都能帶動學習共同體的進步,增強學習者的集體歸屬感,從而激勵學習者認真對待每項學習任務;最后,要使學習者喜歡上在這個共同體中完成相關學習任務,進行經驗交流,促進學習者的深度學習和學習共同體的發(fā)展。
3)助學者。視頻會議課堂中學習共同體的助學者既包括線上的授課教師,也包括視頻會議的主持人。作為教師的助學者需要在線上進行課程設計、知識講解、任務分配和資源分享等,作為視頻會議主持人的助學者需要維護會議秩序、控制每位成員的視音頻權限等。當助學者教師同時充當會議主持人時,則需要教師一個人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進行綜合服務,既要對學習者給予引導幫助,也要對學習者的反饋進行及時處理,以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和確保學習共同體的健康發(fā)展。
4)規(guī)則。為改變大學生學習者視頻會議學習中隨意性強的特點,需要在共同體中設置相應規(guī)則,即學習共同體成員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共同體活動開展的前提條件。例如視頻課程前的簽到、以及課程結束后的評價反饋等多個環(huán)節(jié)。
為促進大學生視頻會議課堂中學習共同體機制的形成,學習者和助學者應在課前、課上和課后做到以下幾點:
1)助學者在課前確認學習者身份。學習共同體首先是一個集體,集體成員的完整性對集體智慧及集體凝聚力的影響極為重要。因此,助學者在課前必須要采取相應辦法確保集體的完整性。其中,課前的視頻簽到即可作為確保課堂成員完整性的方法之一。該過程可讓學習者感受到自身在集體中的重要性,極大地增強了學習者的集體歸屬感,同時也有效避免了隨意性強的特點。
2)助學者在課上組織問題討論。組織問題討論可調動視頻會議課堂中學習者的參與性,打破學習者敷衍性的學習特點,進而加速學習共同體的形成。參與性的提升,有利于更多學習問題地發(fā)現,更多問題地發(fā)現則激勵學習者們進行更多的交流互動,如此良性的循環(huán),不僅能促進學習者之間的相互啟發(fā),還能為學習者們設置更多的共同目標,加速學習共同體的形成。
3)助學者在課下進行資源共享。學習者通過獲取學習資源,可對自身的知識網絡進行重新構建,增加自身的學習效率。由于視頻會議課程的時間限制,助學者以及學習者無法一一將自己獲取的學習資源與他人共享。因此,助學者可在課程結束以后向學習者分享相應的學習資源。經過了課上的知識學習,學習者已經對知識完成了記憶并理解的過程,進一步的資源獲取,可以加深學習者對知識的應用與分析,提升學習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力和自身的學習效率。
4)學習者在課前明確共同目標。在集體中擁有明確的目標,可以增加集體成員的凝聚力。當集體中的每一位學習者都持有相同的目標,該目標完成的過程就會充滿集體的智慧,集體的智慧更容易解決實現目標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因此,在視頻會議開始前,應該使每位學習者持有共同的目標,進而可以通過學習者之間的相互溝通交流、相互經驗分享實現該集體的共同目標,提升學習效果。
5)學習者在課上遵守規(guī)則。如學習共同體中沒有了規(guī)則,那么課堂討論就會陷入混亂之中,而無序的討論不會對解決問題提供任何幫助。學習者在課上遵守規(guī)則,不僅是為了確保課堂內容可以順利進行,同時也是為了避免課堂秩序的混亂,和維護集體中成員的人際關系。當課堂中有成員因違反規(guī)則而影響了整個集體的學習進度時,學習者們則會對該成員產生意見,破壞了集體的凝聚力。
6)學習者課下進行反饋。學習者經過了課上的學習、理解,并參與了相應問題的互動交流、應用與分析,一定會存在相應的問題,或對所學內容產生了自己的認知與理解。無論是問題還是自身的認知與理解都應在課下及時反饋給助學者。合理有效的反饋過程,可以幫助學習者們消除敷衍性的特征,讓助學者充分了解學習者的掌握情況,以提升集體的學習效率,加速共同目標的實現。
本文首先論述了基于視頻會議的網絡課程中大學生學習所呈現的敷衍性、低效性和隨意性的特征;其次,根據以上特征確定了視頻會議課堂中學習共同體機制形成的四大要素:共同目標、學習者、助學者和規(guī)則;最后,從助學者和學習者的角度提出了6點關于加速視頻會議課堂中學習共同體機制形成的做法,以提升視頻會議課堂中學習者的學習效果、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下一步的研究計劃是深入分析視頻會議課堂中學習共同體機制的影響因素,以保證學習共同體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