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李送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在浙南的崇山峻嶺里有一支軍隊,她的名字叫“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是正式列入中共中央軍委序列的全國 14 支紅軍之一。這支部隊,是在農民武裝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的。在血與火的戰(zhàn)斗中,以將士的身軀鑄就了一座豐碑。
1929 年,浙南大地發(fā)生了歷史上罕見的大災荒,風蟲為虐,水旱并至,不少地方出現(xiàn)了“村村餓殍相枕籍,十村九室無炊煙”的慘景,當時中共永嘉中心縣委向中共中央的報告中說:“溫屬六縣饑民達40萬以上”。國民黨政府苛捐雜稅有增無減,官逼民反,浙南的農民暴動風起云涌。
浙南如火如荼的農民暴動,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1930年 1 月,派金貫真到浙南巡視。3月,中央軍委派胡公冕到浙南領導武裝斗爭。3月31日,中共中央發(fā)出《致浙南的信》,決定組建紅軍和浙南特委。5月初,浙南紅軍游擊隊攻下楓林后,正式宣布紅十三軍軍部成立。
紅十三軍成立之后,頻頻出擊,打平陽、克縉云、襲甌渠、戰(zhàn)溫嶺、攻壺鎮(zhèn),大大小小的戰(zhàn)斗百余次。從溫州到臺州,從麗水到金華,這一大片土地上,到處有紅十三軍的足跡。由于左傾錯誤指導與敵我力量懸殊,1932 年 5 月,紅十三軍總部解體。紅十三軍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凹t十三軍在浙南崛起,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勢力,牽制了敵圍剿中央蘇區(qū)與閩浙贛根據(jù)地的部分兵力,對中央蘇區(qū)及其他地區(qū)的武裝斗爭起了支持作用,在浙南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火種,為后來浙南游擊根據(jù)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紅十三軍的斗爭精神永存。紅十三軍在浙南堅持 4年斗爭,有許多戰(zhàn)斗場景驚天地、泣鬼神。紅軍將士不怕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表現(xiàn)出他們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他們在戰(zhàn)場上,拋頭顱,灑熱血,出生入死,浴血奮戰(zhàn);在監(jiān)獄里,鐵骨錚錚,堅貞不屈;在刑場上,浩然正氣,視死如歸。他們的英雄事跡和斗爭精神一直激勵著浙南人民奮勇向前。
1935年,劉英、粟裕率領紅軍挺進師進入浙南。受過紅十三軍斗爭影響的浙南人民,心中又燃起了革命的火焰,紛紛加入紅軍挺進師或地下黨組織。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黨的領導下,浙南地區(qū)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fā)展。在抗日救亡運動中,黨組織不斷發(fā)展壯大。溫州三次淪陷,各地黨組織發(fā)動群眾,積極準備組建抗日游擊隊。1945 年3月 30 日,我黨永嘉和樂清兩地的抗日武裝部隊合編為永樂人民抗日自衛(wèi)游擊總隊,人員最多時發(fā)展到700人。解放戰(zhàn)爭時期,浙南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自己解放了自己。
在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富有紅十三軍斗爭精神的溫州人,積極探索農業(yè)生產責任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溫州永嘉進行包產到戶實踐探索,溫州地區(qū)有1000多個社17.8萬農戶進行包產到戶。溫州永嘉包產到戶實踐探索,為中國農村改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寫下了濃濃一筆。
改革開放時期,敢于抗爭,敢為人先的溫州人,積極探索個體經濟,發(fā)展民營經濟,形成了“溫州模式”,為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建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溫州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試驗田。
貧困與流血,斗爭與犧牲,敵人的殘忍,將士的英勇,悲壯歷程構成英雄的詩篇。紅十三軍譜寫了一曲悲壯的戰(zhàn)歌,她的精神成為浙南人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給人永恒的力量。
(作者為原永嘉縣黨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