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川
在瘋狂的民族主義浪潮席卷下,日本民間越來越憎惡美國事物,“鬼畜英美”的咒罵聲不絕于耳。隨著日本在太平洋戰(zhàn)場上節(jié)節(jié)敗退,仇美情緒更加高漲。
1945年2月8日,日本橫須賀的久里濱小鎮(zhèn)上熱鬧喧囂。烏泱泱的一群人在呼喊聲中,將高大的佩里來航紀念碑推倒。然后在原址豎立一塊3米高的木牌,上面寫著“護國精神振起之碑”,人們還在木牌前面合影留念。
如果說,豎立佩里來航紀念碑是日美友好的見證,那么推倒這塊紀念碑則是日本仇恨美國的象征。這塊紀念碑的遭遇,是日本歷史的一面鏡子。從豎立到推倒,折射了日美兩國關(guān)系的變化,也反映日本對世界的認識。
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的佩里將軍率領(lǐng)“黑船”艦隊叩響日本國門,也為15年后的明治維新打開了道路,正是明治維新將日本推上了富國強兵的近代化道路。所以日本并不認為佩里是侵略者,反而把他視為恩人。1901年,佩里來航48周年之際,日本決定在他最早登陸的久里濱建立紀念碑。這個計劃得到日美兩國的熱烈響應(yīng),明治天皇也捐贈了1000日元。碑體是一塊巨型花崗巖,碑文由多次擔(dān)任首相的伊藤博文親筆書寫,紀念碑的基座上的說明文字稱,佩里來航“成了將幕府統(tǒng)治下的鎖國狀態(tài)的日本拉回到世界的原動力”。日本還舉行了盛大的紀念碑落成典禮,首相、陸軍大臣、海軍大臣、大藏大臣、農(nóng)商務(wù)大臣等政府和軍隊首腦以及各界名流悉數(shù)到場,還出動了4艘軍艦。美國也派遣佩里的外孫弗雷德里克·羅杰斯少將率3艘軍艦參加典禮。
此后,日美關(guān)系一直比較友好。1905年,日俄雙方在美國的樸茨茅斯舉行談判,簽訂《樸茨茅斯條約》,正式結(jié)束了日俄戰(zhàn)爭。談判選在美國,說明日本信任美國。為了解決巴黎和會未完成的問題,1921年有關(guān)國家又召開華盛頓會議。這次會議確定了美、英、法、意、日5國的海軍力量比例,結(jié)束了一戰(zhàn)后的軍備競賽。由于限制日本的海軍發(fā)展,引起日本軍部對美國的不滿。
從此開始,這兩個正在崛起中的國家沖突不斷。1924年美國通過排日移民法案,日本輿論嘩然。知識分子紛紛發(fā)表意見,主張為日本重新定位,回到亞洲主義的立場,憑借強權(quán)進占亞洲的霸主地位。只是這些議論主要停留在軍部和精英階層,民間仍然喜歡美國文化,好萊塢的電影就吸引了大量日本觀眾。1934年美國棒球聯(lián)盟訪問日本,在12個城市與日本明星隊對壘,觀看的球迷蜂擁而至,東京6.5萬個座位的棒球場被擠得水泄不通。
就在日本球迷為當紅的美國棒球明星著迷的時候,一股國粹主義的熱潮正在涌動。國粹主義大張旗鼓地強調(diào)以古為尊、萬古常新的行為原則及理想,要求以此作為日本道德和行動的基石,反對外來文化的“侵略”。在國粹主義者看來,日本人渾渾噩噩,只知道追求個人利益和享樂,整個社會充斥著“摩登女郎”、美國電影。這些都是西方文化侵略,特別是美國輸出毒素的結(jié)果,必須清除。
一些政治家也呼應(yīng)這樣的思潮,聲稱國民的思想出了問題,甚至出現(xiàn)了“思想國難”的說法。政府提出針對學(xué)生要“思想善導(dǎo)”,專門設(shè)立“學(xué)生思想對策調(diào)查會”“教學(xué)革新評議會”等機構(gòu)。難怪法學(xué)家美濃部達吉發(fā)表文章諷刺說:“如果所謂思想善導(dǎo)在于想消滅革命思想,那就只有禁止全部教育,使國民完全成為文盲?!?/p>
盡管政府還不至于“禁止全部教育”,卻可以通過宣傳和教育灌輸偏見,達到“使國民完全成為文盲”的目的。1937年3月,文部省出版小冊子《國體之本義》,分發(fā)至全國學(xué)校和政府機關(guān),以加強思想統(tǒng)治。該冊子宣稱,神國日本是以皇室為宗家的一大家族國家,臣民必須絕對服從萬世一系的天皇,忠君愛國,各守其分,以實現(xiàn)君臣相和、君臣一體。它鼓吹日本特色,強調(diào)日本的特殊性,“我等臣民與西方各國的所謂人民,其本性完全不同”,“我國有其道德的特色,世界沒有先例”。它呼吁清除外來的歐美近代文化,刷新教育、學(xué)術(shù)、政治、經(jīng)濟,建設(shè)日本新文化。
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政府開展所謂“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加強對國民思想的“指導(dǎo)”“干涉”。廣播里清除了軟弱無力的“靡靡之音”,選定“國民歌謠”《日本好國家》和“國民歌曲”《走向大?!罚刻爝M行廣播。男人被強制穿“國民服”——一種像文職軍人或隨軍壯丁那樣難看的“制服”。穿著裙子和襪子的西洋式女子形象完全看不見了,滿眼都是田野的勞動褲和褲子形式的“決戰(zhàn)褲”。不唯如此,街上還到處豎立“奢侈是敵人”的標語,婦女愛國團體的志愿者走上街頭,以警惕的眼光搜索身穿漂亮衣服的女性,遞給她們一張寫有“請自重”的卡片。那些燙頭發(fā)、戴戒指、涂抹指甲和口紅,或戴金絲眼鏡的女人成為攻擊目標,因為她們被視為“腐朽”的“個人主義”西式生活的擁護者。當男女同行時,女人要落后男人數(shù)步,如果她與男人并肩而行,就會被認為這是受到美國文化影響的無教養(yǎng)的行為,甚至被帶到街頭的派出所受到帶有刁難性的盤問。1940年10月的最后一天,所有舞廳和爵士樂表演都被關(guān)閉,此后只有當局許可的“國民酒場”可以營業(yè)。
在攻擊西方文化的同時,政府加強了對“日本特殊論”的鼓吹。1941年3月,文部省出版了《國體之本義》的姊妹篇《臣民之道》。在后人看來,其中的內(nèi)容實在不可思議:
——沒有像我國這樣肩負著崇高世界使命的國家。
——具有如此國體的國家,在世界任何地方也是找不到的,只有我國才能夠完成道義上建設(shè)世界的使命,我國才是世界的光明。
——國民自覺奮起,把我國建設(shè)成世界優(yōu)秀的神國。
——人既不是孤立的個人,也不是普遍的世界人……人是日本人,日本人遵循皇國之道,實行臣民之道,即我等活在基于國體的堅定的信念之中,才能成為皇國臣民。
對內(nèi)愚民,對外擴張。隨著日本侵略范圍不斷擴大,美國政府則不斷對日本進行譴責(zé)和制裁。1941年7月,日本派軍進占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美國政府隨之凍結(jié)日本所有在美資產(chǎn),全面禁運石油,隨后英國、荷蘭、新西蘭和菲律賓也都采取了相同行動。軍部聲稱,這是針對日本的“ABCD包圍圈”(A為美國、B為英國、C為中國、D為荷蘭),美國的意圖是把日本扼殺在封鎖中。報紙聳人聽聞地描述日本的經(jīng)濟困境,宣稱最大的惡霸美國要孤立日本。一家報紙發(fā)表的文章說:“近來,日本被所謂ABCD陣營包圍的趨勢日益明顯,日本被敲詐和惡意宣傳所威脅。這些極端的手段不斷阻礙我們打造‘大東亞共榮圈的豐功偉績,還顯露出西方的極端貪婪?!?/p>
諸如此類的仇美言論充斥著當時的報端。一家報紙的文章說:“敵人已經(jīng)不只是重慶了,不只是蔣介石一派了,還有唆使他們,并使他們成為走狗的維持著世界現(xiàn)狀的主要支配國家英美?!绷硪患覉蠹埖脑u論這樣寫道:“看看太平洋的彼岸吧,羅斯??偨y(tǒng)為了自己的飛黃騰達和稱霸世界的野心,假借日本宿敵之名,企圖強化ABCD包圍網(wǎng),炫耀軍備在數(shù)量上的優(yōu)勢,輕視東亞盟主日本,威脅我帝國,想使我屈服?!?/p>
作為侵略者,日本卻把自己說成是委屈萬分的“受害者”,把美國說成是“加害者”,這就是強盜的邏輯。可怕的是,仇恨情緒是傳染病,在日本民眾中迅速蔓延開來。所以,在“偷襲珍珠港”成功后,日本國內(nèi)一片歡騰,日本政府則公然排斥英美文化的影響力。美國電影被禁止,只準播放德國、意大利的歌頌英雄的影片。燙發(fā)被指責(zé)為污染女性純潔的“西方腐朽生活方式”,被列入禁止項目,一些地方甚至掛出“根據(jù)町委會決議,燙發(fā)者請勿入町”警示牌。美發(fā)用的吹風(fēng)機被送往軍隊,作為再生軍用物資使用。棒球也在禁止之列,文部省下令停止“東京大學(xué)棒球聯(lián)盟”間的大學(xué)比賽。鑒于爵士樂在日本十分流行,日本音樂文化協(xié)會宣布“將美國爵士樂的影響橫掃出日本”,規(guī)定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五都開會討論“消滅頹廢爵士音樂”的辦法。
日本還發(fā)動了一場凈化語言的運動,聲勢浩大。日文中用片假名表述的外來語極多,日本先將外來語以“輕佻淺薄”的罪名發(fā)難,進而又貼上“敵性用語”的標簽來加以排斥?!盃C發(fā)”成為“敵性用語”的首選,改用漢字“電發(fā)”兩個字來取而代之,美其名曰“愛國語”。隨后其他類似“輕佻”的外來詞也紛紛被改。
日本海軍從英國引進的廣受歡迎的咖喱飯被改成“辛味入汁掛飯”(加有辣椒汁的蓋澆飯),果味汽水被改為“噴出水”,牛奶軟糖被改成不倫不類的“軍糧精”。低音提琴被改成“妖怪的四弦”,薩克斯管變成了“金屬制彎曲型尺八”,長號成了“可拔可插彎曲金屬管黃銅喇叭”。因為球類運動在日本幾乎皆為外來語,改起來更是五花八門。橄欖球改為“斗球”,手球改為“送球”,足球改為“蹴球”,籃球改為“籠球”,網(wǎng)球改為“庭球”,曲棍球改為“杖球”,臺球改為“桿球”。棒球雖然很早就被稱為“野球”,但也不能幸免。選手被改稱“戰(zhàn)士”,隊服都改成所謂“國防色”,棒球帽也換為日軍的“戰(zhàn)斗帽”。更麻煩的是,比賽與裁判用語全部修改,導(dǎo)致好幾個賽季混亂不堪。
1943年2月,日本內(nèi)閣情報部編輯的《寫真周報》雜志列舉了許多街頭的英文招牌,提出“從招牌上抹去美英之色”。該雜志氣勢洶洶地質(zhì)問道——這絕不是紐約和倫敦的街頭,而是日本的街頭。我們現(xiàn)在卻正在和美英進行著戰(zhàn)斗。怎么樣?在我們?nèi)毡镜亩际兄袇s泛濫著英文的招牌……是不是應(yīng)該斷然將這些充斥著對美英獻媚的招牌拆掉?有怎么樣對美英獻媚的招牌,我們基本上可以看出這樣的商店賣著什么樣的貨色,在要緊的地方寫著英文,店名采用敵國美英的地名人名。這樣不管是誰,只要想一想就知道這家店不是招待日本顧客的日本店,標有敵國的地名和人名的,除了媚態(tài)以外什么也不是。
在民族主義的高壓下,“西鐵城公司”變成“大日本時計株式會社”,“哥倫比亞唱片”改成“日本蓄音機工業(yè)”,“華盛頓鞋店”更是干凈利落地改成“東條鞋店”。公司如此,學(xué)校也逃不脫劫數(shù),“東洋英和女學(xué)校” “靜同英和女學(xué)?!币约啊吧嚼嬗⒑团畬W(xué)?!倍家驗檫@個“英”字具有“敵性”,分別改名為“東洋永和女學(xué)?!薄办o陵高等女學(xué)?!币约啊吧嚼鏄s和女學(xué)校”。歌手“哥倫比亞小姐”改成了“松原操”,連鉛筆的硬軟度都換了稱呼,HB、2H、3B分別成了“中庸”“2硬”“3軟”。日本的“阿爾卑斯山”也重新命名為帶有本土氣息的“中部山岳”,政府甚至也不鼓勵民間使用“爸爸”“媽媽”等西式稱謂。
自明治維新以來,大量的新詞匯不斷涌入日語,已經(jīng)幾乎滲透到了社會的所有角落。它們豐富了日本文化,也方便日本與世界文明溝通?!皟艋Z言運動”本想維護日本語言的“純潔”,卻注定成為一場滑稽的鬧劇。事實上,戰(zhàn)后幾乎所有改過的名詞又都改了回來。
既然要凈化語言,英語自然也受到鄙視。中學(xué)的英語課程成了選修科目,課程數(shù)量大為縮小,幾乎達到無法進行正常英語教學(xué)的程度。英語教科書中不得出現(xiàn)對英美物質(zhì)文明帶有謳歌色彩的內(nèi)容,也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用最高級來修飾英美事物的語句,比如“紐約的帝國大廈是世界最高的建筑”,也不得出現(xiàn)類似“大阪是日本的曼徹斯特”的比喻。音樂課程中的英美傳統(tǒng)歌曲被削去,改成愛國色彩更為強烈的曲目。其他教科書中,那些帶有所謂“敵性色彩”的表達方式也紛紛被修改。
1944年,橫須賀市的右翼團體義憤填膺地要求推倒佩里來航紀念碑,將其“碎尸萬段”后鋪灑在靖國神社的參道上,供參拜者踐踏。同時在原址建立“護國精神振起之碑”,而且商定由著名的右翼學(xué)者德富蘇峰書寫碑文。雖然建碑時有天皇的下賜金,政府不敢輕舉妄動。但是在右翼的脅迫下,當?shù)毓俜阶詈蟛坏貌煌?。不過,將石碑“碎尸萬段”和豎立新碑的計劃卻沒有來得及實施,因為不久美軍開始空襲橫須賀。紀念碑就這樣躺在原地,迎來了日本投降之日。
1945年8月30日,美軍在橫須賀登陸。半年前推倒紀念碑的人們,被召集來參加重修。至今,這塊紀念碑仍然矗立在太平洋岸邊,無聲地告訴著人們:不要忘記那個瘋狂的歲月,要保持獨立思考,要警惕軍國主義洗腦教育!
(摘自中信出版集團《國家的歧路:日本帝國毀滅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