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展
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分裂時期,北朝自公元386 年北魏建立始,至公元581 年北周滅亡止,前后共195 年,其中東魏、北齊都定都于鄴城。 東魏政權由鮮卑族建立,北齊則由漢化胡人所建。 鄴城位于河北省南部的臨漳縣境內, 是北朝時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其遺址范圍包括今河北臨漳縣西、河南安陽北郊一帶。 鄴城以西的漳河兩岸是京畿之地,是北朝貴族的理想葬地。 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南水北調工程。 建設的過程中在此處發(fā)掘了一批北朝墓葬,這批墓葬包括東魏趙明度墓和北齊劉通墓、叔孫夫人墓、賈進墓、元夫人墓等,多為有紀年且墓主人身份顯揚的北朝官員或貴族墓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在固岸發(fā)掘了馮僧暉、謝氏夫婦墓;河南省博物館20 世紀70 年代在洪河屯發(fā)掘了北齊范粹墓。 這些墓葬資料開闊了對北朝歷史的研究視野,豐富了對北朝時期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認識。
考古發(fā)現(xiàn)揭示,安陽北朝貴族墓葬表現(xiàn)出相對一致的墓葬結構,基本由墓道、甬道、墓門和墓室組成,形制較小。 如構筑于東魏天平四年(公元537 年)的博陵太守趙明度墓為磚室墓,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形制較小。 構筑于北齊武平三年(公元572 年)的劉通墓是一座大型磚、 石結構混筑墓葬,由墓道、迎風墻、甬道、石門及墓室組成。 墓室內有壁龕,墓門殘存有檐、枋及斗拱,并有朱色、白色彩繪的三角形紋磚雕,不排除有仿木結構木門樓的存在。 構筑于北齊武平元年(公元570 年)的叔孫夫人墓由墓道、封門墻、甬道和墓室組成。 構筑于北齊武平元年(公元570 年)的元夫人墓由墓道、長方形洞室組成。 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 年)的北齊賈進墓“由墓道、迎風墻、墓門、甬道和洞室組成。 墓道南向,為斜坡式,南端較窄,北部靠近墓門處較寬,墓門最上為迎風墻。 迎風墻系用原生土雕成門樓形狀。 門樓的頂部、鴟尾、瓦壟及格扇等形狀與這一時期磚雕的門樓形狀大體相同。 從下至上依次是門洞、直墻、格扇、橫墻、檐、瓦頂、屋脊及屋脊上的吻獸等,瓦頂中間為縱向瓦壟五道,兩側分別有橫向瓦壟五道。 并在雕刻好的門樓上直接彩畫,門洞兩側、直墻施白色彩畫,瓦壟施黑色彩畫, 其他為白地施紅彩或黃彩等,顏色艷麗。 ”[1]50墓室平面呈方形,四壁外弧,系在生土中直接掏挖而成, 四角攢尖式頂。(圖1)構筑于北齊武平四年(公元573 年)的車騎大將軍河南扶溝縣令賈寶墓由墓道、甬道、磚封門、墓室組成。 墓道南向,為斜坡狀。 甬道為過洞式,上部起券,采用單磚立式砌法。 甬道中部殘留有磚封門。 墓室呈長方形,四壁略向外弧。 墓室頂部被破壞,底部由青磚鋪地。
綜上所述,近年于安陽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北朝墓葬,不論墓主人族屬和性別,墓葬結構都表現(xiàn)出較明顯的統(tǒng)一性,而且部分墓葬建筑中有仿木結構建筑現(xiàn)象,這為宋代北方地區(qū)大量出現(xiàn)的仿木構雕磚壁畫墓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
安陽地區(qū)北朝墓葬隨葬器物組合表現(xiàn)出較高統(tǒng)一性的特征,既是對兩漢墓葬制度的繼承,也是對北朝社會生活的反映。
其一,隨葬陶器已由兩漢時期的以陶容器為主演變?yōu)橐愿黝愘?、動物模型為主的明器?北齊劉通墓出土50 余件陶俑,主要分為風帽俑、侍從俑、箭箙俑、騎馬俑四類。 陶器有陶鼓、陶碓、陶豬、陶狗、陶龜、陶虎子等。北齊叔孫夫人墓內出土了一批小巧精美的陶俑,具有典型的女性特征。 陶俑均通體彩繪,面部形態(tài)各異、表情生動。 女俑頭綰高髻,面部均以白色粉飾,外著袒右肩褒衣博帶式上衣, 具有典型的時代特點和民族特征,是研究豫北地區(qū)北齊服飾及造像藝術的珍貴資料。 (圖2)北齊元夫人墓發(fā)現(xiàn)的完整隨葬品有陶俑37 件,陶灶、陶井、陶倉、陶磨、陶碓、陶狗、陶豬、陶駱駝各1 件,殘?zhí)掌?7 件。北齊范粹墓內出土陶俑67 件,有武士俑,有頭戴尖頂或圓頂風帽、外披套衣的鮮卑侍從俑,還有儀仗俑、仆侍俑、女侍俑、騎馬俑等以及陶動物模型和鎮(zhèn)墓獸等。 北齊賈進墓出土有陶俑、鎮(zhèn)墓獸、陶罐、碗及磨、碓、倉、羊、牛、豬、狗等。 陶器、陶俑等具有典型北朝時期器物的特點(圖3),特別是墓葬紀年明確,器物組合完整,可起到考古上斷代標尺的作用。 陶俑有大型的武士俑,小型的侍從俑、侍衛(wèi)俑、負箭箙俑等;其他如動物俑牛、羊、子母豬、子母狗和灶、井、倉、碓、磨及陶罐、陶碗等一應俱全,是當時貴族官僚生產、生活等在墓葬中的真實反映。 陶器組合的形式不僅代表了北朝時期,特別是北齊時期最基本的墓葬隨葬器物的組合形式,也為后期的隋代墓葬文化所繼承,開創(chuàng)了地域性墓葬文化的先河。
圖1 賈進墓墓門
圖2 叔孫夫人墓出土的陶俑
圖3 賈進墓出土的陶俑
圖4 賈進墓、趙明度墓瓷器
圖5 賈寶墓瓷器
其二,大部分墓葬中都出土有瓷器或釉陶,其中有些釉陶釉色純凈均勻,已經比較接近于瓷器,說明在北朝時期瓷器燒造技術已逐漸成熟。 東魏趙明度墓出土的北朝青瓷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特別是內中的3 件青瓷小罐以蓮瓣紋和小聯(lián)珠紋、卷草紋等為裝飾,造型精美,瓷質細膩,是北朝時期代表性器物。 叔孫夫人墓出土瓷器為青黃釉,胎質細膩,外施青黃色釉,為北朝時期瓷器分期、窯口等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賈進墓內的一批瓷器種類豐富,造型美觀大方,釉色瑩潤,是北朝考古中不可多見的器物。 該墓出土瓷器包括高足盤1 件、硯1 件、唾盂1 件、熏爐1 件、罐4 件、碗(或杯)10 件。 特別是瓷高足盤與杯用于隨葬始于北朝,但大量用于隨葬則是在隋代,在安陽及其周圍地區(qū)大部分隋墓中都出土有高足盤,應是承襲北朝時期的文化現(xiàn)象。 (圖4)與賈進墓相鄰的北齊賈寶墓的“瓷器共計有瓷罐、瓷高足盤、瓷杯、瓷碗、瓷豆等10 余件。 其中瓷高足盤2 件、瓷碗9 件,瓷胎洗白,釉色多為青白釉,略泛黃,接近白釉,但火候較低,接近釉陶,是安陽地區(qū)出土的北朝時期瓷器的典型器物。 其燒造窯址在安陽縣靈芝村一帶。 ”[1]97但值得注意的是4 件青釉瓷罐,其胎質略粗,質地堅硬,顏色略發(fā)灰,內外均施青釉,釉色較深,外施釉不到底,下部有流釉情況,其中兩件瓷器上有調釉不均勻所形成的黑色斑點,部分瓷器上有燒制形成的粘連痕跡。 這4 件器物燒制火候明顯較其他器物的火候要高,與安陽相州窯出土的器物在胎質、 釉色、火候、器形等方面的特征相近,(圖5)應是安陽相州窯的產品。賈寶墓紀年明確,這4 件瓷器的發(fā)現(xiàn),為相州窯瓷器的創(chuàng)燒時代和相州窯早期產品的種類、燒造技術演變、裝飾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依據(jù)。 安陽相州窯出土的瓷器時代不早于隋代, 賈寶墓瓷器的出土,表明相州窯完全有可能在北朝晚期已開始生產。
古代墓志主要記述墓主人姓名、 身份、生卒時間和生平事跡,在北魏時期逐漸形成一種制度。 北朝是墓志最為流行時期,貴族官僚階層死后廣泛用墓志下葬,勒石載其家族世系、職官爵位、子嗣姻親等。 在安陽發(fā)掘的北朝貴族墓葬中都發(fā)現(xiàn)有墓志,較完整地勾勒了墓主人的生平事跡,為研究北朝社會上流階層的政治社會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根據(jù)南水北調安陽段出土的《趙明度墓志》記載,東魏趙明度是東魏秦州天水郡清水縣崇仁鄉(xiāng)禮賢里人,先后任伏波將軍、寧遠將軍、太常博士領鼓吹丞、博陵太守等職,是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的重要幕僚。 卒于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 年),次年葬于鄴城西南。(圖6)墓志記載的墓主人生平事跡與《北史·魏本紀第五》記載高歡起兵信都, 推勃海太守元朗即皇帝位于信都的歷史事件相吻合, 墓志的發(fā)現(xiàn)具有證史補史的作用。
中國古代婦女為失語群體,墓志的出土于無聲處生動地訴說著貴族夫人的生活軌跡。 如顏玉光其人在正史中,除了《北齊書·文宣四王傳》 中有一句 “顏嬪生隴西王紹廉”,再無記載。 安陽縣許家溝鄉(xiāng)清峪村出土的《顏玉光墓志》中,卻傳遞了更為詳細的信息。 顏玉光為北齊齊州人,“麗質天姿,自古未有。婉約風流,終然獨絕。天保元年征為西朝嬪。 時為帝上親寵,六宦敬侍。 天保四年,托育隴西殿下,轉為弘德夫人……武平七年八月廿六日薨于鄴城。 昔西娥上月,一去不還,神女成云,終如難見。 ”
賈進與賈寶同為西漢賈誼之后,二墓緊鄰。 賈進史書無載。 墓志載賈進為北齊時期的車騎將軍、雕陽王郎中令,洛陽人,死于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 年),是西漢早期著名政論家賈誼的第十一代孫。 《賈進墓志》載其死于武平二年(公元571 年),死時68 歲,其應出生于公元504 年,即北魏正始元年。 墓志記載該墓位于鄴城西宣范里, 西門豹祠西,與今天實際地點相吻合。 車騎將軍,漢制地位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相當于上卿,或位比三公。 典京師兵衛(wèi),掌宮衛(wèi),從二品,是戰(zhàn)車部隊的統(tǒng)帥。 因此,墓主人賈進應是從二品官,級別相對較高。 賈寶墓與賈進墓相鄰,兩墓的器物組合、器物擺放位置都十分相近, 墓志的結構風格也一致,可見北齊時期安豐鄉(xiāng)一帶應是賈姓一族的主要居住地與埋葬地。
在固岸發(fā)現(xiàn)的馮僧暉、 謝氏夫婦墓,為帶有天井的鏟形洞室墓。 墓室內葬具為一座圍屏石榻,石榻上并列平放著兩具骨架。 石榻東、北、西三面圍以石屏,石屏內壁線刻有精美畫像, 北壁中間兩幅為墓主人夫婦畫像,它們兩邊為孝子圖。 其西為“郭巨夫妻埋兒”,其東為“丁蘭刻木事親”,東西兩壁為出行圖。 其南面為一道石墻,中部有門,門兩旁為一對子母闕。
榻床上部為蓮花瓣飾邊, 中部有12 幅圖畫,內容分別為青龍、鳳鳥、麒麟和千秋萬歲等珍禽神獸, 每幅畫面外圍用金箔貼出四方形畫框。 石榻有三足,三足上各浮雕一怪獸。 此墓出土有墓志磚一塊,上面刻有“武定六年二月廿五日,謝氏馮僧暉銘記”。此墓是一座夫妻合葬墓, 從墓志中可以知道此墓主人中的一人埋葬于東魏武定五年。 根據(jù)墓志磚記載, 墓主人姓名為馮僧暉、謝氏夫婦,死于武定六年二月廿五日,即公元548 年。 對照國內其他地方出土的石榻來看,刻繪的人物多為粟特人形象,壁畫內容多反映的是粟特人的生活。 此石榻所刻的內容反映的是當時在漢族人中流行的孝子故事。 每個故事都用兩幅圖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表述故事內容。 所畫人物形象和服飾等均為漢人特征, 此石榻的石闕為漢闕。 墓主人所用葬具是粟特人所特有的,畫像內容卻是漢族的傳統(tǒng)文化, 把兩個不同地域的文化有機結合,這是漢族與中亞民族文化融合的又一例證。
圖6 趙明度墓志
圖7 范粹墓黃釉瓷扁壺
范粹墓內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出土13 件瓷器,大部分都很精美,其中有4 件黃釉瓷扁壺,壺身滿施橘黃色釉,底部并有凝脂狀醬色釉珠。 該壺兩面均飾有胡騰舞圖案,即在杏仁狀邊框內刻畫出5 人一組的樂舞場面,形象生動。 (圖7)“該壺以兩幅樂舞場面最為突出,即在一杏仁狀邊框內刻劃出五人一組的樂舞活動形象,中央一人婆娑起舞于蓮座上,右手前伸,左手下垂,雙足騰跳,反首回顧,動態(tài)盎然,左邊二人有髭須者雙手持笛吹奏,另一人側身注視舞者,雙手仰起作打拍狀,右邊二人一人手執(zhí)五弦琵琶作彈奏狀,另一人面向舞者,雙手擊鈸。 5 人均高鼻深目,身穿窄袖長衫,腰間系帶著靴的胡裝,可能屬當時西域人形象。 ”[2]按文獻記載,西域的樂舞,自北魏北齊以至隋唐,傳播內地者,至為廣泛,其中所謂“龜茲樂”尤其盛行一時。北齊神武帝高歡是鮮卑化了的漢人,除重用大量胡人外, 還竭力提倡漢人鮮卑化,故在范粹墓出土的陶俑中及瓷扁壺的樂舞圖案上,出現(xiàn)了不少胡人的形象。 該墓出土有武士俑、儀仗俑、仆侍俑等,從服裝相貌上看,既有鮮卑人,也有漢人。 從這些俑及瓷器上的鮮卑人形象反映出當時的民族融合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安陽北部地近鄴城。 北朝統(tǒng)治中心腹地地位使貴族官僚在此地薈萃,從而使安陽地區(qū)成為北朝時期朝廷勛貴、世家大族的理想葬地,因此北朝的一些家族墓地、中高級官員墓地才在此被發(fā)現(xiàn)。 考古發(fā)現(xiàn)揭示,安陽北朝貴族墓葬有以下幾個特點:安陽發(fā)現(xiàn)的北朝墓葬形制相對比較簡單,多為方形單室墓;墓葬隨葬器物出現(xiàn)較多的是陶俑,并且墓主人級別越高,隨葬陶俑就越多,種類也就越多,其中最多的是家內侍從、出行儀仗等; 墓葬中出土瓷器數(shù)量較前代顯著增加,有青釉、豆青釉和白瓷。 尤其是白瓷的出現(xiàn),盡管胎質還不完全精白,但為后世白瓷的燒造開了先河。 北朝政權基本上是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 不可避免地帶來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與當?shù)貪h族文化的結合,形成了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總之,安陽北朝墓葬所反映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是北朝時期各種社會現(xiàn)象的具體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