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銳
武漢地質工程勘察院 湖北武漢 430051
開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項目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盡可能的削弱災害對附近居民和交通等方面造成的不利影響,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并確保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在短期內實現正常運轉。因此,在開展實際治理工作時,首先要對其進行高強度的質量控制和監(jiān)管,而負責相關監(jiān)管工作的人員也必須嚴格按照工程施工要求和國家規(guī)定來開展各項施工任務,避免由于工作失誤而造成更大的損失。其次,質量管控也是工程方需要嚴格關注的重點內容,避免由于質量問題而誘發(fā)二次災害。
通常情況下,一旦發(fā)生山體滑坡將產生與地震一樣難以想象的后果,危害性極強。我國擁有廣闊的國土,特別是我國的西南、西北等地區(qū),更是有大量的潛在山體滑坡存在。這些地區(qū)一旦出現山體滑坡,將長時間滑動大量的山體?;碌纳襟w在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最大可以達到幾百萬立方米。如果發(fā)生嚴重的山體滑坡,很容易將整個山莊吞沒,對人員和財產造成嚴重的損失,也對我國整體經濟水平提升產生嚴重的制約[1]。
自然因素導致滑坡地質災害發(fā)生的原因來自地質條件、地貌條件兩個方面,由于我國山區(qū)的特殊地質結構,通常會出現由上述兩種因素引起的滑坡地質災害。廣義上分析,導致山體滑坡的主要因素是巖層類型。因為山區(qū)地勢的特殊性,結構較松散的、抗風化性較弱的、抗剪力度較低的巖石在湍急的水流沖擊下會產生根本性質的變化,易導致滑坡災害的發(fā)生。除此以外,巖石結構的黏土部、松散覆蓋層、板巖部以及地質附近水文條件也會影響滑坡災害的發(fā)生。
滑坡地質災害地區(qū)有很多都是人類活動較為頻繁的地區(qū),也是地殼運動較為頻繁的地區(qū)。人類在活動過程中,難免會產生破壞環(huán)境的行為,比如在進行伐木的過程當中,往往會因為不加節(jié)制而導致出現過度伐木的現象,這就會使得周圍的植被被大幅度的破壞。便會直接導致水土流失的現象發(fā)生,使土壤的保水能力以及蓄水能力因此逐漸降低,這些都是直接導致滑坡產生的原因。其次,為獲取巨額利益對山體進行私自開挖,特別是開礦、采石和取石等,以及人為對道路工程與建設過程造成自然環(huán)境破壞的不良行為,都會直接導致地層受到嚴重影響,從而引發(fā)滑坡等相關地質災害。而這些行為也會使山體的穩(wěn)定性遭到破壞,造成山體地表水的流向也因而產生轉變,形成滑坡現象,引發(fā)災害[2]。
針對于山體滑坡來說降水原因也是發(fā)生山體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降雨比較多,又無法及時排出,就使大量的水分進入坡體,使土體需要承擔較大的重量。此外,如果雨水長時間浸泡潛在滑坡地帶,就會使土壤被雨水軟化,土體內部顆粒出現位置的變化,從根本上降低土壤的抗剪強度。
要想有效降低滑坡問題出現幾率,則要求工作人員能夠合理設置防護設施。而較為常用的措施就是采用擋土墻、抗滑樁等支擋措施,也可以采用固結灌漿等措施改善滑動面和滑坡體的抗滑性能。通常是在滑坡體坡腳采用抗滑樁,避免的進行邊坡施工過程中會有大面積滑落的情況出現,以降低滑坡的危害程度。具體可由如下兩方面著手:首先,根據施工現場可能會出現的山體滑坡情況,來將具體設施防護設施的位置確定下來。其次,切實根據相應規(guī)程來實時作業(yè),同時將一定數量的植被種植于容易出現滑坡災害的地段,利用植物根莖對土壤的抓力,以及土壤對植被的吸附力來提高山體表面的穩(wěn)定性。通過防護設施的合理設置,不單單可以有效提升整體地質災害治理的效果,并且還能大幅提高巖體結構的穩(wěn)定性。
做好滑坡地質治理工作的前提,是提供群眾對防災的重視性,而提高重視性最便捷的方法是加大防災方面的宣傳力度。切實地做到上述一點可以通過教育部門與宣傳部門的幫忙,例如:教育部門可將防災知識刻印入教材中,讓學生在學校便熟悉防災相關知識,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在教學體系中可添加預防地質災害的培訓課程,最大宣傳度地向學生宣傳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宣傳部門可在每年鄉(xiāng)鎮(zhèn)汛期來臨之前,分發(fā)宣傳資料與報紙,借助展報等媒介向周圍群眾宣傳防災知識。而對于地區(qū)較為偏遠的鄉(xiāng)村,相關的防災知識了解不足,需要宣傳部門在鄉(xiāng)村的集鎮(zhèn)及村里進行口頭宣傳。最后,對于地質災害發(fā)生頻繁的地區(qū),應建立自動檢測雨量站,進一步確定雨量對土質的影響[3]。
按照滑坡可能形成的原因來進行治理,可以發(fā)現,水體與滑坡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水的流動性比較高,因此會帶動土石,從而使坡體的穩(wěn)定性受到一定影響。由此可知,需要解決水的流動性問題,也能夠消除滑坡危害。首先對地表水進行排除與控制,通過對地表水的攔截,來避免地表水流入到滑坡區(qū)域當中,同時對滑坡已經發(fā)生的地帶,也必須進行相關設施的修復,以防止地下水滲入到坡體內部,進而導致坡體內部的積水與地下水逐漸減少,需要實施滑坡區(qū)內的植樹造林,在覆蓋層上使用人工植被或者漿砌石來進行覆蓋,防治出現水下滲的情況,幫助滑坡及時受到合理的防范。
開展防治工程效果監(jiān)測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檢查治理工程施工完成后,地質災害體是否仍舊存在變形狀況以及是否趨近于穩(wěn)定狀態(tài)。通過觀察地質災害體的情況,可以反應出治理工程的整體效果。同時,開展工程效果監(jiān)測工作,還能夠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科學數據,如果能從這些數據中找出科學的客觀規(guī)律,那么便能夠為后期防治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經驗指導。
總之,山體滑坡具有極強的危害性和破壞性,一旦發(fā)生將對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受到嚴重損失,因此我國相關部門需要更加的重視山體滑坡的防治工作,處于潛在滑坡地帶的人們也需要正確的認識到山體滑坡存在的潛在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