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孔寧 劉成招 陳恒梅
腰椎間盤突出是臨床常見高發(fā)病,可導致患者出現腰痛、下肢放射痛及馬尾神經癥狀等情況,對健康危害極大,部分患者采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1-2]。隨著臨床對手術微創(chuàng)需求的提升,后路椎間孔鏡等微創(chuàng)術式在腰椎間盤突出治療中的應用率不斷提高,但是關于本類微創(chuàng)術式的細致作用仍有待深入探究[3-4]。鑒于臨床對本類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效果的研究差異,本研究就后路椎間孔鏡在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中的效果與對創(chuàng)傷應激的控制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7 月本院86 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65 歲;腰椎間盤突出;符合手術指征。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骨科疾??;合并創(chuàng)傷;合并感染;合并代謝性疾?。慌R床資料不完整。根據手術方式進行分組,后路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為對照組,后路椎間孔鏡手術為觀察組,每組43 例。該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后路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治療,常規(guī)術前檢查,患者進行連續(xù)硬膜外麻醉,以俯臥位接受手術,插入定位針,以X 線進行檢查確認,將皮膚切開,暴露病灶,進行周圍組織的分離,開窗2~3 cm,將后縱韌帶環(huán)形切開,將髓核切除,探查神經壓迫情況,進行后期縫合處理。觀察組則進行后路椎間孔鏡手術治療,常規(guī)術前檢查及麻醉后,采用X 線進行檢查確認,穿刺直至椎管,將擴張器沿導絲置入,并擴張軟組織,將椎板間隙進行擴大,將工作套管置入,與腔鏡連接,然后切除部分黃韌帶,探查及摘除脫出的髓核組織,進行其他后期處理。兩組的其他治療均相同。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臨床效果:以Manab 標準為依據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患者治療后功能恢復,無不適感為優(yōu);以功能恢復,存在輕微不適感為良;以功能改善,存在明顯不適為可;以功能及不適感均無改善為差[5]??們?yōu)良=優(yōu)+良。(2)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后3、6 個月進行結構參數統計,包括腰骶角、腰椎曲度及椎間隙高度,腰骶角平均為(31.1±10.0)°,其中男性腰骶角平均為(30.4±9.8)°,女性腰骶角平均為(31.6±10.2)°;腰椎曲度:腰椎各椎體后緣弧形連線與此線形成一個弓形,弓頂到弦垂線距離正常值為1.8~2.3 cm,<0.9 cm 判定腰椎生理曲度變直;椎間隙后緣高度范圍男性6.11~8.96 mm,女性6.02~8.10 mm;由經驗豐富者進行操作檢測。(3)VAS 評分:是評估患者疼不適感的有效標準,本標準的評分范圍為0~10 分,其中≤3 分、4~6 分及7~10 分分別為無及輕度、中度、重度疼痛。(4)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后1、2 周采集兩組靜脈血,離心后取血清進行創(chuàng)傷應激指標的檢測,包括前列腺素E2(PGE2)、β-內啡肽(β-EP)及血清皮質醇(Cor),均以酶聯免疫法試劑盒進行檢測,然后統計檢測結果。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28 例,女15 例;年齡21~63 歲,平均(43.6±6.6)歲;病程0.3~4.7 年,平均(2.1±0.5)年;病灶部位:L4~5者37 例,L5~S1者6 例。觀察組男26 例,女17 例;年齡22~64 歲,平均(43.7±6.3)歲;病程0.4~5.0 年,平均(2.2±0.6)年;病灶部位:L4~5者36 例,L5~S1者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治療后不同時間臨床效果比較 兩組治療后3、6 個月總優(yōu)良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0.081、0.345,P=0.775、0.556),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不同時間臨床效果比較 例(%)
2.3 兩組治療前后結構參數比較 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3、6 個月結構參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前VAS 評分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3、6 個月VAS 評分無與輕度患者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中度與重度患者比例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創(chuàng)傷應激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清創(chuàng)傷應激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1、2 周血清創(chuàng)傷應激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結構參數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結構參數比較()
注:t1、P1 值為兩組治療前比較,t2、P2 值為兩組治療后3 個月比較,t3、P3 值為兩組治療后6 個月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情況比較 例(%)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創(chuàng)傷應激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創(chuàng)傷應激指標比較()
注:t1、P1 值為兩組治療前比較,t2、P2 值為兩組治療后1 周比較,t3、P3 值為兩組治療后2 周比較。
腰椎間盤突出不僅可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不適感,且可導致功能受損,對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學習等多方面造成較大危害。臨床中與腰椎間盤突出相關的診治研究多見[6-7]。其中手術種類較多,而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在本類中的應用,椎間孔鏡作為常見微創(chuàng)治療方式,其臨床應用率不斷升高,而后路椎間孔鏡手術近年來在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較受肯定,但是關于其應用效果的差異也普遍存在[8-10]。有研究認為,其在保證手術微創(chuàng)的同時,在手術效果方面也基本達到了傳統開放式手術的效果,但也有研究認為,其效果仍有待進一步提升,在術后腰椎功能優(yōu)良率方面仍需進一步提高,因此認為更為全面有效的探究極為必要[11-12]。另外,創(chuàng)傷應激作為反映手術對機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程度的指標,其在腰椎間盤突出手術患者中的監(jiān)測意義較高。同時,結構參數對手術效果及穩(wěn)定程度等均有積極的評估作用[13-15]。
本研究就后路椎間孔鏡在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中的效果及對創(chuàng)傷應激的控制進行探究,結果顯示,后路椎間孔鏡在臨床效果及術后結構參數方面與后路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認為后路椎間孔鏡基本達到了較好的手術效果。同時,后路椎間孔鏡治療患者術后的VAS 評分及血清創(chuàng)傷應激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后路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P<0.05)。說明其導致的不適感及創(chuàng)傷程度均較小,因此更有助于患者術后的盡快康復。分析原因,后路椎間孔鏡手術從后路入手且微創(chuàng)的方式更有助于創(chuàng)傷的控制[16-17],且手術視野較佳,對于病灶的治療效果得到了保證,因此兼顧了手術效果與創(chuàng)傷控制等兩個方面的要求,為患者術后生存質量的改善奠定了基礎[18-20]。
綜上所述,后路椎間孔鏡在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中的效果值得肯定,且對創(chuàng)傷應激的控制作用較好,在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